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哪吒2》成为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榜新晋冠军 ·  20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2025年春节假期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教育内卷简史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1-05-13 20:44

正文

1、无处不在的内卷
教育“内卷化”可谓如今的舆论热词,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引发每一个人的焦虑。
回想本人二十年前上清华的时候,清华就已经很卷了。新生第一课辅导员谆谆教导一定要注意心理健康,不要想不开上天台。那时候清华每年至少都有一个“自杀名额”,都是被学业竞争压力闹的。几乎每个宿舍里都有卷王从早上六点半起床,到晚上11点才回宿舍,导致清华的自习座位永远稀缺。特别是考试前夕,大家为了抢到一个座位在各大教学楼“豕突狼奔”,或者跟上课的班级“打游击”。
二十年后的今天,清华学子的内卷程度依然刷新了我的认知。比如前阵子网上流行的这张图:
尽管内卷变得更为普遍,现在很少听说有学生自杀了,可能对内卷已经司空见惯,甚至有学生发挥黑色幽默的精神,利用开放课堂开了《摸鱼学导论》,来排解内卷带来的压力。
作为高考内卷竞赛中的胜利者清华学生尚且如此,可以想见,整个教育体系弥漫着怎样的一股内卷的风气了。
在教育内卷圣地——北京海淀,传出这样一张截图:
其实何止海淀,中国任何一座城市,同样的剧情都在上演:
在长期内卷环境的熏陶下,如何激励孩子学习,身经百战的家长们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方法论和话语体系。
以学科类内容为培养方向,提高语数外成绩为主要目标的,叫 “荤鸡”
以素质教育技能为培养方向,如音乐、美术、体育等才艺的,叫 “素鸡”
由父母直接辅导,不送去任何辅导机构的,叫 “家鸡” ;反之靠满满当当的课外班、辅导班的,叫 “班鸡”
根据“鸡”出来的效果差异,他们眼里的孩子又多了一条鄙视链:
“小蝌蚪” :没有参加过辅导班,只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孩子;
“青蛙” :普通孩子;
“牛蛙” :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非常优秀的孩子,根据突出的点又细化成 “天牛” (天才小孩) “人工牛” (靠后天努力取得突出成绩的小孩) “奥牛” (奥数能力突出的小孩) “英牛” (英语能力突出的小孩)
家长们把孩子当鸡,当蛙,当牛,就是没有当人。
图片来源@网易数读
在家长和老师的语境中,“考上大学”似乎就是奔向幸福的终点。
但是今天的大学校园的情况告诉你,这不是终点,而是更大规模内卷的开始。
随着教育大规模普及,原先大专就能满足的岗位,如今都得研究生起,搞不好一堆名校海归跟你激烈竞争。下面这个名单据说是竞聘深圳中学老师岗位的人员名单。
就算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也没有摆脱内卷的境遇,全社会内卷化已经成为常态。
从“996”到“007”,没有最卷只有更卷。到处都是同质化竞争的红海,不更拼命熬死竞争对手,就是自己公司倒闭关张,裁员大吉。
除了当下的卷,还有未来高科技赛博朋克式的卷。
随着人工智能逐渐成熟走向应用,大量简单重复劳动岗位(甚至包括会计、法律、金融等等)被替代,大量人群只能追逐越来越少的高薪职位,那么必然会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和残酷,也就更加内卷。

2、教育内卷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严重的教育内卷呢?它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到底应当如何应对?
首先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结论是:
教育内卷化实质上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人类长期不懈斗争的必然结果。
大家对比一下现在和民国时期就知道,民国时期只有少数出身优越的人才能接受高等教育,随便学点什么就能找个好工作,甚至成名成家,一点都不内卷。但绝大多数人口都处于文盲状态,只能在温饱线甚至生死线上苦苦挣扎。
教育分层,人为制造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最简单的维持社会稳定和避免内卷的良方,没有之一。
让更多人接受公平的教育,更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但却不可避免地带来内卷这一副作用。
在人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教育都是一种极为稀缺的资源,是少数人享有的专利。奴隶主贵族垄断官学,贵族子弟才有机会获得教育,权力通过血缘传承,广大奴隶只是人形的工具而已。
孔子首先开创了兴建民间私学的先河,也同时拉开的教育内卷化的大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胜不拘一格降人才,私学在民间普及,形成了出身于平民,受过良好教育的士族游侠阶层。他们成为秦汉时期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
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民间教育越演越烈,贵族阶层无法实现权力垄断,不得不打破阶层壁垒,通过文化考试来选拔人才,与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分享权力,这就是从隋唐到清末持续千年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对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广泛搜罗人才,有着无可辩驳的优点。科举制度使得中国摆脱了贵族精英政治,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动摇了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直到今天,全世界的文官选拔制度也都是继承自中国的科举制度。
但是,科举制度也给我们留下深刻教训:当教育和考试紧密结合,又和社会地位与做官联系在一起。学术就完全沦为政治的奴仆。为了便于统治,道、农、墨家等跟科技工艺相关的流派被打为非主流,不可避免导致教育内容越来越狭隘,发达的教育体系反而成为中国人的思想枷锁,科技创新趋于停滞,导致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过密化”(这也是“内卷”这个词最初的源头),这是近代中国走向落后最大的思想根源。
西方走上了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与汉朝并立的时期,经过长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出现了需求(人口)相对于供给(土地资源)过剩的“马尔萨斯陷阱”,均陷入了长期战乱。
此后,东西方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来走出陷阱:
东方通过发展教育和技术,兴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立国内国外经济双循环发展经济, 通过拉动供给来满足需求,迎来了隋唐盛世
西方则是宗教大发展,教育成为金字塔尖的一小撮人的特权,对于大多数人通过宗教洗脑,将其需求转移到虚幻的宗教精神世界。 通过极大抑制需求来实现供需再平衡,迎来了中世纪。
中世纪欧洲的教育权利完全垄断在教会手里,连贵族也大都是文盲,社会生产相对于古罗马时期大幅倒退,但是人口和需求缩减的幅度更大,因此也能保持社会稳定。
如果把社会发展看做是“文明oline”的网游, 教育是一柄最根本的双刃剑。
一方面,人只有接受足够的教育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供给创造者,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
另一方面,人接受了教育,开阔了眼界,需求也会随之增长,很可能导致需求大于供给的“马尔萨斯陷阱”。
尽管古代中国距离教育公平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是以农业时代可怜的生产力水平,基本已经是在“作死的边缘”反复试探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是底层革命最多最频繁的国度。除了中国之外,你再找出一个成功的农民革命的例子给我看看?
新冠疫情给出了一个现实的参照。以印度疫情的惨烈程度,放在任何一个正常的国家估计早就酿成社会动乱或者革命,但是对于印度来说屁事没有。因为宗教让绝大多数印度底层人民安于现状,早死早超生。
疫情算个鸟,干了这碗恒河水!

3、权力斗争催生的西方教育
公元11世纪,以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为代表的几所欧洲宗教学院和行会学校,开始转变成为欧洲第一批的大学。1158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腓特烈一世(Frederick Barbarossa,1122—1190)签署了被称为学术特权(英语:Privilegium Scholasticum;拉丁语:Authentica habita)的法律文件。这个法律文件后来也被教皇亚历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1100—1181)认可。
该文件被认为对于大学制度的兴起起到了奠基性作用。该文件中包含如下四项内容:
1.大学人员有类似于神职人员才有的自由和豁免权;
2.大学人员有为了学习的目的自由旅行和迁徙的权利;
3.大学人员有免于因学术观点和政见不同而受报复的权利;
4.大学人员有权要求由学校和教会而不是地方法庭进行裁决。
其中第三条也是今天学术自由的重要保障,没有这一条,大学就无法做研究。第四条使得大学可以独立于地方行政管理(当时是贵族管辖)。如今,当一所大学想努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时,是否有充分的管理自由和学术自由至关重要。
但是别高兴得太早,中世纪的大学与其说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不如说是教会对社会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15至16世纪,欧洲大学的数量持续增长到大约80所。教职人员主要是神父,而教会也会在大学派遣常驻代表,代表直接隶属于大主教。 大学所拥有的学术特权,不仅没有促进学术自由发展,反而成为教会控制人们的思想,教权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的重要基石。
随着中世纪“一带一路”贸易的兴起,东方的技术和文化不可避免地向西方传播,一批人开始逐渐从宗教蒙昧中解放出来。他们依附于世俗统治者,与教会展开激烈斗争。
随着世俗政权与教会之间斗争日趋激烈,对民众思想阵地的争夺也越演越烈。教育体系作为塑造思想人格的重要载体,也被提到越来越高的位置。世俗政权与宗教势力斗争最为激烈的德意志,成为推动一系列教育改革的主阵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