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货币政策的定调(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并未较之前有明显改变,“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其表述整体符合预期。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强调了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
我们认为,央行在2021年要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谨慎平衡,货币政策大概率由“宽货币”转向“稳货币”。
从规模上看,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可能不及去年。2020年在宽信用和压降贷款利率的双重推动下(图1 ),实体经济通过信贷获得来自银行体系的让利,但今年宽货币转向稳货币,市场利率将会有所回升。
从结构上看,央行再贷款再贴现、延期还本付息等结构性货币政策仍将延续;继续支持普惠贷款投放(图2),以扩大支持小微企业的范围和时限;此外,报告还指出,将定向引导信贷投放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
因此,我们认为在货币政策方面,可以适当提升科技创新、普惠金融以及绿色发展领域的关注度。
3060碳目标是指,是指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推动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具体而言,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预计将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分类标准,将碳排放来源主要分为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林业和废弃物处理等五类。在全球碳排放活动中,能源活动占比最高,约为85.5%;工业过程次之,约占15.4%;农业、林业和废弃物处理占比仅为-0.8%,表现为净吸收。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98.3亿吨,居全球首位,其中煤炭燃烧是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来源,约占80%。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碳排放一直处于增长状态。
目前,碳排放的中和主要手段包括替代、补充和捕捉。
碳排放替代手段方面,主要采用清洁能源从生产端和消费端替代化石能源。
生产端方面,发电业是目前最大的碳排放来源,实现碳中和需
要使用光伏、风电、核电、水电等清洁能源完全替代火电;
消费端方面,改变生产工艺流程,使用电力和氢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图5 碳排放来源简图
碳排放补充手段方面,由于电力的局限性(电池的能量密度),部分场景无法使用电力供能,氢能源将作为重要补充。碳捕捉方面,由于部分工业过程排放的碳来自于化石能源以外的矿物,例如煅烧石灰石,此部分二氧化碳无法避免,因此需要结合碳捕捉技术进行中和。
图6 碳中和流程简图
针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1年政府报告从长短期两个方面作了战略部署。从长期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目标。这与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明确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相比,目标更为具体。从短期看,今年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并依托现有能源技术,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稳定增加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取消对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增加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图7 绿色金融体系框架图
图表来源:根据《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绘制
此外,在绿色能源政策、金融支持方面,报告指出,要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根据《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划分标准,绿色金融体系大致可分为,绿色信贷、绿色投资、交易市场、绿色保险、绿色基金五个方面。
图8 绿色贷款余额与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