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雨磊
《学术与社会》面向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分享论文写作、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信息与技艺,常设《学术论文写作指引》、《博士论文》等专栏,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程序员的那些事  ·  苹果放弃 DeepSeek ... ·  17 小时前  
程序员的那些事  ·  OpenAI ... ·  3 天前  
程序猿  ·  本地部署 DeepSeek ... ·  4 天前  
小众软件  ·  另外两件事[250209]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雨磊

王雨磊:写作必须“有会于心”

王雨磊  · 公众号  ·  · 2021-03-24 11:59

正文


文科与理科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理科主要是数学问题,数理逻辑主要是计算,“与人无关”。这里所谓的“与人无关”,是说,研究过程和研究手段都是尽量排除人的本能、情绪和冲动等主观性,人的整体性、复杂性和主观性是不在其内的。而,这是人之为人,最复杂的地方所在。


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主要是研究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工具也主要是人,所以,文科里很难组织团队,很难标准化,甚至“文人相轻”,都与此有关。


因此,做文科的研究,作为研究工具的人,必须不能出错,而且必须“有会于心”。什么是“有会于心”?说得简单点,就是多走心。


在文科领域的研究中,调研、阅读、思考和交流,与研究者本人密切相关,需要积累,沉浸,滋养,和沉淀,逐渐让心里充满这些内容。只有当你心里充满这些内容时,你才能“由心而发”,让思想从心头走进笔端。


我的个人体会是,凡是当初都很走心的文章,不管写作如何、发表如何,数年以后,你拿起来再看,你会觉得很亲切,仿佛昨日重临。否则,只是为了应付“公事”,就算写得文采飞扬,也很难激发起自己内心的欢喜。


事实上,那些自己真正走心的文章,也会获得编辑和读者发自内心的赞同。我之前写了一篇关于父职的文章,其实那就是我带娃的体验和思考,“爸爸去哪儿”这个问题为什么变得如此触动社会的神经?为什么奶爸带娃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我平时不做相关研究,当时也没有职称压力,我就是纯粹觉得我通过带娃的经验,从心底里感受到了一些父职的时代变迁,于是,我就用学术的形式写了下来。


我所谓的有会于心,是要真的用心去倾听、理解、感受和思考自己聚焦的主题。研究者要沉浸其中,而不要出离其外。


进一步说,一名真正的学者,必须对自己的研究有会于心地负责。当你有会于心时,所有的阅读、研究和写作,都会成为智识上的享受。通过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和研究世界,一名真正的学者,可以逐渐富有四海,让内心愈加充实,让灵魂愈加轻盈。


如果一个人在做研究时,可以有会于心,随之而来的,那些外在的驱动力和评价标准就不再是唯一准绳了。这不是说外在的驱动和评价标准变得不重要,而是说,有于会心者,会从内心深处在乎这篇文章的表达价值,他坚信,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给自己的内心一个交代,而不仅仅是为了发一篇C刊,评一个职称。从有会于心的角度看,发表只是一种渠道和形式而已。


发与不发,皆在心底。


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周五的直播课,再讲一讲。

·END·



王雨磊:如何解决文献综述的“两张皮”问题

王雨磊:我的读书笔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