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录音整理、撰文/Finus
视频、图/Vanke
——
从深圳南山区驱车前往设计公社,只需不到20分钟。
一片低密度的混泥土建筑,坐落在留仙洞总部基地。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拂去尘埃的澈亮和远离喧嚣的宁静浑然一体。
这里一切从简,混凝土浇筑的块状建筑,以硬朗的线条刻画出现代感;玻璃幕墙带来光与材质的灵动,刚柔并济,透着时尚气息。而正在生长的植被,为整个区域错落有致地裹上一片迷人的翠绿。即便来这的人心里有个目的地,也会乐意于此间迷路,在回转又通透,开放又掩映的空间里游走漫步。
第一个搬进来办公的人,正是设计公社的创始人兼负责人,同时也是万科集团城市研究院院长钱源。在被问到如何理解“设计公社”这一名称时,他笑称,它还在被定义的过程中。你可以理解为“设计师扎堆的地方”;也可以解读为“大家一起设计这个公社”。
对于后者,他们也确实这么做了——邀请了十余位建筑设计师共同设计和建造这个公社。
集齐了十余个国内知名设计机构和设计师的项目是如何被设计出来?这个过程让我们充满了好奇,于是访谈的问题便从这里开始。
设计“设计公社”
“它是一个生长的过程,不断交谈的过程。”
TOPYS:为什么会想到邀请十余位设计师来共建设计公社?
钱源:你知道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就是盖一堆房子,但是基本上为了效率就会找一家公司来做,但是他就没有多样性,然后就千篇一律,所以我们就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多样性的问题,这就需要请很多人来一起参与。
邀请很多人就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这些人他怎么协作,如何交接。另外一个是他们有没有一个共同的相信的东西。
我觉得让一群建筑师来做同一件事并不是那么难的事,难的是让他们高效的产出,让他们跟城市更好地互动,让规划的审计系统,城市管理者习惯这种方法。我们的做法把他们分组,把项目分成若干地块,每个地块有一个协调人,这个协调人在大的城市设计框架下来做这个事情。这可能跟之前设计的方式不一样,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生长的过程,不断交谈的过程。
TOPYS:这样的方式固然可以带来多样性和趣味性,但如何确保整体项目的风格一致性?
钱源:这个一开始就想得比较明确,两个层面的事。一个是设计规则。比如说,我们做好城市设计,他们在大的框架下做设计;比如说用的材料,我希望它朴素,去风格化。所以你可以看到,整个建筑都是由混泥土、玻璃、钢构建而成,不强调用材的花俏,而是体现设计师对空间,对光的理解。 一个是组织方式,谁听谁的。比如说四个人凑一组做事,那么他们选出协调人,负责协调各方,把大家的东西整合在一起,他只对我负责,最终的出品我只找那个人。
确定了组织这件事的方式以及基本规则,接下来就是创造力了,任由他们设计师发挥,我们不强制干涉。
设计行业变革的产物
“新的设计更多的是重新设计设计这个过程,组织资源去完成一件事情。”
TOPYS:设计公社这个项目最初是怎么诞生的?
钱源:当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其实是一个增量市场,只知道快速增加的过程,没什么质量,然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虚胖,需要强身健体,然后就发展到就是说这个行业能不能做得更精,它是行业发展的趋势。然后大家的合作能不能够更有机,更无障碍,有没有更多跨界的可能性,能不能够让不同的机构或不同的几十个机构一起去解决一个问题。
应该说,设计公社不是一个严谨的定性定量分析得出来的一个结论,而是城市发展的阶段和产业发展的阶段,到了那个阶段之后一定会长出这样的东西。
TOPYS:设计公社关注或解决设计行业中的哪些问题或痛点?
钱源:原来我们觉得空间是个痛点,空间比较贵,我们希望每个租的人都租极小空间,然后大部分时候是分时使用。然后人是个痛点,比如说你找一个大活或者遇到一个复杂事情的时候,总是缺特别NB的人能够帮你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项目是个痛点,就是你有公司在那但项目接不上,然后你公司可能会萎缩,或者是项目太多了,公司膨胀。
我们原来觉得这些东西是痛点。但是我觉得现在不是这样的,就是我觉得设计这个行业,就“设计”这个词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件事情是痛点。就是以前定义的设计,在我现在看来比较像是设计的技巧,而现在新的设计更多的是重新设计设计这个过程,组织资源去完成一件事情。
TOPYS:能否举个例子?
钱源:我们尝试去做一件跟城中村有关的事。城中村的改建很难,不仅要解决诸如防火之类的危险问题,还要解决配套、业态等内容问题,这些事情不是一个设计机构发个愿就能做起来的,它需要巨大的资源调动。在设计公社里面,我们有大量的设计资源一起来参与和探讨这件事,同时还有其他类型的资源,比如说运营资源,艺术家资源等。这些资源的调动和整合,是设计公社努力去帮助解决的事。
你说它是一个平台也对,一种思维方式也对,一种工作方法也对。它是问题驱动的。因为问题越来越复杂,牵扯的范围越来越,没有固定答案,所以需要各种不同背景的人一起来讨论,把这些事情搞定。
TOPYS:设计公社的空间是有限的,进驻的企业和机构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如何做到整合、连接、提供更多的资源?
钱源:其实在这些房子盖出来之前,我就做了一个互联网平台叫nosppp。nos的意思呢一个是氮气加速器,一个是拉丁语里面我们的意思,PPP就是三个,一个是,pepole,project,还有place,所以它是这三个东西加速的过程。那个线上平台去年一年差不多有四五亿的项目成交。一开始就没有实际空间的时候,我们就先做虚拟空间,想干这件事情。它不局限于设计公社,它还在发展当中,可能不够理想,可能不够完善,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加速、努力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空间没有内容就没有价值
“我们看过太多很美好的场景,但那些场景缺少参与者的话,没有任何价值。”
TOPYS:设计公社从概念发布到最终落地历经2年多,对于现在这个成品,您的感受如何?
钱源:其实出现了很多我之前没有想到的状态,比如这个公共空间我就没有想到。创作的过程是不期而遇的,我们不能像上帝一样,预测把所有的东西一定往那个方向发展,所以就接受那种不确定性,也是挺有趣的一种。
我相信它是一个良好的动机产生的一个不错的结果。但未来会怎样还是要看里面的内容,目前那些人还没有搬进来,产业之间还没发生互动。我们看过太多很美好的场景,但那些场景缺少参与者的话,没有任何价值。
TOPYS:目前有哪些公司、机构或个人进驻设计公社?
钱源:60%以上都是设计相关的机构,建筑规划,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也涵盖广义的设计链条上各种企业和公司,比如研究材料的,做设计媒体的,做家具的,还有小型的NGO。
TOPYS:进驻设计公社可以享受哪些办公设备或工具?
钱源:如果你想了解具体有哪些便利条件或设施的话,我可以列个清单。但我理想中的那个状态是,它像一个有机体一样能够发现新的需求,然后大家来互相满足;而且我也希望进驻的A公司和B公司之间产生了某种关系,它们一起做了一个NB的事情,这其实跟设备没关,跟空间关系也不大,但是他们发生了化学反应。让公司之间更熟悉,让他们跨行业间进行互助和合作,这些内容的培养、联合、发酵,是我们更注重的东西。所以我们会在产业内容,新型架构,以及人和人的合作上发力,这才是设计公社不一样的地方。
TOPYS:设计公社还提供什么特殊福利吗?
钱源:我们有合伙人制。将来进驻机构足够多的时候,我们希望通过用票选的方式甄选出7、8家机构共同管理和运营设计公社,由他们来决定设计公社往哪里走,而不是万科或某个小团队。他们作为业内人士去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一起分享设计公社的收益。
TOPYS:未来的设计公社将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希望生长出什么样的状态?
钱源:我不觉得它是一个普通的办公产品,但它一定是从一个普通办公产品就开始的。它跟普通办公产品不一样的是,它比较低密度,比较舒服,比较绿,比较自如,那群人比较有意思。他们也觉得这个东西好像不错,也很难找到,珍惜它,有更多的互动,或许可以重新定义出新的空间。
设计公社的入住者不是业主和租客的租户和被租的关系,它未来的命运其实掌握在所有入住的人的手上:我相信你们能帮助这个地方,你们也相信你们是这里的一份子,到最后凑出了的一个好东西,它是一个共生的状态。
后记
在做设计公社之前,钱源还做过各种项目。建筑学与城市设计的教育背景,加上荷兰留学和香港工作的经历,以及在万科这些年做过的各种尝试,让他对于设计行业乃至城市发展的思考更有前瞻性和深度。
他认为“设计创造附加值”这个过程和事情会变得越来越大,设计无所不在,每件事情都需要设计,设计越来越细分,设计密度越来越大。而当设计师去解决各种问题的时候,解决他们所需要的工具,就是设计公社致力于实现的终极目标。
即将于9月正式面世、对外开放的设计公社,将以一系列设计相关的活动和展览发声,美好的愿景最终能否开启有价值的内容,我们拭目以待。
了解更多设计公社,请搜索“Design Design”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