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外全球史
在这里,你将看到一个包括中国史在内的,超越了国别史的视野,从互动来理解世界变迁的全球史。这里展示的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是一段不同的历史。
51好读  ›  专栏  ›  北外全球史

讲座纪要 | 王立新:关于冷战终结问题的若干思考

北外全球史  · 公众号  ·  · 2024-06-04 09:3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024年5月30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邀请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王立新老师在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举办讲座。王立新教授以“关于冷战终结问题的若干思考”为题,在梳理国际史学界关于冷战终结根源的各种解释基础上,提出关于冷战终结的时间、根源、影响、后果等问题的看法。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教授主持讲座并参与讨论。

讲座伊始,王立新教授列举并分析了几个重要的历史时间点,借此呈现了冷战结束作为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1987年12月,美国和苏联签署《中导条约》;1988年12月8号戈尔巴乔夫( 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 1931-2022 )在联大发表演讲,提出外交“新思维”,标志着苏联对外政策和国家战略发生重大变化;1989年初开始,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发生政治巨变;1989年12月初,布什( 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 1924-2018 )和戈尔巴乔夫在马耳他会晤,宣布冷战结束;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分裂的欧洲重新成为一个整体;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讲座中,王立新教授梳理了国际史学界关于冷战终结根源的各种解释,并提出自己的新看法。他指出,目前学术界关于冷战结束有以下几种解释:第一,里根胜利论,也就是美国遏制战略的成功;第二,苏联危机论。苏联当时的经济出现困境,制度僵化,过度扩张和领导人的代际更替。第三,接触战略( engagement )。指的是苏联与当时欧洲西方国家之间增多的社会交流。第四,赫尔辛基进程的影响。1972年,35国代表齐聚赫尔辛基,“赫尔辛基进程”开启。谈判历时3年,并签订“赫尔辛基协定”,明确地将各个国家的人权与其国家安全联系起来。第五,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最后,王立新教授对上述解释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其中的两条规律:从“高端政治”到“低端政治”;从“国家力量”到“跨国力量”的转变。

王立新教授在学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多重根源的角度(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进一步阐释了冷战结束的原因。国际层面包括国际权力的分散化,例如多极化的趋势、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崛起、东西方交流带来的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国际环境的改善,以及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主义的传播。国家层面包括苏联制度僵化和政策失误带来的经济社会危机及国力衰落。个人层面,一方面指戈尔巴乔夫、里根( Ronald Wilson Reagan, 1911-2004 )、邓小平(1904-1997)等有影响力的个人,在冷战终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还有普通民众的作用。

讲座最后,王立新教授还分析了中国对冷战终结进程的影响。从地缘政治来看,上世纪70到80年代,中国与美国建立的准盟友关系,削弱了苏联的实力,改变了美苏力量对比。从意识形态方面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降低了斯大林模式的吸引力,使得苏联领导人相信改革的可行性。从国际秩序方面来看,中国退出冷战,接受和加入了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对冷战终结具有重大意义。

在与北外师生的交流互动环节,针对冷战结束与当前俄乌冲突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王立新教授分别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视角进行回答。关于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折射的中美关系的问题,王立新老师强调,对越自卫反击战本质上是我国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历史学院博士生陈猛供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