《奇葩说》第四季海选,是从第三季快结束的时候,就开始了。
导演组收到了上万封报名书,最终来录《奇葩大会》的选手,筛到
100
个不到,而最终播出的,不到
50
个,最后入选的,
15
个都没有。
制片人
李楠楠
听了上千个选手下来,说了一句话印象挺深:
很多选手看下来,其实都是在打嘴炮而已,嘴上说自己很厉害、很奇葩,但实际上并不是。
所以当看到
麦孜燕
在接受
董婧
前采时,听她说自己“一无是处”,反而眼前一亮,心里不禁对她抱有小期待,觉得这位选手,上台说不定会有很有趣的表现。
不失所望,她在台上插科打诨不亦乐乎,抖包袱不断,笑梗槽点来去自如,结尾“升华”的时候,走心之外不忘吐槽:
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维吾尔女大学生,我们也许是少数的,但我们不是特殊的。
我以前也觉得,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不一样,但后来我发现了,人类傻逼起来都一个样。
完了不忘
cue
一下高晓松老师的诗和远方,温柔“补刀”道:
其实诗和远方,和抓饭与馕,并不是冲突的。
晓松老师一听“诗和远方”,刚要故作点头认同状,却被半路“噎住”,不免有些小意外,动了动身子,但一想这“转折”也挺有道理,于是一抬眉,摇了摇扇子,缓缓露出会心一笑。
坐在另一端的康永哥,隔着马东和何炅对此照旧“尽收眼底”,忍不住欢呼起哄。
(剪过之后的片子,细节的镜头比较短,可仔细反复看其中“端倪”)
于是当麦孜燕刚一说完,全场都为她欢呼鼓掌。
(湉湉姐高呼“
bravo
”)
当时麦孜燕的表情啊,百看不腻——仿佛那种意料之外的幸运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满脸的匪夷所思和不可置信,三分激动,四分惊喜,另外四分是大写的诧异。
现场听完她,我坐在舞台背景幕布的支架上好久,脑海里一幕幕回放。
录制场地幕后足以闷至窒息,但当时心中却感到畅快淋漓——
从她那里,得到一个“悬挂已久”的问题的答复:
别人的期
VS
自我的渴望,这两者,如何取舍?
其他不少选手,在上场前还挺好的,但上场一紧张,反而发挥不好,
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困于一个问题:
怎样在场上有限的时间里,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impress
导师、老奇葩和观众?
人在舞台上下意识的反应是:做最完美的自己,而不是最真实的自己。
但往往你越想要展现你光鲜、亮丽、美好的那一面的时候,你越容易用力过猛
——麦孜燕的坦诚在于,她似乎完全没有想过要展示一个大众标准印象当中,完美
lady
的样子,她豪放,她爽快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一点不担心这样的自己不够淑女,不够独特,不够光芒万丈,她承认,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的维吾尔族女大学生。
所以麦孜燕一开始给观众的“预设”,就说自己一无是处。
你不是要我让观众有所期待吗?
我偏不给你们任何期待。
然而,恰恰麦孜燕最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此:
因为并不受困于任何期许,于是她完完全全展示的,是最真实的自己。
也许如麦孜燕所说,她普通,但她并不平庸。
她在自我介绍里写:
校园十八线艺人,过气当红主持。
但其实她的履历并不单薄,参加过《一站到底》和《芝麻开门》,被称作是“言值高”的选手,然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在舞台上的欢脱表现,和答题时的豪放风采,以及最难得一点,幽默。
那为什么不说一说她履历上的这些成绩呢?
所谓好汉不提当年勇,也许说的就是这个吧——聪明的人,应该懂得,如何用当下的自己,去打动别人,而不是一味重提过往的战绩。
在战场上打仗,你靠的是你的本事和功夫,不是过去的荣誉。
而且,在
4
位导师面前,聪颖如她,应该也明白,自己的那些“成绩”,还难以撼动面前这
4
座大山。
这一点显而易见,
可人一旦不自信,或者自不量力时,往往最容易陷入这样的“窘境”
——日常看众生相,你看到过多少,在高段位大咖面前,张牙舞爪耀武扬威,或者是装作“漫不经心”地,点明、透露或暗示自己不为对方所知的“厉害之处”的人?
(麦孜燕带来地话题:自信点!烤肉你们汉族人也可以的!)
所以回到上文所提的那个问题,其实答案很简单——
人总是在别人的期待,和自我的渴望当中,寻找妥协。
我未曾找到妥协,只是学会了,将两者混为一谈。
从麦孜燕那里,我看到另外一种可能性:
其实别人对你的期待,是由你来塑造的,你可以降低自己给别人的预期,同时,不要苛求完美。
萨尔瓦多·达利
那个疯子有句话说得挺对:
不要害怕完美,因为你永远也得不到它。
最后,刚好因为今天是元宵,你应该肯定知道
辛弃疾
那首,元宵节看花灯写的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其实这首诗和上面说的,意思是很相近:
当所有人都想站在灯火辉煌的舞台中心,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一位,惊鸿一瞥,反而光彩异常。
↓↓↓
点击
阅读原文
,看新疆段子手麦孜燕吐槽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