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考试考了班里倒数,作为家长的你会怎么做呢?
是骂一顿,打一顿,还是盯着他把试卷重新做一遍?
四川有位妈妈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女儿: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先听哪个?
妈妈:好消息吧
女儿:(好消息是)我考了倒数第二名。
妈妈:那坏消息呢?
女儿:坏消息是,我没考及格……
妈妈:哈哈哈
这段对话可以说是清新脱俗了,毕竟,不是每一个爸妈都可以如此平和地面对“倒数第二”的好消息的。
不仅如此,就连视频下的网友,都出乎意料的宽容:
真的是时代进步了,大家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和包容了:
分数当然很重要,但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
父母的焦虑,不应该由孩子来承受
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孩子的成绩一定是最让人关注的事情了。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异,考上好的学校,将来拥有一个大好前程呢?
但家长对成绩的过分重视,很有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第一、增加孩子的压力:
父母对成绩的过度关注能让孩子感受到成绩的重要性,却也让孩子倍感压力。因为这会让孩子开始觉得,他们必须取得好成绩。
这样的意识会转变成孩子的压力,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会因为压力过大,而出现抑郁症状。
第二、影响孩子的自尊心:
过度关注成绩会让孩子觉得,只有好的成绩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这将会
影响他们的自尊心。
第三、削弱孩子的兴趣爱好:
当家长过分重视成绩时,孩子就会觉得成绩无比重要,从而失去对其他事情的兴趣和热情,转而只专注学习成绩。
第四、破坏孩子的学习动机:
学习本是提升自我的一种方式,但家长的过分重视,却让孩子将学习作为一种得到认可和表扬的手段,而非对知识的纯粹热爱。
第五,降低孩子的责任感:
过度关注成绩的父母可能会过度介入孩子的学习过程,这可能会让孩子逐渐
失去责任感。孩子可能会开始认为他们的父母应该为他们的学习负责,而不是自己承担起学习的责任。
第六、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长对于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很有可能会让孩子错过
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的机会,导致他们依赖性强、创造力不足。
第七、影响家庭氛围:
当家长过度关心成绩时,孩子会觉得家长只关心成绩,却不关心自己。这可能会影响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导致家庭氛围紧张。
第八、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
家长对于成绩的重视,会影响孩子的想法,很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只顾追逐成绩,而忽略和朋友之间的健康竞争关系,
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交技能和理解人际关系的能力。
那么就有家长说了,成绩这么重要,当然得在乎了。
在乎成绩没有错,但家长要学会正确看待孩子的成绩,而非
威逼利诱、让孩子负重前行。
家长应该如何看待孩子的成绩?
1、重视成绩,但不能过分强求
成绩是孩子学习效果的直接反映,家长当然要重视,这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和策略。
但这并不代表家长可以强求分数,毕竟谁也不能保证所有成绩一直都好,这对于孩子的压力太大了。
况且,所谓的“好成绩”也不仅仅是指学习成绩,或是考试成绩,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能力,家长也可以多关注。比如孩子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记忆能力、沟通能力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但这些却无法只用简单的数字来打分。
故而,家长在重视考试成绩的同时,也要多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
毕竟将来的社会不单单靠学习能力,还靠各种能力的跨界组合。
2、理解孩子,肯定孩子的努力
有第一,就肯定会有倒数第一,但这并不代表孩子们就没有努力。家长应该看到孩子的努力,并肯定其付出,鼓励他们的坚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失败中找回信心,不断前进。
3、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成绩
家长在理性看待孩子成绩的同时,也要引导孩子自己,正确对待成绩。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成绩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和勇气。只有正确看待成绩,孩子才能在面对挫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4、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长的态度和行为会影响孩子。如果家长过分重视成绩,孩子会产生的巨大压力,如果家长轻视成绩,孩子则会不屑学习。
因此,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无论是学习还是考试,都是为了提升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而非单纯的成绩排名而已。
家长日常要多抽些时间来陪伴孩子,自己也要多读书,为孩子树立榜样,如此才会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
5、适当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就像前面说的,学习是为了孩子自己的未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要学会适当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