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乡土
新乡土为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官方公众号,主要推送华中村治研究团队的原创作品,致力于介绍最前沿的三农问题,发布独具视角的三农政策解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  重庆首张!西藏首张!新疆首张!中国信保助力西 ... ·  2 天前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  重庆首张!西藏首张!新疆首张!中国信保助力西 ... ·  2 天前  
松阳警方  ·  以“新”为帆,奋力开拓外贸新空间 ·  2 天前  
松阳警方  ·  以“新”为帆,奋力开拓外贸新空间 ·  2 天前  
安徽司法  ·  以“新”为帆,奋力开拓外贸新空间 ·  3 天前  
宁夏药安早知道  ·  以“新”为帆,奋力开拓外贸新空间 ·  3 天前  
宁夏药安早知道  ·  以“新”为帆,奋力开拓外贸新空间 ·  3 天前  
北京药监  ·  以“新”为帆,奋力开拓外贸新空间 ·  3 天前  
北京药监  ·  以“新”为帆,奋力开拓外贸新空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乡土

新书发布 | 王德福著《中国式社区》:从社区小事洞察社会巨变

新乡土  · 公众号  ·  · 2024-06-07 08:52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近年来,越来越多硕士、博士报考基层的社区岗位,常有人质疑这是大材小用吗?

事实上,社区作为城市最小的“细胞”,是 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社区的小事中可以洞察时代的巨变,小小的社区也大有可为。

如何认识 中国式社区
居民最关心的关键小事是什么?

业主合作为何难以达成?

社区工作者队伍如何建设?

社区行政化真的一无是处?

社区服务如何更好对接居民需求?

党建引领如何办好社区小事?

社区自治与群众工作是什么关系?

社区治理现代化如何实现简约高效?

为什么中国式社区要迈向治理共同体?
本书 基于全国20多个城市100多个社区的田野调查,对包括上述问题在内的社区治理主要议题做出了有力回应,提出了认识和理解中国式社区的初具体系的若干概念,是“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自觉实践。 无论学术工作者还是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其他相关从业者等城市基层治理实践者,都能从书中获得富有冲击力的启发。

中国式社区
作者:王德福
出版时间:2024年5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相较于传统村庄熟人社会,在作为陌生人社会的城市社区做调查难度很大,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德福老师用8年时间做田野调查,用调查事实写出的书难能可贵。《中国式社区》看见了普通城市居民的生活,把它呈现并归纳出来,让读者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及为什么我们的社区生活是此种形态。


专家推荐
本书积十年之功,从空间维度、社会维度和治理维度,对中国城市社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书所提出的“中国式社区”,一方面充分呈现了城市社会的流动性、异质性与陌生性特征;另一方面基于中国城市社区的治理实践,指出了治理共同体形构的现实路径:组织催化合作。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探索性研究。

——董磊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我总盼望有人写出这样一本书:从居住形态出发来研究中国的社区形态,从小区来研究社区。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地扭转那种把治理体系和社区体系的基本单元混为一谈的倾向,为中国城市社区的物理可持续以及中国文明在城市的深度展开提供理论基础。在这个方向上,王德福教授是有心人,他的努力令人钦佩。

——熊万胜,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数亿人口从广阔的乡村空间集聚到相对局促的城市空间,由此催生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形态。本书描绘和揭示了城市社区及其治理的复杂形态与内在逻辑,以此透视了中国社会的巨变图景

——桂华,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一个在社区治理实践者心目中非常接地气的学者,他用多年的田野调查和潜心研究,通过大量案例和数据分析,系统疏理了中国式社区的建设发展历程, 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治理机遇,提出了 街居治理共同体 ”“ 主辅结构 ”“ 简约治理 ”“ 需求回应机制 ”“ 强服务弱治理 ”“ 人格化自制 ”“ 混合式激励 等多维度概念 。特别是书中提出的催化合作机制,将对建立在物权法律体系基础上的,中国城市住宅小区业主自治有机融入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进程发挥积极作用。 对于社区治理实践者,该书是全面了解中国社区现状最好的资料。

—— 周洪斌 西安市心晴雅苑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


本书从中国社区变化的几个维度,深刻阐述了中国社区治理的渊源,揭示了社区居住形态从扁平化向立体化转变,社区生态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社区治理模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的客观现状。并对新形势下中国社区治理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性意见。是一本理论性高,实践性强的社区治理专著!

——赵健,南京市江宁区太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国家注册物业管理师


精彩书摘
高密度居住

高密度居住空间是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必然选择,以尽可能利用有限的土地承载更多人口。从新中国成立后早期的低层(1 ~ 3 层)或多层(4 ~ 6 层)高密度职工新村、单位小区, 到 21 世纪以来主流的高层、超高层高密度小区,无一不是高密度住区。

高密度居住带来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拥挤效应”。现代大城市的拥挤已成为常态,无论是上下班高峰期的道路拥挤,还是节假日商场、广场、公园的人员拥挤,都让我们在享受现代化城市生活的便利性的同时,不得不忍受与更多的人挤在一起,拥挤已成为“城市病”的代名词。而从居住区来看,拥挤意味着上下班时的电梯拥堵,意味着小区公用设施更高的使用强度,意味着频繁忍受他人行为带来的负外部性。拥挤对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它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居住和家庭生活的私密性、舒适性的需求。从拥挤的城市道路和公交地铁上回到家里,人们渴望的是不受侵扰的身心放松:关上房门享受私密生活的自由与惬意、温馨与甜蜜,或者到小区花园、广场享受与家人一同活动的亲密和放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小区内的社交需求会降到最低,陌生他者的介入往往会变成不礼貌的侵扰。处于私密居住空间中的时间是那么有限而且宝贵,这就使得任何侵扰都变得不可忍受,而人们对侵扰的反应也就很容易变得急躁和粗暴。

群体的 陌生化 会放大这种拥挤效应。在一个熟人社会中,人际互动预期长久且稳定,人们对社会支持的需要又会强化地缘关系的重要性,亲密交往的功能需要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私密生活的需要。在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空间中,无论是交往预期还是社会支持需要都大为弱化,而人们对生活私密性和自由性的需要则会压倒对亲密的地缘交往的需要,亲密交往则更多安排在居住空间之外的城市公共空间中,通过血缘、业缘关系来实现。在一个拥挤的熟人社会中,人们基于长久的交往预期和社会支持的需要,会对生活交集中的接触与摩擦有更高的耐受度,个人行为也会更多考虑到机会成本问题,社会舆论、群体制裁才会成为可能。而在拥挤的陌生人社会中,这种耐受度会显著降低,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更低,人们往往更容易走极端,要么自我而冷漠,关起门来过日子,要么暴躁容易冲动——蝇头小利都会变成意气之争,互不相让,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很容易扩大化,变得难以收拾,非要分出个是非对错。


复杂邻里

高密度居住带来的另一个典型问题是复杂邻里。邻里关系也就是地缘关系。中国人常讲“远亲不如近邻”,这是对集体生存经验的总结,意思是邻里关系是最便利的社会支持网,可以帮我们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在流动性极低的乡土社会中,地缘关系具有先赋性和不可选择性,社会交往必须在给定的地缘关系网中展开,人们就倾向于维护这种关系。随着社会流动增加,地缘关系最先受到冲击,其可选择性渐渐凸显出来。在城市社会中,地缘关系在人们社会支持网中的作用趋于边缘化,亲缘、业缘与趣缘关系更为重要。正如上文所说,地缘交往的内在动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大型集合式空间与高密度居住形式,共同塑造了陌生人社会邻里关系的特点,我称之为“复杂邻里”。它具有“一低两高”三层内涵:一是社会关联度低。人们对地缘关系的社会支持需要弱,社会交往频次少,且有限的交往也大多只是单一交往,不可能产生乡土社会那种附着了人情关系的深度交往,也就很难形成社会关系网,不能发育出社区性的社会资本,彼此的社会关联程度比较低。二是生活关联度高。一方面,日常生活中共同使用小区 共用设施设备 和公共空间时,必然发生互动和相互影响;另一方面,居家生活时也要受到上下左右邻居的影响,比如楼上楼下的漏水、噪声问题,房屋装修改造造成的承重结构问题,阳台滴水问题,等等。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不得不产生相互影响。三是关系脆弱性高,即邻里关系很容易因为利益分歧和冲突而破裂。原因很简单,社会关联度低,就造成邻里关系缺乏功能依赖的长期稳定预期,缺乏由此形成的人情润滑和维系,一旦在生活中发生利益碰撞和冲突,双方都倾向于一次性计算和分清是非对错,很容易导致关系永久性破裂,且缺乏社会性的关系修复机制。这就是邻里关系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一方面,日常生活需要共处;另一方面,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足以独处“,互不相关”。显然,如果是独立住宅和小型社区,邻里关系就会是社会关联度与生活关联度都很低的状况,就不会产生如此明显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后记:从熟人社会到 弱关系新型邻里社群

八年过去,粗略算来也去过 20 多个城市、100 多个社区了,我已经可以像面对村庄那样,去看见、听见、感知、想象、拆解和重构了。2016 年 7 月, 我跟学友在杭州完成了对一个街道办事处近乎普查式的社区调研,加上之前去过的南京、上海、佛山、黄冈,我的调研终于集齐了几乎所有类型的社区:老旧型、商品型、过渡型、保障房型等。

我将“社会学的社区”——居住小区称为“自然社区”。“自然”的意思是社会客观存在,“自然社区”与“自然村”的说法类似,但又与其存在根本差别。中国式社区是集合建筑+ 围合空间 + 高密度居住形成的大规模陌生人社群,其社会认同度和整合度都比较低,是一个社会成员连弱关系都远未广泛结成的基层社会实体,远远无法同自然村落建立在强关系整合基础上的成熟的熟人社会相比。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社区只是初步成形,还需要长期的社会发育才能逐渐成熟。中国式社区将来究竟会发育成何种社会形态,还有待观察,但恐怕不大可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生活共同体。在我看来,作为都市社会基层单元的自然社区,将来或许会形成一个由若干弱关系圈子构成的新型邻里社群。

也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对一些所谓“打造熟人社区”的说法和做法都保持着距离,总觉得它们不外乎是一些噱头、营销策略罢了。我倾向于现实主义,对这些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东西有点距离感。当然,我是非常钦佩那些纯粹基于情怀、理想和公益目的而从事相关社区营造的实践者的。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我总能受到不小的感染,有时也会反思自己的理性与冷静是不是有点过头了。许多人的思路是通过打造熟人社区来推动自然社区的治理有效。我的思路是颠倒过来的,即通过有效治理来推动自然社区邻里社群的发育。我以为,自然社区面临的真正挑战是陌生人社群的合作问题,陌生人社群只有合作起来,形成有效的业主自治,才能形成良好的小区治理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居民要学会同其他陌生的邻居过好新型的社群生活。实际上,现在绝大多数自然社区正处于“社会失灵”状态。随着居住小区大面积地进入老化期,自然老化叠加社会失灵后便出现了被称为“中国式社区衰败”的局面。

中国式社区的前途,是同时解决建制社区的组织悬浮问题与自然社区的社会失灵问题,形成二者有机融合的治理共同体。也就是说,将来的社区,可能既不是自然社区基础上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也不是建制社区层次上的正式治理体系,而是二者的融合产物:治理共同体形态的社区。

阅读本书








社区居民








作为社区居民能明白我们生活的社区是如何受到空间和社会发展影响,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模样,于细微处看懂我们所处的时代。








社区基层工作人员








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可以了解居民最关心的关键小事是什么,体悟社区中能利用的资源是什么,有利于工作的展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