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宋中杰曾寄希望于通过补贴来快速打开市场,但试行一个月之后,发现收效甚微。“如果是快车司机,通过补贴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是顺风车主很难被调动。”
宋中杰称,顺风车本质上是一门撮合生意,对司乘双方进行匹配,要考虑到车主本身的行程规划,而快车则完全以乘客的行程为中心。“3公里左右都还好,但如果你要让顺风车车主绕七八公里的路去接人,怎么补贴都调动不起来。能够被补贴激励起来的,大多数都是‘黑车’司机,以拉活为生。”
但是在顺风车发展后期,不少不符合网约车规定的快车司机都转向顺风车平台。与快车在多地面临的种种监管不同,顺风车的准入门槛一直不高,多地对顺风车司机户籍、车辆型号、牌照等均未作明确规定。
这是由于政策上快车与出租车类似,属于营运性质,而顺风车则是私人小客车合乘的“公益属性”。交通运输部此前曾发文明确顺风车与网约车之间的区别,指出顺风车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合乘行为,乘客分担的部分成本仅限于燃料、通行成本。
为了防止车主通过顺风车盈利,多地在发布的文件中还明确了顺风车在一天内的接单数量,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包括滴滴在内的多家平台均未对车主的接单数量作出限制。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滴滴顺风车车主一天最高可接单15次。
2018年9月,滴滴顺风车再次出现乘客遇害事故后,交通运输部及公安部下发紧急通知,明确私人小客车合乘信息服务平台要参照出租汽车驾驶员背景核查和监管有关要求,对从事或申请从事私人小客车合乘服务的驾驶员一律进行背景核查,并再次重申需限制顺风车接单数量及加强顺风车乘客隐私保护。
重重监管之下,安全成为目前各家顺风车平台的重中之重。面对今年的春运市场,嘀嗒出行宣布推出“八大安全举措”,包括加强车主审核、安全护航等。哈啰出行则向寻找中国创客表示,哈啰从产品定位上杜绝了顺风车业务的相关社交功能,在安全保障方面做了一系列规范和专业技术设定。
而事实上,最近两家顺风车平台仍旧出现了负面消息。
1月26日,广州一名乘客在搭乘嘀嗒顺风车时,在将要抵达目的地时被车主要求加价100元,乘客不同意后,双方发生争执,其手指被司机用刀具砍伤。嘀嗒在之后的声明中称,司机在此前通过平台审核认证,且通过了背景审查,接单前也通过了人脸识别机制。涉事车主之后被广州警方行政拘留10日。
1月29日,哈啰顺风车刚刚宣布试运行不满一周,一位承办网约车违规注册的黄牛就在原有的滴滴、嘀嗒注册业务之外,加上了哈啰顺风车。“超龄车注册、驾龄不够,有车没车注册”等一系列违规操作均可顺利在上述平台完成。仅需300元,他就可以帮助一位刚拿到驾照2个月车主注册哈啰顺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