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贝现在1岁又1个月了,最近在我和他爸爸早上出门上班的时候明显地表现出焦虑不安,一定要我抱,不让放下,好像知道我们这一走就得晚上七点多才能回家似的。今天早上也是这样,我本来抱着他,到时间要上班了,阿姨过来抱,宝贝就开始哭闹,我赶紧说:“好吧,送爸爸妈妈上班吧,我抱你到外面去”。我和他爸爸、阿姨一起到外面后我要他自己推车子(他现在在学走路,很喜欢推车子),他不要,还是不让我放下他。阿姨要强制抱他过去,他就开始哭,爸爸赶紧抱过来说:“我们到花园去”!这样他才趴在爸爸的肩头,一脸的幸福相。到了花园爸爸要把他放下,他又开始哭闹。
我原来觉得我宝贝的安全感应该建立的挺好的啊,从出生到现在,除了平时上班,其他时间都是和他在一起,连晚上睡觉也是我带。周末阿姨带他出去玩的时候,他和我分开也没有闹。现在看见宝贝这样依恋我,我心里很难过,觉得有些对不起他。我们都是早上七点多走,一直到晚上7点多才到家啊,吃过饭,也就能和他玩一个小时,他就要睡觉了。我很矛盾,不知是不是该辞职回家带他,这事一直让我很矛盾。
A1:
一岁左右的幼儿出现分离焦虑是正常的,这是他们情感和认知发育的一个里程碑,是必经阶段,是进步的表现。宝宝能否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则取决于家长的处理方式和态度。
孩子的状态往往是成年人内心状态的镜像,成年人内心是什么样子,孩子就会是什么样子。成年人忍受不了与孩子暂时分离,孩子就会哭闹不停,因为哭闹满足了成年人内心的需求,给他们一个理由不跟孩子分开。
而在和孩子道别时,孩子的哭闹会撕裂成年人内心深藏的伤口,也许父母在幼年时经历过跟亲人分离的伤痛,甚至感受遭到遗弃,所以才会如此难以忍受和孩子的分离。
你觉得工作时间长,陪孩子的时间少,对不起孩子,内心充满矛盾,甚至恨不得辞职回家带孩子。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你对孩子的依恋超过孩子对你的依恋,即使你辞职回家,也并非意味着将来孩子能够和你正常分离。也许你不打算让孩子离开你,但这是孩子的需求,他必须独立。
全职妈妈也有很多苦恼之处,对此你有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建议你先梳理清楚在分离这一事情上,哪些是你的情绪,哪些是孩子的情绪,把你的痛苦与孩子的感受划清界限,处理好了这一关,再考虑是否辞职回家。
侄子小丁和我的儿子小恒相差7岁,小恒目前是1岁9个月。他们在一起玩耍的过程,以小丁用某个玩具、某个动作、某个事件引起小恒的强烈兴趣为开端,以小恒希望参与却遭到小丁的无情推搡、一顿小揍之类的暴力活动推向高潮,然后以小恒的呜咽或嚎啕引来大人的调和走向结局。周而复始,他们两个基本乐此不疲。并且小恒越来越喜欢跟着小丁,配合其演出以上百玩不腻的三部曲。
我的问题:对于这样两名经常在一起玩的小朋友,我们应该怎样去引导大孩子?怎样教育小孩子?还是漠视大孩子打小孩子,由着他们玩耍哭闹?
A2:
这两个孩子在一起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行为模式,而且目的就是引起成年人的关注。要打破这个行为模式,就要取消他们所需要达到的目的。
当他们发生争执时,不要第一时间一个箭步冲上前,进行评判和调解,而是很平淡地说,哦,你们闹矛盾了?好好商量一下啊怎么解决吧。
如果他们实在打得不可开交,由于双方力量悬殊,最好先把他们分开,保护小恒不受伤害。
也不用跟他们讲太多道理,你说话越多,对他们越没用,小丁会转而关注你的情绪、满足于自己终于得到了成年人的注意,小恒呢,则根本不理解怎么回事。
平静下来之后,跟小丁谈一谈,问问他对这种情况有没有什么建议,他认为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尊重他、听一听他的想法,也许你会发现以前不知道的原因。
儿子两周岁,一个多月来经常出现拍人、挠人脸的行为,而且稍不如意就朝人吐口水。如在车上用力掰开小哥哥扶他椅背的手,在公园里小朋友来摸他正在踩的水泥彩球他就像一脚踩过去等,这些我还能够理解为他是感觉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威胁,会帮助他用语言而非行为来表达自我感受。
我们平时在家里对他挺宽松的,但这些确实伤害了他人的行为我总不可能不制止吧?我倒不会介意别人说俺们没家教而对他大动肝火,顶多也就是平静地说“不可以”,在道歉之后抱离而已,但我不知道他这样的行为是正常的还是我们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据老师说幼儿园常有家长投诉说孩子被他欺负之类,所以我一放寒假就请了假自己带着,希望多观察来了解问题的根源。可是我真的迷惑了,有时候看他这样我也很难过,除了等待和倾听、共情,我还能怎么做?
A3:
实际上,对一个两岁的孩子直接说“不”(不可以、不要、不行)并非上策,因为他们上不能理解这个字眼,也不能很好地化解因行动受阻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最佳方式是因势利导、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用另外一件可以做的事情替代不可以做的事情。
有些孩子在公共场合举止“粗鲁”,是因为家人要求他做“乖宝宝”的压力过大,他明知故犯,以获得关注。孩子在外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冲突、如何化解受到挫折时的负面情绪,都需要首先在家里跟父母多次练习,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和原则。
孩子在家,难免与父母发生冲突,父母怎样巧妙地对孩子说“不”,怎样坚持原则而不被孩子的情绪所左右,怎样不滥施权威胁迫孩子就范、怎样用倾听帮助孩子梳理情绪、怎样发“我信息”表达观点(尤其价值观),都给孩子在外如何表现树立了榜样。
社交原则的树立,应该始于家里,在外边不被允许的行为,在家里也不能大行其道。内外一致的准则,让孩子容易接受和遵守。
当然关键还是在于你自己的内在状态。
你所说的“宽松”指的是什么?对你来说,“自由”是否意味着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你对“自律”有什么样的理解?
7岁之前的孩子完全模仿他身边的成年人和环境,你们是否给孩子树立了值得模仿的榜样,包括成人之间的互相尊重、礼貌相待?
在受到别人批评时,你是否感到很委屈、觉得他们不懂什么是“正确的”养育?你需要想明白你自己的规则底线在哪里,这一切的心理活动都影响着孩子的行为。
···
美籍儿童教育专家,十余本畅销书作者,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美国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暨T.E.T.教师效能训练课程英文讲师;开创“艺术养育”父母培训课程,创办“小巫养育学堂”网络课堂。
亲爱的朋友们,您对本期问题有任何见解,欢迎评论;
如果您也有疑问,想要提出来——
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填写提问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