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子:中日韩产业链外溢转移
(1)分工细化引发中日韩产业链外溢,半导体和消费电子双繁荣
自1970年代起,因应用市场需求变化及产业链分工细化,全球半导体产业以
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东南亚
的路线迁移。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全球大量电子电器企业将生产和组装线外溢至越南,使得越南具备发展电子产业的基础。
第一,目前越南只参与整个产业链的部分环节
:(1)半导体:
以后道封测、IC设计研发为主
,代表性企业包括英特尔、三星等;(2)消费电子:
以承接整机组装及零部件业务为主
,代表性企业包括富士康、环旭电子等。
第二,越南电子产业是以进口再出口模式发展,本土需求不高
:
出口金额>进口金额
,
根据Wind数据,24年3月越南电子产业进口83.3亿美元,出口130.2亿美元。
(2)中国企业受益于苹果产业链在越南布局,但目前价值量较低
越南在苹果全球供应链方面的布局逐渐深入。根据苹果越南官网,2019年起苹果公司通过供应链伙伴在越南的累计投资超过400万亿越南盾,目前,越南的“苹果链”给当地带来20多万就业,包括苹果公司和当地供应商的雇员,以及当地的iOS生态app开发者等。
A股相关苹果链供应商结构主要集中在设备/材料、零部件/模组、代工部分。
根据苹果公司官网,苹果最新的供应商中,目前越南约有25家苹果供应商,27个生产设施分布在13个省份。
苹果产品零部件各环节利润率差距明显,目前越南供应商主要集中在低价值零部件及组装代工领域
。特别地,目前越南建厂的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材料供应和代工组装领域,仅歌尔声学一家企业涉足零部件/模组领域。
(3)越南是三星电子产业的半壁江山,中国企业仍有机会融入
越南是三星供应链的重要基地,目前已形成规模化收入。
根据三星官网数据,2023年,三星在越南的收入和出口额分别达到650亿美元和557亿美元,越南生产的三星手机占三星全球手机产量的一半以上。
目前三星供应链中位于越南的中国企业不多,未来仍有进入机会。
根据山河图越南数据,自2015年以来,与三星合作的越南公司已经达到了400家,其中33家成为三星越南公司的供应商,但目前
仅歌尔股份和瑞声科技两家为中国企业
,其余主要为韩国企业。后续电子产业链向越南的转移规模会逐步扩大,随三星越南供应链持续扩大,中国企业有望通过出海建厂深度融入三星供应链。
2. 纺织:低附加值建厂加工
纺织产业转移是
供给端成本驱动型
,转移本质均为
追逐更低要素成本
,越南凭借劳动力和税收政策在本轮转移中胜出。
越南进出口结构差异大,是明显的加工生产模式,附加价值较低,即:进口以纤维原料、纱线及面料为主,出口产品以服装为主。
并且越南政府对纺织业关键材料有明确的政策支持方向。
越南政府发布了《至2030年纺织和制鞋业发展战略及2035年展望》战略规划,明确了
未来十年内纺织和鞋类产业的发展目标,包括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6.8%-7%以及到2030年出口额达到约1080亿美元。
此外,天然纤维、合成纤维、针织纤维等对纺织工业至关重要的产品也享有免税待遇。
3. 化工:上游原材料高度依赖中国
(1)受益于汽车、非金属产业链,核心材料均依赖中国
化工作为多个产业链的上游核心部分,会直接受益于越南市场,主要模式是出海建厂或直接出口商品:
汽车产业链——轮胎(出海建厂):
越南橡胶资源丰富,加之美国供应链限制推动中国轮胎厂出海建厂,东南亚是主要选择。因此
当前多家海外轮胎工厂已经建成投产并且开始盈利
,除已经投产的项目之外,很多企业也在积极规划新的海外轮胎生产基地。
非金属产业链——元明粉(纯出口)
:
非金属产业链如越南本土的玻璃、瓷釉、纸浆等生产高度依赖中国原材料的直接进口
,以元明粉为代表,目前已规模化出口,根据Wind数据,中国
每年出口至越南的元明粉占中国元明粉出口总量的比重稳定在10%左右。
非金属产业链——聚烯烃原材料(纯出口)
:越南塑料制品行业规模的逐渐扩大,
越南本土企业的炼油能力不强,且国内缺乏精细化学品和新材料生产技术
,导致聚烯烃等塑料生产原料供应不足,因此对中国在聚烯烃原材料方面存在进口依赖。
(2)纺织产业链高度依赖中国原材料,是“嵌合”而非“取代”
纺织产业链是带动中国化工原材料出海的重要需求,对中国价值链依赖程度高,对中国是“嵌合”而非“取代”关系。
越南纺纱和制衣环节较强,而织造、染整环节较弱,以偏低端的产品组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任务为主,当前基本形成了从
中国进口上游原材料→越南进行加工
→
出口至发达国家
的模式。根据Wind数据,24年3月,越南纱线和织物进口中来自中国的占比分别为63.6%和61.2%,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中销往美国的占比为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