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一直是短视频创作者非常关注的指标,这不仅意味着用户对内容的认可,也意味着视频将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还会给新粉丝更多关注的信心。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视频虽然观众会看很多遍,但却不愿意点赞。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差异?点赞与否,背后的用户动机是什么?内容创作者应该如何改进内容,获得更多赞赏?
除了播放量,点赞、转发等数据也对视频内容作者至关重要。播放量大,意味着视频内容被广泛传播,实现了“叫座”;但是观众里不免有很多“路人”,来过看过就划过,最终与创作者错过了。
而“点赞”则是观众们在为视频“叫好”,一支视频获赞多,说明内容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喜爱,不仅是对创作者本人的肯定,更有可能帮助将“路人”转化为“粉丝”,增加创作者长远的影响力。
然而,一支视频想做到叫座又叫好,却并不容易。如果用点赞率(“点赞数/播放数”的比值)来衡量视频内容的获赞水平,我们会发现不同视频的获赞能力有很大的差异。
根据字节跳动2019年发布的《短视频美好生活内容生态报告》,短视频内容的平均点赞或收藏率为3.23%。但就单一视频来说,实际表现可能远远低于这个数值。以下就是两个例子:
这两支视频的拍摄质量还可以,用户也有可能会反复观看。然而,它们的点赞率分别为0.65% 和1.12%,远远低于3.23%的平均水平。很多用户虽然看了,但却不愿意为它们点赞。
与之相对的 ,有些视频的点赞率则会远高于平均值,比如下面的两支视频,点赞率分别高达4.98%和5.56%。
从表面看来,点赞率高的两支视频,其视觉效果并不更加惊艳。那么,是什么样的因素导致了它们在点赞方面更好的表现呢?
抖音作为高度重视用户体验的平台,赋予了用户充分的内容决定权。如果用户不喜欢某个视频,只要轻轻一划,就可以将内容划走不再出现。有一个常用的概念可以用来描述这个行为模式:Foot Voting,即“用脚投票”。
它是指用户通过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喜好,例如自愿参与或退出某项活动、团体或进程;尤其指离开自己不喜欢的环境或迁移到自己认为更有利的环境。抖音用户把不想看的视频划走,这就是典型的“用脚投票”行为:只看想看的内容,以及,立刻退出不想看的内容。
而“点赞”则是在“想看”之上更高一层的行为。“想看”是前提,然后才有“点赞”的发生。对于用户来说,“想看”是隐性的,不为其他人所知的;“点赞”则是显性的,是自己的社交好友可以看到的。
所以“点赞”更像是坐在大庭广众之下举手表态的行为,是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彰显给他人的过程,即“用手投票”的过程。“转发”也是同理,可以视为一个加强版的点赞,好比在公开场合跳起来举手,表态的意味就更强了。
界定清楚了这两类行为,我们就不难总结两种投票背后的动机:
1. 用脚投票的动机,是在自由、安全的背景和前提下(匿名),满足自己内心真实意图与需求。
2. 用手投票的动机,则是用这一“票”给自己贴上了标签,并且是希望自己被人知道的标签。
至此,我们就能理解,之前举例的几支视频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点赞率差异。一般来说,内容过于个性化(例如在玻璃窗上写自己的姓名)、或者有可能引发观众不适(例如夹在流水线上的鸡雏),就不太容易获得点赞。
前者是因为缺乏广泛的标签属性,后者则隐含了缺乏同理心的暗示,是观者不希望给自己贴上的标签。而两支点赞率较高的视频,前者是赞扬了常年相守的坚贞爱情,后者是彰显爱国主义情怀,这都是大众希望自己被人知道的正向标签。
抖音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很多功能和玩法,我们也可以按照“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将这些玩法做一个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