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从来都是有代价的
很多人都讨厌父母对自己的感情指手画脚,尤其讨厌父母安排的相亲。
因为只要你走到了相亲这个位置上,爱情和感觉就再也不是你们是否在一起的理由了。如果是初次相亲的新手还好,还会以为相信是像恋爱一样,会小心翼翼地找话题,会说自己的过去,场面虽然大多尴尬,但至少还有点谈恋爱的样子。
而一旦碰到了那些相亲老手,他们总会单刀直入的问你一些直接而粗鲁的问题。
“你学历怎么样?”
“你有北京/上海户口吗?”
“你工资如何?”
“你准备什么时候要孩子?”
这些问题你一直以为是次要的问题反而是他们最关心的。而你关心的那些你觉得自己之所以为你的东西,则被他们认为一文不值。
第一次,第二次,你觉得他们是傻逼,回来和朋友吐槽他们。而当你不得不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的时候,你会知道,厌倦的你迟早会变得和他们一样。
这时候你才明白,原来爱情已经和学生时代不一样了,
着眼未来的过日子,完全和校园时期的恋爱是两回事。
因为校园的时候基本是一个乌托邦,每个人都是和对方本人在最理想的一种关系中。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周末去看看展览电影,一起参加社团活动,一起探索一些未知的奥秘...
FINE,这很好,这时候你们的爱情是最纯粹的,和对方的家庭无关,和对方的经济实力无关,甚至两人不太会现实地考虑有关未来的事情。
可一旦你们的学业结束,你们的感情从乌托邦的校园触地到冰冷的现实土地,问题就来了。
TA能不能挣钱?TA的家庭喜不喜欢你?你们的孩子能不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你们的家有没有一个住所?
没有谁想让自己的伴侣成为未来生活的一个负担,爱情可能是两个灵魂之间的事情,但在中国,婚姻一定是两个家庭带上他们所有沉重的肉体和镣铐之间的事情。
这一切的问题直接导向的就是那些直接而粗鲁的问题。
直接是因为这些问题真的很重要。
粗鲁则是因为你已经相亲过很多次了,你已经没工夫再从头去了解一个人,你必须把这些最核心的问题问清楚了,匹配了,再去了解这个人,这样的效率是最高的。
其实根本没有傻不傻逼,只有还相不相信爱情。
只有是否同意,在一段婚姻里,爱情是比较不重要的那类东西。
不管你同不同意,那些在人民广场,中山公园或是天坛公园帮孩子相亲的大爷大妈,一般都是同意的。
不然他们也不会把自己孩子的条件打印出来,放在路边,然后经过一系列筛选,符合条件了再让男女双方见面。
昨天凤凰周刊做了一期关于北京相亲的报道,说北京相亲市场明码标价,那些在地摊上坐着帮自己儿子女儿相亲的大爷大娘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
比如有北京户口的瞧不上没北京户口的,比如东城西城有房的瞧不上城六区有房的,最后他们还搞事情的把相亲各人分成“顶配”,“高配”各种阶层做了一张表,附在了最后。
朋友圈里很多学生讨厌这张表,认为这是把自己当白菜一样放在桌上任人挑选,认为家里那些帮着张罗自己生活的父母亲戚,根本不懂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其实自己根本不需要他们的帮助,他们怎么就不明白。
这些同学我见过很多。
他们往往家境不错,
一直在念书,在国内念完大学后(或者干脆就在国外读大学),常常会选择出国读个研,之后有的希望读博,有的希望gap个几年再考虑生活。
因为家境不错,所以从来不需要太考虑经济方面的问题,一切都是靠着家里的资助,可能以后买房买车也会靠家里。
现在吐槽的凶的是他们,但最后
老老实实相亲,被要求门当户对的往往也是他们。
想想也知道,如果你的一切经济来源包括未来都来自于你的父母,那你想让他们真的尊重你,其实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当他们真的要开始对你的人生指手画脚时,你会发现他们从来都是强势的那方,从来没有变过。
而我还认识另一些人。
他们从大学毕业,甚至没毕业开始就不要家里一分钱,自己在外面确实过得很好(不是那种自己认为自己的好,而是自己买房买车的那种真的很好),获得了远比原生家庭好的成就。
他们普遍会比较自由,和父母的关系往往趋于真正的平等,也从没听说他们的婚姻,人生被父母操纵的事情。最多是被唠叨的时候吐槽两句,其实父母严格意义上来说也管不了他们什么。
而且他们父母也是真心放心自己孩子,相信孩子自己能过好自己的生活。
有时候你可能会羡慕他们,但他们在人间受苦的时候,你们可能也没看见。你以为这是一个有关运气的问题,但更多时候这是一个有关选择的问题。
确实,人人都爱自由。但很少有人能真正明白,
所有的自由都是有代价的。
回复“
晚安
”可以得到一些没敢写但挺有趣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