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科学”?这“学”是学问,指的是学问与方法;而“科”的总体含义是分类——科学就是关于分类的学问,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从字型结构来看,“科”左边是禾,右边是斗。“禾”是结果,指的是粮食;“斗”是量具,代表标准。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结果都要有正确的计量标准。
因此,所谓的科学,简单讲就是关于量化的学问。相信大家都会有感觉,当是经验的时候,情况通常变化得非常厉害,而一旦形成规范,基本都不变了。但规范没有能够做到量化,而到了科学的时候必须定量,因此就越推越深入、越推越细。
举个身边的例子,鲁班上课要有课间休息,这属于什么?
规范
。那我们具体休息多少,到什么时间继续上课,这又是什么?
科学
。因为它被量化掉。
所以科学简单讲就是指分类,最后还要给它量化。而我给科学下的定义是:
科学是为人类提高生存质量所做的探索未知奥秘,并取得不断贴近真实的结果。
所谓的真理,我们人类是无法掌握的,也就是说整个世界是不可知的,我们只能不断逼近真实,我们绝对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真实。所以,我们只能认真,我们要求真。不断贴近真实结果是不断提高人类物质生活及其自由自觉程度的历史持续的社会活动。
所谓科学量化的数字是可以不断逼近的,而不是定下来就是死的,它是一个历史持续的社会活动。比如说百米比赛,世界冠军的记录从九秒九,到九秒七,又变成九秒六……这就是一个历史持续的过程,但是这个极限是多少?我们人类是不知道的,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九秒六比九秒七更接近那个“真”。这时候我们就把九秒六定义为科学,但是明天我们会产生一个九秒五把九秒六否了,这个就是“证伪”。因此,科学实际上是一个抛砖引玉的过程。科学不是说这是科学,所以就是这样了。科学家如果把自己的东西当成绝对真理,那么这个科学就会进入迷信。
按照这样的说法,说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对的还是错的?不对。
所以共产党很厉害,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到今天仍然是正确的。这个说法跟我们小的时候学到的政治经济学完全不一样,表明更科学一些,事实就是这样,否则就变成宗教了。
什么叫“科学精神”?在文明社会到来之前,由于人们对自然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无知和恐惧,产生了各种图腾崇拜。随着工业文明的确立,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大增强,封建迷信也就渐渐让位于科学。因此,科学知识是对抗封建迷信的有力武器。那么,人类是否永远也摆脱不了封建迷信的束缚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除了科学知识本身之外,还有一种更有效的对抗封建迷信的武器,这就是科学精神。
科学是对世界认识程度的把握,但是要强调量化,
科学精神是指人类对未知奥秘无止境探索和永远尊重真实,不断醒悟、健康生活的精神。
也就是说科学精神跟我们的这种思想上的或者说精神境界又不一样,我们仍然要对未知奥秘进行无止境探索,因为它到不了底,不可知,而正因为不可知才让人类发展无极限。如果认为奥秘全部都搞明白了,实际恰恰说明我们没有明白,世界上不存在“明白”这样的东西。
每个个体、每个人都属于自己的,不属于任何一个个体。我们能够真正做到认识一个人吗?实际上从科学的层面是根本做不到的。如果把老婆(或者老公)同其他的女人(或者男人)关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房间里面,不发出任何声音,不做出任何动作,一个人可能认出他(她)的老婆(或者老公)吗?多次实验结果证明,十次实验十次失败,抓到的都是别人!因此,所谓的认识这个概念通常来讲指的是什么?就是烧成灰你也知道他是谁。谁做得到?谁都做不到!因此,不要讲我认识了、我知道了。这话不要说了,因为把眼睛蒙起来就不知道了。
我们按科学精神的讲法不存在不可能,不可能是我们本身的精神框架不可能,只有随时发生的依当下条件选择什么样的项目首先实施,以随时应对变化而步步逼近真实,才能实现最大快乐。
在科学里面还有一个解释叫形而上还是形而下。《易经》里面讲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是指什么?是指器物,一个具体的物;“道”是指什么?道是指规律。因此,形而上实际上指的是理论部分、抽象部分,形而下是具体部分、实物部分。这相当于一个人的精神与肉体,精神部分也可以说是形而上,肉体部分就是形而下。因此浙大的校歌是这样唱的:
形上为道兮,形下为器
。强调来强调去就是强调科学精神。因此,我们说形而上是指道,是指哲学方法或者思维活动;形而下是指具体的,是可以琢磨到的东西或者器物。形而上强调抽象,而形而下强调具体,我们认识世界从哪里开始的?从形而下,要从形而下爬到形而上,最终从形而上回到形而下,这时候就是山不是山——还是山——不再是常人眼中看到的山,此时的我们是形而上、形而下全部看到了,也就是说现象跟本质全部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