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传媒1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出彩写作  ·  deepseek推荐的材料校稿实用技巧 ·  昨天  
新北方  ·  本轮寒潮已结束,中到大雪要来了! ·  2 天前  
新北方  ·  男孩放鞭炮烧毁车辆,监护人负全责!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传媒1号

预见2018传媒产业大趋势之市场格局篇|东方明珠总编辑戴钟伟:关于平台建设,存在一定的悖论

传媒1号  · 简书  ·  · 2018-01-14 20:04

正文

作者/张答应

2018刚刚拉开它的序幕,传媒1号(id:zcfhxy)推出 《预见2018传媒产业大趋势》 专题,向业界、学界大咖取经问道,向读者提供关于2018传媒产业的趋势、机会、发展的参考意见。

本系列共包括:

电视篇 (李鸣·未来电视CEO)

视频网站篇 (郑蔚·优酷副总裁)

直播篇 (吴云松·梦想直播总裁)

新媒体篇 (陈少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台网联动篇 (戴钟伟·东方明珠总编辑)

电视剧篇 (赵彤·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

综艺篇 (冷凇·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

新闻篇 (王嘉鹏·财新传媒编委、财新网高级运营总监)

政策导向篇 (胡智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市场格局篇 (王钧·中视传媒总经理)

戴钟伟 ,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硕士学位。历任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影视部编辑,上海东方电视台节目中心文艺部编导、撰稿,上海卫视编导、制片人、节目部副主任,上海东方卫视传媒有限公司节目总监、节目中心主任,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综艺部特别项目部主任,上海东方卫视总策划、项目部主任、副总监,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总编室副主任。2016 年 8 月起担任上海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兼总编室主任、2016 年 11 月起兼内容中心总经理。


可能因为我也正在从事一线电视节目生产的缘故,所以天生对于“制片人”、“编导”这样的技术背景存在亲近感。当直播镜头的红灯亮起,你唯一能够依赖的声音就是在耳机里的制片人和编导。所以从接触戴钟伟先生资料的那一刻起,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某种“娘家人”的期待。但是打开采访资料后我才发现,戴钟伟先生的采访内容之于我,并不像“回老家”,更像是“回学校”。

通篇采访内容,行文之严谨,观点之深邃,遣词之精准都让我意外。似乎它们更像是出现在“MFA”或者“MBA”教授教案里的词句和分析。同时,除了“专业”、“大格局”这样的关键词之外,对戴钟伟先生的采访,还总会让人忍不住联想到某种类似于手术刀一样的精准和犀利感。当机立断,厉兵秣马。这种感觉,让人阅读的期待一瞬间就会从“读李白”,变成了“读杜甫”。

不能为转型而转型,但也不能固守传统、漠视基因缺陷

“您如何看待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之间的互相学习,媒体人才之间的互相借鉴?” 这是我们在采访中段设计的一个问题。

戴钟伟先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关键语句是“对于传统媒体人而言,在传媒历史上前所未见之大变局出现之时,不能为转型而转型。对于新媒体人而言,要向传统媒体汲取的应该是人文传统和实证研究体系。”这番话的论证基础是“每个媒介都有自己基因的独特性,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独到的传统。”——在梳理分析戴钟伟先生这番思考时,我们直观的感受是,好像在钟伟先生理解中,早已不再执着于对单一传媒概念的精准定义。似乎在他的世界里,“产品”、“传统/新媒体平台”、“节目”、“媒介渠道”等这一众概念早已经跳脱开了各自框架。各自概念的核心元素被抽离之后,重新 “组合”成了一个类似于“具象的人”的形象。 这些“人”,有鼻子有眼儿,须眉灵动,有自己的脾气秉性和优点缺点。作为总编辑,戴钟伟先生很熟悉这些“人”,并知道安排“这些人”分别去做什么事最合适。

“传统媒体不可能掌握了新媒体传播工具之后就能一夜蜕变。但固守传统和漠视基因缺陷也很危险。 传统媒体人首先需要加强的是接收新信息并辨析萃取的能力;其次是要补足用户思维,要有将内容从作品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对于新媒体人而言,要向传统媒体汲取的应该是人文传统和实证研究体系。新媒体的出发点大部分都是技术创新,所以往往擅长碎片式的传播表达,但在对社会发展的综合理解和跨文化、多维度思考上欠缺甚多,大量未经过实证研究和思维锤炼的信息,数量越多越会呈现垃圾化,数量的增加反而降低了信息传播的质量。”——戴钟伟先生的这番回答,每个字都难以删减。仿佛在向我们介绍的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这两个不打不相识的小朋友他们彼此相处样子和各自优缺点。 语气熟稔,态度平和。

“台”与“网”之间,生产资料的分配变化及生产关系的主客异位

以戴钟伟先生的从业经验和行业地位,能够在变局中保持“平和”,并不让人难以想象。但如果了解钟伟先生对 “2017年传媒产业的回望和2018年对整个行业的展望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后,再回看这份平和。你就会读出某种“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般的另一重境界。

在戴钟伟先生看来,2017年对于传媒产业而言,最重要的事件与变化归纳起来是两件事。 第一件事应该是内容产业策源地的历史性转移。 以《中国有嘻哈》、《吐槽大会》为代表的网综,力压全年各大卫视黄金档综艺。这证明网络平台已经不需要传统平台的放大效应加持。 第二件事是内容产业变现能力的历史性倒挂。 广告变现市场上,互联网媒体的市场份额超过60%,并且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相应地传统广电媒体广告收入断崖式下跌。而且视频网站“精准针对用户”的传播方式使会员付费成为互联网视频媒体获取价值的新增长点,而在“精准针对用户”这一领域,传统媒体因为基因问题,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2018 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应该是相向而行的融合发展。以百度、腾讯、阿里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内容发展会更加注重在用户群体中的权威认知度和品牌公信力。——而“公信力”这一领域其实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同时以央视、一线卫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平台的内容发展会更加垂直化,以垂直深耕内容产业链。——而这一点是向新媒体学习“用户思维”之后的成果转化。具体到两大产业阵营,头部平台的垄断优势将随之增大,在一定时期内也许会形成“寡头传播”现象。孤立于强势平台之外的黑马内容产品出现概率会越来越小。

戴钟伟先生对于传媒产业当下“江湖格局”的判定, 通篇读之,有一股“森然之气”

互联网媒体已经“不再需要传统媒体的加持”,但已经开始直接抢夺传统媒体的“广告变现蛋糕”,并直接造成了“传统电视广告收入断崖式下降”后果。接下来,互联网媒体觊觎的是传统媒体最后一张“保命王牌”——媒体公信力。在这番争斗之余,互联网媒体还练成一个新的“绝招”:“精准客户服务带来的付费用户资金流”——在这一领域,传统媒体几乎无计可施……

在如此的“争斗”局面中,戴钟伟先生所在的东方明珠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深厚传统媒体背景的新媒体产业平台,同时具有“台、网”两大生产体系的基因。在“双向基因、外部彼此强竞争”背景下,作为企业领导者之一,戴钟伟先生依然能够保持战略上的“冷静与平和”,我们对于他如何定义 “2017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关系格局流变的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 非常好奇。

戴钟伟先生认为,在2017年“台与网”之间关系最核心的格局流变应该是: 生产资料的分配变化以及生产关系的主客异位。 所谓生产资料的分配变化,就是指“广告资源、人才资源、资金资源等内容产品的核心生产资料,都在向网络倾斜”;生产关系的主客异位,指的是“以往先台后网的传播方式已经被挑战,先网后台或网络独播的内容产品层出不穷,且获得了市场支持。”

在谈及 2018年双方关系发展特征时 ,戴钟伟先生认为,浅层次的资源争夺、人才争夺、话语权争夺会减少,双方更重要的战场将会转移到格局之争、传播能量之争、产业结构之争。在主流文化内容产品的生产方面,传统媒体依然存在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足以让传统媒体掉以轻心。因为随着双方竞争的不断深化, 各种内容类型泡沫将会被挤掉,平台提供内容的品质价值会更得到追捧——这就意味着传统媒体所占有的“主流文化产品类型”的优势很可能会被消解掉。

戴钟伟先生还判断:影视剧,包括网剧在内的市场将会得到空前繁荣,综艺节目的市场反而会回归理性。——在钟伟先生这番表态中的内里其实还包含了一个 “复合型辩证关系”

内容本身会打破“类型”的限制,这就意味着不同题材的内容很可能会突破“大小屏”限制,破壁呈现。观众只关注内容的“品质”,将不再注意播放平台本身“姓网”还是“姓台”。——这一方面意味着传统媒体在“主流文化内容方面”的优势可能会被消解,网络平台可能依靠更加贴近用户的作品进一步扩大优势;但是同步“只关注品质,不关注平台”的审美趋势也可能会给传统的电视平台中优质内容助力,“互联网”也有可能会成为优质电视平台产品的放大渠道。

如此说来,钟伟先生所表达的未来趋势预测,其实对台网来说机会均等。但是考虑到眼下竞争的格局,网络略占上风。最终比拼的,还将是 内容质量 平台建设 的通达性、影响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