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坡头老寨哈尼族群众迎接开门节的歌声。
而开门节过后的第四天,新一年的冬季马铃薯就要开始播种。朱有勇再次来到这里指导种植,他知道:三个月后,这里的马铃薯一收获,就将成为全国冬季蔬菜市场上的抢手货。
当地群众的"冬闲田"变成了"致富田",他和团队的科研成果也已经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植物病理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有勇:“扶贫工作肯定有一个阶段,但是脱贫不脱钩,我肯定要帮助这里,把这个产业持续做下去。如果我们走了,人才队伍断了,这个产业就垮了,所以请大家放心。”
2015年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县以来,像朱有勇一样的数百名院士专家扎根到这里,以科技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方式把脉问诊,推动澜沧从民族"直过区"到被列为"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县"的历史跨越。
在澜沧田丰林下三七种植管理有限公司林木蓊郁的思茅松林里,数百亩规整有序的三七地垄有序排开。
这家公司的经营者,是一群海外留学归国的年轻人,他们在朱有勇院士的技术指导下,与当地农户组成了合作团队,带着先进的理念与创新的思路共同创业。而当下最时髦的"区块链"技术,让这片林下三七地成为了当地发展的示范"样本"。
澜沧田丰林下三七种植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 赵泰:“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管理员去把这个数据上传到数据库,这点是很关键的。这样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同时,他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看到它的生长过程,包括人做的一些工作。”
朱院士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公司负责开垦栽种以及数据上链等技术开发,让每一垄三七都能从幼苗培育到采收过程始终保持着透明的质量监控。而这个小小的二维码上也记录着与这片林地有关的扶贫户的相关信息。
记者:“现在满不满意?”
农户 李扎丕:“满意的,这里还是轻松的,一天80元日结,我们觉得还是可以的。”
农户 李妠丕:“我们在这里做活有钱挣,远处也不用去了。”
在这个被朱有勇院士亲自指导的项目里,农户不仅可以从中赚取土地租金,拿到分红,还可以来到基地劳作挣钱。有了技术支撑,产业的发展不再困难。如今,这里的贫困群众正逐步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截止2019年10月底,澜沧全县156个贫困村已完成脱贫43个,约2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已脱贫33063户124845人。
澜沧县委书记 杨中兴:“到今年年末,我们有望解决7.5万人左右的脱贫。今年我们的‘直过民族’布朗族要实现整族脱贫,拉祜族和佤族要基本脱贫,'两不愁 三保障'的突出问题,要得到全面解决。”
植物病理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有勇:“我们是一个团队,是一个群体,我们要做到脱贫不返贫,我们要做到乡村振兴,我们希望更多的科技人员能走到生产第一线去,能走到广大的农村去,让我们的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