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周末对金融监管的一番责难,代表了市场相当部分利益集团的声音,我们尽管不认同他的观点,但愿意与各位分享,关于如何平衡风险防控与市场效率,是金融市场永恒的命题。
坦率地说,我对近期金融监管是持有疑问的,我不太理解这种近乎“运动性”的监管。金融的基于市场导向的结构性变革是中国金融的主流趋势,谁也别想回到那个传统金融一统天下的时代,回到那个时代中国一定会出大问题。央行最近很尽心,市场和实体经济出了一些问题,就启动降准以增加流动性,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这是央行良好的愿望,但在目前各种融资渠道都收缩、并表的情况下效果是不佳的。现在水库的水越来越满,但流到农田里的水并没有增加。因为,水渠大幅度减少了。这些政策看似很美,但效果不太明显。为什么不明显呢?因为原来并不算太违规的渠道被我们切断了、收窄了,金融创新一定程度上异化了。中国民营企业在金融正规渠道很难得到资金,相当多的是通过非传统渠道获取资金,虽然成本比较高。不少创新渠道已收缩或关闭了。
风险似乎控制住了,但却极大损害了效率。这是有疑问的。
原标题:吴晓求:我不太理解最近这种近乎"运动性"的金融监管
会议“金融改革发展与现代金融体系”研讨会
吴晓求:
中国金融的问题是发展中和结构转型中的问题。中国金融必须向市场化、国际化、科技化方向推进改革,这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基本方向,核心是推进中国金融的结构性改革。这种改革一定会带来业态的变化、功能的提升,也会带来新的问题。金融新业态的出现会带来新的问题,同时更会大大提高金融的效率。有时候,我们只看到改革带来的新问题,而多少忽略了金融效率大幅度提升的实际情况。如果我们只看到出现的新问题,没有看到中国金融改革这些年来的巨大进步,那是不全面的。这种趋势会对我们未来的金融改革、金融监管产生一些不当影响。
当前,我们需要对中国金融的未来进行一些战略思考。我们对一些短期问题的研究很充分,但对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不是很充分,战略定力有些不够,有些时候不尊重客观规律,一些政策违背金融的基本逻辑,有些“强监管”似乎违背了现代金融发展的基本趋势。
金融对宏观经济和实体经济会有全面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用战略思维角度思考经济金融问题。大家现在都在研究中美贸易战,我不是研究国际贸易的专家学者,但我还是对它进行过深度思考。在昨天一个场合,我说
中美贸易战是个历史性的事件,无论对未来的中国还是未来的世界都会带来深度、全面的影响。这是个大事件,大事件之后一定有大变革。我非常反对美国出于本国利益所采取的霸凌主义的贸易政策。
中美贸易战反映了两种经济伦理的冲突,是两种经济伦理在现时代的对抗或竞辩。我们必须从理论的高度和经济伦理的角度去作深度研究。
中国要走中国的发展道路,美国也提到美国所谓的公平贸易规则。我们搞市场经济还是要沿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路线、方针推进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必须坚决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们没有任何其他道路可走。我们必须遵循现代市场经济基本规则,必须推进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深度改革。中美贸易战若继续演化下去,会对二战后所形成的一些国际贸易规则、理念带来不可预期的影响,会对国内经济特别是汇市、股市等金融市场带来一定影响。最近股市、汇市、债市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会有所显现。我们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当前要发挥积极重要的平衡作用。
当前,财政政策的重点是减税,货币政策的重点是保持市场流动性,金融监管要注意节奏、力度,要有全局观和平衡性。
坦率地说,我对近期金融监管是持有疑问的,我不太理解这种近乎“运动性”的监管。金融的基于市场导向的结构性变革是中国金融的主流趋势,谁也别想回到那个传统金融一统天下的时代,回到那个时代中国一定会出大问题。央行最近很尽心,市场和实体经济出了一些问题,就启动降准以增加流动性,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这是央行良好的愿望,但在目前各种融资渠道都收缩、并表的情况下效果是不佳的。现在水库的水越来越满,但流到农田里的水并没有增加。因为,水渠大幅度减少了。这些政策看似很美,但效果不太明显。为什么不明显呢?因为原来并不算太违规的渠道被我们切断了、收窄了,金融创新一定程度上异化了。中国民营企业在金融正规渠道很难得到资金,相当多的是通过非传统渠道获取资金,虽然成本比较高。不少创新渠道已收缩或关闭了。
风险似乎控制住了,但却极大损害了效率。这是有疑问的。
金融工具的多样性、金融业态的多元性是金融变革的必然结果,所有的金融活动都在商业银行表内完成,那是个落后的观念,是不了解金融发展趋势的。金融结构的市场化是现代金融演变的基本方向。如果连这个都不清楚,我不知道我们如何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现代金融体系有一些基本的元素,工具的多样性、结构的多元性和市场透明度等。现代金融的基石是充分发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比如说,多样性、透明度。
评判一国金融体系是否现代,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金融有没有有效分散风险的功能,有没有良好的财富管理的功能。
这是评判现代金融体系最核心的标志,而不主要表现在有没有庞大的融资机制。
如果我们试图让金融风险回到完全可控的状态之中,那会严重阻碍金融的现代化。金融的美丽就在于不确定性,风险完全可控那不是金融。金融的核心是风险,风险就是不确定性。金融监管要做的是让个体风险不至于蔓延,不至于扩展,以致于形成金融危机金融监管的核心功能就是让风险始终处在收敛的状态,金融监管所有的功能和指标设计目标都是要让风险处在收敛状态,而不是由其任意发散。要让金融风险得到完全的控制是不可能的,那是不了解现代金融的本质。
金融最主要的作用是把一系列工具创造出来,以满足市场投资和融资需求,以分散风险,这是现代金融的核心要义。我们一定要对中国金融多一些战略性思考。要清晰地知道我们心中的彼岸、目标是什么。如果连未来的目标都不清楚,你现在做的这些事要么是无用功,要么负能量,就会很应景,与我们未来的目标渐行渐远。
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如何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为此必须深刻理解中国金融的发展战略和核心问题。总书记说,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是金融的生命线。我们要科学、完整地理解其中的意义,不能望文生义去理解,否则本来没有风险却搞出了风险。我不认为一些已显现的金融风险一定是由经济周期引起的,不要都推到经济周期上,更不要推到金融科技上。
这是我的观点,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互动环节:
听众提问
:我是带着问题来的,一直想请教吴老师和专家们一个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中还有一句话讲的是,斩断有形之手。我理解,这两个意思是一样的。美国的金融肯定是最发达的,它是靠政府来主导的还是靠华尔街来操控的?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是靠政府从上而下的战略规划建立起来的,还是多让民资来参与,靠市场的力量来形成?
吴晓求
:你这个问题真是个大问题,很难的问题。蔡主席、周主席以及刘主任应该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也是张杰教授经常和我争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和一些学者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人民大学金融学科有个优势,就是学术无权威,人人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从初心出发,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从自己的理念出发。
在金融理论研究中,金融体系分为两类,一类是英美模式,是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去中介化(脱媒)比较彻底。另一类是德日模式。德国和日本保留了较重的中介化色彩,金融脱媒并不很彻底。在中国,传统的金融中介还是起主导作用。
中国金融会继续维持强中介格局还是脱媒加剧?财富管理和融资活动的去中介化的趋势会不会进一步推进?我个人判断,中国金融脱媒的趋势会延续。这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也与老百姓收入增长之后。对金融体系功能改革的要求有重要关系。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评判标准,除了消费者是否有充分的选择权外,还有投资者对资产的选择权。如果我们仍然维持过去的模式,就会严重压抑投资者对资产的选择权。中国是个大国,金融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是重要内容。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其金融市场未来一定是国际金融中心。任何全球性大国的金融市场一定是全球金融中心。二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及国际地位。
判断一个国家金融是不是全球性的,上述两个指标非常重要。我们在这两个方面都在缓慢推进改革。所以,在中国,虽然金融机构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但市场力量会明显增强。一个重要的趋势是,中国金融结构的变化,证券化金融资产比重在显著提升,狭义口径已经到了50%,未来还会上升。这说明中国金融的功能在发生重要变化。这个变化在悄然地进行着,是市场推动的,是人们的需求推动的。我认为,我们应该选择这样的金融体系:第一,金融市场是国际化的,甚至是国际金融中心;第二,中国金融又具有某种自己的特色,去中介化可能没有那么彻底,但去中介化的趋势会延续。这可能就是我们未来的金融体系,市场会在配置资源中占主导性或决定性的作用。
周延礼(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教授,对您来说可能是个简单问题,但又是一个学术问题。当前金融业能够实现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金融的均衡性发展。现在你认为它的痛点、难点是什么?现在大家都感觉到处难事,没有简单的事,大家都感到风险到临界点了,马上要爆发了。做金融的都知道,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均衡性发展是我们的目标。金融和经济发展能够协调,服务好实体经济,服务好宏观经济的发展。
吴晓求:
周主席提的问题非常重要。实际上,中国金融现在出现的问题远比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复杂多了。那个时候,总理一声令下问题全解决,现在一声令下解决金融问题就比较困难,因为现在金融的问题很复杂,是全方位的。金融的均衡发展最重要有两点:一是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一定要在逻辑上把这两者的关系理清楚。
我始终认为,金融创新在先,监管在后
。没有金融创新就没有后来不断变化了的金融监管。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得益于过去包容式金融监管。如果没有包容式监管,中国金融很难有今天这样的格局,跨越式发展不可能实现。同时,金融创新不能永远处在野蛮生长的状态,野蛮生长一段时期后,一定要让金融创新纳入监管之中,把灌木丛里的几棵树培养成参天大树。
第二,我们要正确地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生命线和基石,没有实体经济就没有金融。这点大家都能理解。难点是,金融怎么为实体经济服务,是主动的、创造性的?还是被动的、适应性的?这不一样。我认为金融必须通过改革和开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它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除融资外,还有跨期的风险配置、财富管理、并购重组和高效率的支付服务等。
上述这两条做好了,中国金融的均衡性发展就有保障了。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在周末2018年国际货币论坛上的讲话
大家好,我本次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开放,历史与未来》,下面将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经历的巨大变化以及中国金融的未来两方面来进行本次演讲。
一、中国金融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巨大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规模。规模上看,中国金融规模实现根本性的增长,从规模上看,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大国,这里面有大量的数据:
第一,中国的居民储蓄存款从1978年底的210亿人民币,变为现在接近70万亿人民币,这反映出中国经济近40年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人均GDP已经接近9000美元,人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第二,从整个金融资产规模来看,1978年全社会的整个金融资产规模不到1000亿人民币,变为如今的360万亿人民币,这是一个巨大的概念。
第三,从外汇储备来看,中国的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67亿美元变为如今的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第四,从金融开放来看,2017年全球的国际资本的流动总规模是1.52万亿美元, 2017年中国FDI是1310亿美元,全球占比较高。如果再加上金融的开放主要是资本上的开放,从QE,深港通等在内,大约在3200亿人民币,和市场相比这还只是一个比较小的数字,但是也表明中国金融的开放从规模上看取得的巨大的成就。
第二个变化是中国金融结构的改善,首先是从金融资产结构来看,因为金融结构最重要的是资产结构,中国资产结构以传统金融结构为主,比如说银行类的这种金融资产,现在中国的证券化金融资产比重在不断的提高,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从广义的金融资产的口径来看,证券化金融资产占比也达到接近30%,这样的金融资产结构预设了中国整个金融功能的改善。
第三个变化是居民资产结构分布的极大改变。主要是从过去单一的表现为居民储蓄存款的结构,到现在居民资产结构的多样化发展。同时,我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也表现出多样化,以及我国金融资产结构和融资工具的多样化。多样性是现代金融的一个基本特征,无论从资产端还是从融资工具这一方都可以看的出来,都是一个多样化的趋势。我们必须要深刻的理解多样性对于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性。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措施背离了基本的方向,即试图让中国的整个金融的业态,包括融资工具和资产结构,实现单一化发展,核心的目标是控制金融风险。但实际上这一想法并不切实际,金融的精美之处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一旦让它确定了,它就不是金融了,现代金融要通过不确定性去把握未来,因为未来都是不确定的。
第四个变化是中国的金融功能得到的极大的改善。金融结构的改变导致金融功能的改变,中国的金融过去主要以融资为主,其他如财富管理的功能几乎不存在,因为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缺失,没有一种资产可以和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一种函数关系。我国现在逐渐开始走向融资和财富管理并重的时代,通过我们整个金融体系的金融资产结构和金融比例的变化,就可以非常清楚的显现出来。此外,科技的力量正在金融体系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自身影响力,从这层面看,中国金融的科技化的程度比很多的领域都要超前一步,这是中国金融开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五个变化是金融业态开始多元化。我们过去对金融的理解是非常直观的,物理形态的 概念非常强烈,实际上科技植入金融体系之后,金融业态的基因发生了变化,所以最终出现了一个跨时间、跨区域的新金融业态,这就克服了时空的限制,大大提升了金融的效率。
同时,金融风险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的金融风险已经变得非常复杂,金融风险是难以控制的,应该想办法设置一整套的科学指标,不至于形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以至于不至于形成金融危机。如今的金融风险由于市场化程度高,风险结构多元,区别于传统的、单一的金融机构风险,尤其是来自市场的风险比重不断升高,所金融监管改革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第六个变化是金融的效率得到的极大的提升。中国金融还远未实现其普惠性,但是中国金融效率和以前相比较有极大的提升。中国经济的增长从1978年的3645亿的GDP,到2017年底的近83万亿人民币的GDP,其中金融的贡献巨大。这和金融的效率有关系,因为金融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善,自然提升金融效率。
中国金融的改革会带来新的问题,包括新金融业态带来的问题,以及新的金融业态带来的更大的效率,包括第三方支付带来的问题等,这几者之间是要进行比较的。即新的金融业态带来了巨大的效率;科技金融,改变的中国金融的生态,改变了中国金融的基因,大大提升了中国金融的竞争力,并使中国金融的普惠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些都是来自于科技金融。
概括的说,中国金融的历史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都是通过改革开放这样一个政策才实现的,没有中国金融的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金融的今天。所以谈到未来的时候,我认为改革和开放仍然是中国金融发展的唯一选择,我们不可能走回头路,也不可能再回到一个传统金融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我们必须创造多样化的金融格局,相互竞争,提升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多样化的金融格局会极大的满足投资者对资产选择,判断一个国家市场经济体系的完美程度,除了评价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选择权是否受到抑制之外,更重要的是投资者对资产的选择权有没有充分的自由权,这需要我们金融体系的改革和结构化才能完成。
二、中国金融的未来
总结历史相对容易,谈未来是比较难的。我们没有必要对常识和理论上多次证明的命题进行质疑,比如金融脱媒的趋势,这是一个基本的趋势,只要这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到达一定的规模,同时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来自于社会,来自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需要金融脱媒,因为他们有新的对资产选择和投资自由的空间的要求,这就导致传统压抑式的金融体系推动了金融体系的变革。
当然未来也和这个国家的战略关系也有密切关系,一个是基于基本趋势,第二个是基于国家的战略关系。但是有几点应该是不会变的,即使变也不会太多的变:
第一,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金融的未来,人民币的国际化一定是摆在首位的,一个开放性的大国,一个全球性的大国,如果人民币是一个封闭的货币,是一个不可交易的货币,那这和大国追求的战略目标是完全不匹配的。而且全球货币体系的格局、调整、改革,也需要注入新的生命力。
所以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个基本趋势,问题的关键以一种什么姿态出现?什么时候出现?实际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政府是可以把握的,这不完全是个自然规律,因为没有任何人说的清楚,一个国家的货币的国际化需要什么条件?可以大概说一些软条件一些硬条件,但是很难说它的充分必要调整究竟是什么?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根据内外部的战略思考战争判断才能产生,这不是一个数学公式。有的国家走的很快,有的国家相对谨慎,比如我国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方面是非常谨慎的,而谨慎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