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没有普通人。
这是笔者在看到小破手发布的“我在南大当普通人”栏目时的第一感想。
以笔者为例,笔者以300名左右的高考成绩踩线进入了南京大学。这个成绩在全省60万考生中排名0.05%。换算成标准正态分布,偏离平均值3.3个标准差,放在物理实验中甚至要被剔除掉。按日本人所谓的“偏差值”算法,是83分。比日本第一的东京大学理科三类的76分还要再高上7分。而南京大学,就是这样一个“离群值”们的集合地。当你坐在南大的教室里,当你的名字出现在教务系统的那一刻,你,就注定不会是一个普通人。
或许正是这样浸泡在这样充满了“离群值”的环境里,就连你也感觉自己普普通通。和周围的其他“离群值”相比,甚至还有些逊色。然而,正如丞相所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笔者相信,你绝对不是无缘无故进入南京大学的。能够来到这里,你身上至少该有点出人头地的特质。或许你拥有比常人优秀的理解能力,或许你比别人更能坚持,又或许,你在你热爱的某件事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反过来说,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普通人”,那么笔者就要质疑你到底是如何考上南京大学的了。
纵观这系列的其他文章,笔者完全可以说自己和其他供稿者一样“普通”。成绩极限的可以保上研,结果没有报名保研所以离开了南大;本科期间未曾参加任何竞赛,没得过奖学金,也没发表过一篇论文;大学时一直沉迷二次元,4年来未曾和什么人谈过所谓“甜蜜蜜的恋爱”。
然而笔者从未觉得自己“普通”。在许多没有人走过的道路上,笔者留下了孤身一人的脚印。4年来,笔者学会了第二门外语;毕业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甚至在就业统计里一个人单独成了一栏);虽然找不到任何同好,但依然独自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里。这些“不普通”,没有一项给笔者带来任何收益,也没有一样,是世俗评价里的“成功”。
但这又如何呢?全南京大学,甚至全中国,没有第二个人走了和笔者一样的人生轨迹,没有一个人看过相同的风景。笔者相信,每一个南京大学的学生,也都有这样“不普通”的特质。正是这些“不普通”的特质,引领着我们走到了南京大学。或许,我们更应该做的不是追求成为“不普通”,也不是在条条框框里把自己定义为“普通”后再安慰自己普通也是好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发现自己身上本来就有的“不普通”,并且为了这些小小的“不普通”而欢呼。
祝愿南京大学的每一位学生,都能走出自己“不普通”的、“独一无二”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