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汉大学图书馆
“外事问百度,内事问小布”。小布会在这儿向大家及时推送关于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最新资讯。回复“帮助”或者"help"可以自助查询热门问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北方  ·  雪又来了,上班第一天注意多穿 ·  昨天  
新北方  ·  男子过年大屏手机不离手患上腱鞘炎 ·  2 天前  
新北方  ·  破90亿!2025春节档电影票房再创新高 ·  3 天前  
新北方  ·  全网关注的“白衣小哥”,获表彰!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汉大学图书馆

王渊丨两种耳朵听摇滚

武汉大学图书馆  · 公众号  ·  · 2019-04-14 18:21

正文

微天堂真人图书馆 | 真图书单精选第44期

真图档案



王渊, 2003年组建“武汉守墓兽”乐队,任吉他手及主唱;2005年,与杜威一起组建了武汉地区重量级金属乐队“消逝的河流”。告别舞台之后,他开始了音乐与哲学的研究,以另一种方式重塑了属于自己的音乐世界。

当王渊说起自己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专业时,现场读者一片惊呼。因为热爱,他从头学习音乐专业课程,考入了武汉音乐学院攻读音乐美学方向硕士,完成了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跨越。2012年,王渊老师远渡重洋,前往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前后取得了流行音乐乐工业方向硕士和流行音乐研究方向博士的学位。2018年11月,他重返武汉大学,成为了艺术教育中心的一名讲师。

多学科的教育背景,让他面对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显得游刃有余,“我可以和学音乐的同学聊哲学,和哲学院的同学聊音乐,如果是懂音乐的哲学专业的同学,我们还可以谈谈相对论”,王渊以逗笑全场的方式开始了讲演,随着时间的推进,他展现了学识视野和专业素养。“摇滚四问”,让读者对流行音乐,对摇滚乐有了重新的认识,也让同学们发现了又一位宝藏老师。


摇滚四问


摇滚为何?何为摇滚?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ROCK’可以成为一种音乐?ROCK——我们常翻译为石头——为什么可以跟音乐联系上?” 早已默认ROCK即摇滚,听到王渊老师的问题难免有些错愕,好在他很快给出了解释:“其实它(ROCK)最早是在一首赞美诗里出现的,意思是在怀抱里摇摆。约十年后它开始衍生出其他含义,在一些诗歌里从宗教走向了世俗。往后的几十年中,ROCK被歌曲和电影大量使用,语义也一直发生着变化。1951年,著名的DJ--Alan Freed在他的节目中反复强调了这个词,并通过音乐会的形式奏响了摇滚乐时代的序曲,此后ROCK便开始逐渐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一种音乐流派的名字。”

解释完ROCK的来源后,王渊老师随即回到中国的语境中,说明ROCK为何被翻译为“摇滚”。“早年的时候没有‘摇滚’这个概念,余光中在论述这种类型的音乐时,使用的名称是‘敲打乐’,早期的香港则将‘Rock and Roll’译为‘乐与怒’。大概到了八十年代,‘摇滚’这一术语才开始流传开来。1988年,《人民日报》文艺版发表了一篇名为《从说到摇滚乐》的文章,这标志着摇滚乐第一次走入了大众视野。”



摇滚音乐和流行音乐有何区别?


说起摇滚,似乎很难避开它同流行音乐的相关探讨。何谓摇滚?何谓流行?王渊老师就此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中文把Popular Music和 Pop Music 都翻译为“流行音乐”,其实二者的含义大不相同。Popular Music指的是大众音乐,这个词在19世纪就已出现,任何流传很广的音乐都可称作大众音乐;Pop Music则指流行乐,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现代工业文化背景下以青年人作为消费对象而生产出来的,可将其视为Popular Music的一种存在形式,它既是商品,也是艺术品。而在流行音乐中,一些富有批判精神和前卫元素的音乐,则被称作Rock——摇滚音乐。Rock和Pop的界限并不很明确,现在很多厂商打出来的标牌是“Pop-Rock”或“Rock-Pop”,也是在回避人为对音乐的武断区分。我们现在理解的摇滚是一种音乐的类型,同时也是一种身份认同。至于如何判断怎么才叫摇滚,关键是看有没有核心的东西,有没有摇滚的重要特征:一是本真,二是批判精神。



摇滚—— 天使还是魔鬼?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待摇滚,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有时甚至大相径庭。“我们现在听到很多批判摇滚的声音,但应先重新审视,才能判断它该不该被批判。”王渊老师没有率先给出他的观点,而引用了马丁·路德的一段话:“音乐是上帝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它圣洁无比,与撒旦水火不容。音乐能帮我们抵制诱惑,有音乐的地方就不会有魔鬼。” “其实,他(马丁·路德)会这么说是因为没有见过某个时期的重金属音乐。”王渊老师摇了摇头,“在以下列出的专辑里,没有一张是像马丁·路德所描述的那样,你用魔鬼,用撒旦来形容也不为过。”


“重金属音乐并不都是魔鬼,2015年我去芬兰开一个有关重金属音乐的会议,在当地看到了一个叫做‘Rock Church’的教堂——我以为是‘摇滚教堂’,其实它是‘石头教堂’。这个教堂每年会有两次‘重金属弥撒’,牧师将赞美诗以重金属的方式谱曲,并配以乐队演唱。”王渊老师很幸运地赶上了重金属弥撒的现场,透过他拍摄的视频,重金属强烈的冲击力与教堂肃穆的氛围碰撞在一起,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那一刻现场笼罩着圣洁的光芒。


中国摇滚乐的发展


中国的摇滚乐,绕不开那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八九十年代。王渊老师说:“我喜欢用四首歌来概括中国摇滚乐三十多年的发展,分别是《一无所有》《梦回唐朝》《执着》《招安》。我把它们称为摇滚四题。”

从1986年崔健的《一无所有》开始,中国开始有了真正的摇滚乐。在此之前,我们大量的流行音乐中的主语多是“我们”,而在开山之作《一无所有》中,没有“我们”,只有“我”,这意味着一种个人意识的觉醒;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则寄托了对国家重铸辉煌,回到全盛时代的期待;而许巍的《执着》代表了“穷摇”时代,是曾经北漂的地下摇滚人对音乐的执着与理想主义的体现;而最后,二手玫瑰乐队的《招安》,标志着穷摇的时代的逝去和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有些人已经放弃,有些人还在坚守。”


互动阅读节选



读者:在听金属乐的时候总觉得听不清歌词,金属乐为什么会使用这种奇特的唱腔?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王渊:对于金属乐,我们有时候是听不清楚在唱什么词。我认为在极端金属乐中,但凡涉及这种唱腔的音乐,需要把这种唱腔本身理解成一种器乐,它是对传统意义上“唱歌”这个概念的颠覆。歌词确实需要读,需要表达,但在现场、在听CD的时候,这个“唱”不是语义性的,而是符号性的。你需要通过别的系统去解读它,它与吉他、与鼓等乐器配合的方式就是它的意义,而不再限于歌词的意思。其实音乐本身就是一种隐喻,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也是一种表达的工具。而金属乐中这种唱法的转变,刚好满足了摇滚“象征性”表达方式的新的需要。



读者:我认为最开始摇滚乐表现出的是一种吵闹嘈杂的感觉,演出时乐手甚至砸琴。我想问到底要怎么判断摇滚乐,它是一种音乐形式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呢?

王渊:我要同大家区分两个词,一个叫Style——风格,一个叫 Genre——流派,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我们经常会混淆。风格是外在形态的特征,流派要看来源于什么文化,什么人制作它、发展它、欣赏它、评论它,流派是内核的文化形态的特征。所以判断摇滚是什么,得看从哪个角度分析摇滚,风格上,也许足够嘈杂就成为摇滚,但流派上,如果音乐里没有任何摇滚乐应该具备的文化属性,那就算行为艺术了,不再是摇滚乐。摇滚最初是一种音乐形式,后来添加了社会意义,之后每一种摇滚流派都是伴随着社会的文化变革而出现的,是社会思想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导致了音乐形态上的变化。我的观点是,如果玩摇滚只模仿到了风格,而不触及摇滚的内核,那就不是摇滚。



读者:我初中开始听金属乐,但一直不敢和同学说,因为感觉金属乐有点“出格”。那时候我自己的情绪比较极端,所以接触金属后很有共鸣,请问老师怎么看待金属乐中间极端情绪的影响,以及音乐节现场里青少年们的冲撞、嘶吼种种行为?

王渊:摇滚乐也好,重金属也好,已经有很多学者采用“宣泄”一词来形容,这种概念可能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人原先认为不同的音乐有各自的属性和性格,比如有些曲调能让人变勇敢,有些能让人情绪舒缓。为什么柏拉图认为要用音乐教导人呢?因为可以让那些不够勇敢的士兵,通过听鼓舞人心的音乐激发勇气。但到了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音乐教育有了另一种方式,如果你过于冲动鲁莽,不会再让你听沉稳的音乐,而是让你听更暴躁的音乐,得到情绪的宣泄。

摇滚音乐节现场实际上是一个虚拟化的平台,人们在此进行仪式,其中的一切都是隐喻化的,包括从主唱到舞台到每一件乐器,在这样的体系里你获得了一种宣泄。同在音乐节现场你敢和每一个人说自己爱听重金属,在那个场合年轻人能够寻求自我的身份认同。



读者:我是一个“五迷”,就五月天这个乐团的发展过程,我想问音乐与商业是对立的吗?个人觉得对于成功的乐团而言,商业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也让他们的想法能走向世界。但是也有人认为摇滚接受了商业化就失去了本真,从地下到地上,从小众到大众,从支流到主流,音乐本身发生的不只是形式的变化,还有内核的变化。请问老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渊:首先定义什么是“地下”,第一是工业上的概念——在商业上不成功,或者说没有进入商业中主流的圈子;第二是美学上的概念——你的音乐内容、形式与主流审美是相悖的。只占其一或者二者兼有,都可以称作“地下”。

我的观点是不排斥音乐商业化,当地下想走到地上的时候,当然可以通过商业渠道实现。当你已经进入“地上”、进入主流音乐领域之后,就必须放弃地下的身份,如果继续利用只有地下身份才应该被赋予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那才是要批判的。我们不能抨击商业,是商业化让我们看到了从地下走到地上的那一拨乐队,也不能鄙视地下,因为还有一部分乐队继续在地下维持着本真。



 后记 

活动中场,王渊老师与武汉大学摇滚乐队“滞销货”吉他手小红共同表演了《花房姑娘》,浅吟低唱中,读者亮起了手机的灯光,应和着他们眼中的光亮。

当晚的读者中,有武汉最早的嘻哈歌手,有电台的音乐主持人,有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摇滚乐队主唱,他们的形象,与刻板印象中的摇滚人相去甚远,如果不主动提及,难以想象这就是摇滚音乐人。正如王渊老师所说,摇滚不止是一种形式。所谓摇滚,其实也是一种人的精神,勇往直前,坚持真我,这与外表无关,亦与年龄无关。


王渊推荐馆藏图书




《认识摇滚乐》

Joe Stuessy, Scott Lipscomb 著 张谦 译

索书号J609.15/S479

摇滚不仅仅是一种音乐风格,它还是一个非常重要并且有影响力的社会因素。摇滚乐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诞生以来,已被证明是在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音乐产业中最强有力的经济因素。从音乐角度来讲,摇滚影响到了我们在电视、电影及商业广告中听到的音乐。它影响了爵士乐、教堂音乐、古典音乐,甚至是它的前身—节奏与布鲁斯(Rhythm & Blues)及西部乡村乐(Country & Western)。从社会角度来看,摇滚乐的影响已在发型、服装、语言、生活方式以及政治生活中得以见证。任何对社会有如此之大影响的力量都是值得研究的,这也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