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在昆明举行,其中智慧出行、智慧零售、智慧医疗等各个细分领域均将小程序作为战略的落地页。可见,小程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互联网格局和底层架构。
其实,互联网领域的超级巨头微软也早早就加入了小程序的赛道,悄悄布局。如果将微软Office形容成一辆汽车,WeChat Office 则是除“Desk Top Office、Online Office、Mobile Office”之外的第四只轮子,现如今四只轮子都配备齐全了,我们有理由去期待微软Office在中国市场的开拓是否更加所向披靡?
灯妹儿与微软Office 365是老朋友了,过去一年多时间里,灯妹儿了解并陪伴了微软Office在小程序生态的N次尝试和调整。最近,灯妹儿与微软Office 365资深产品经理张鹏先生畅谈很久,针对其在小程序上的布局和思考都展开聊了很多,现分享给大家,希望让大家更了解微软那些黑科技,以及这个工具类巨头在做小程序时的思路和转型尝试。在这个生态中,他们必须要忘却过往的经验,同大家一样,从头开始,创新和迭代不止,或许看完后,会给你不同的启发。
Office微信产品矩阵的打造是“Dragon Gate(龙门计划)”的重要一环,从名字不难看出这个项目是为中国用户量身定制的。
在中国,月活10亿的平台化产品微信是他们不能忽略的一个阵地,这里面每天有非常多的Office文档在流转,微软Office团队希望能够把Office在PC端的办公生产力带到微信中来。
微软Office在PC时代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中国、在微信生态中,这种辉煌能否延续呢?这次微软Office在尝试如何把Office的功能更好地传递中国用户,如何将产品与中国用户结合的最好,给中国用户最大限度的便利体验。
So,
如果你使用过微软系列小程序,可在公众号下方留言说出你的感受和建议,你的反馈很可能在今夜就躺在了微软Office团队负责人的邮箱中!
经过过去一年多的尝试,微软Office团队内部对于这一系列产品的模式和发力点更加明确,分别是信息“输入-管理-输出”闭环和“工具-内容-人”的三位一体。
微软在微信上的产品矩阵(即用户信息处理上)在
打造一个闭环:信息输入、信息管理、信息输出。
比如,对于
信息输入
来说,在PC时代,用户的生产力工具是键盘、鼠标、打印机三件套,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或微信生态中,用户一般是基于已有的文件或内容(图片,各种公众号文章等)去做信息处理,用户需要解放双手,更多地依靠多点触控、摄像头等生产工具来进行信息输入。与此同时,小程序免安装的特质降低了用户使用黑科技小工具的门槛,比如微软AI识图,利用人工智能让信息的输入变成非常简单的一键功能。
信息管理
:微软Office文档将微信端文档都管理到一起,帮助用户随时随地更好地协作、传递文件和内容。
信息输出
:在微信中很多Office文件依然以静态形式传播,但其实PPT该有的样子却是为演讲等信息输出而生,微软Office团队创造性地发明了微软听听文档小程序,用户可以给PPT配声,让未能见面的用户可以模拟一种面对面交流的场景。
内容因为流转而产生价值,微软Office团队将以上三点串联并快速迭代,希望能够打造出适用于微信生态的信息处理工具。
在微软打造的微信 Office产品矩阵中包含N个小程序,包括微软AI识图、微软听听文档、微软Office文档等,他们
最开始的定位都是工具,
这是每一个产品的起点、支点,也是“工具-内容-人”三角形的第一个点和必须存在的点。
三角形的第二个点是“内容”
,有时候做工具很像是在做打孔机的工作,复杂而繁琐,微软Office团队考虑到有些时候用户需要的可能只是墙上的一个孔,所以他们决定直接把这个孔给用户。放到产品中就是将用户可能需要的内容,比如一些培训、教育、产品介绍等PPT变成可订阅、可分享的资源。用户可以在其中生产内容,也可以吸收他人的优质内容,简单的工具则会慢慢变成用户的内容库,而这又将大大增加用户粘性。
第三个点则是“人”,
从工具到人的跨越是比较大的,所以目前市面上的工具类产品很少会“人”为切入点,但其实微信生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数不清、理不清的人和社交关系。现在微软Office团队在做的事情是将“人”的概念打造出来,比如关注某个欣赏、感兴趣的人,就可以看到他的主页和作品。目前微软还在探索一个微软名片的小程序,就是希望可以在微信中把人的概念打造出来。另外,通过微软账户的绑定等更了解微信fans的喜好,才能知道怎么更好的去服务用户。
当严谨的工具与内容、人相结合时,这款工具会变得更柔软、更贴近生活,被替代成本也会高很多。所以微软Office团队希望尽可能地将这个三角形打造的坚固,那将会让整个系列的产品更稳。
微软Office团队在做这个小程序之初,也有很多想法,做过很多尝试,一年时间过去,现在的他们更加明确,在微信里做产品的方式和方向,以及怎样做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大的价值。
图为 微软听听文档 部分功能图
灯妹儿:针对Office产品来说,用户在PC端和移动端(尤其是小程序)的刚需功能点上有什么差别呢?
张鹏(微软
Office资深产品经理):
针对Office产品来说,最直观的是用户生产工具上的区别,PC端用户用到的是鼠标、键盘、打印机三件套,有非常丰富和完备的编辑体验。而在移动端则要受制于屏幕大小以及触控等限制,用户就很难去做非常重的编辑工作。此时用户对文档的操作更多的是分享、协作、查看以及轻编辑。
让用户习惯使用移动端生产工具去再创造信息,并完成输入-管理-输出闭环,就是我们想要创新并做好的事情。当然,挑战性是比较大的,原因也正是因为生产工具的差别,我们必须摒弃过去的经验,去结合现阶段用户的需要将产品做成完全不同的样子。
经我们观察,其实目前APP的下载成本变得非常高,用户除了经常使用的几个APP,很难会去尝试新的。而且加上很多用户习惯关闭APP的通知功能,所以通过APP的消息push召回用户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所以,对我们来说,小程序的使用路径反而比APP要短,用户活跃度也更高一些。
图为 微软AI识图 部分功能图
灯妹儿:工具类产品向内容方向的转型会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预计如何应对?
张鹏(微软Office资深产品经理):
目前听听文档在内容化道路上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虽然大家都很认可在微信里传递信息的方式,但是特别优质且能打动用户的内容生产者还是不够多。目前我们还没有开放UGC的权限,为了保证内容质量,只有我们授权的内容生产者才可以发布到首页信息流,因此目前优质内容的数量还不能满足用户多样性的需求,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优秀的内容生产者可以联系我们。
目前我们签约的KOL有四五十个,他们虽然在首页上没有更新,但是在社群等自己的圈子、垂直领域里都是很活跃的,一直在分享比较专业的内容,这些或许不太适合放到首页上面来。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KOL已经发现这个产品对其自身的工作以及内容的整理、沉淀是很有效的。
现阶段在首页上更新的大多是Office教育相关内容,慢慢的优质内容足够多的时候,我们就会把频道开放出来。这就是我们现在遇见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总之,这方面的价值我们和用户都是get到了的,整体是往好的方向进行的。
灯妹儿:未来在听听文档产品端会加入怎样的黑科技呢?
张鹏(微软Office资深产品经理):
慢慢地在产品端,我们会加入更多的AI功能,比如不再需要人去配音,AI就可以,而且情感的、新闻的、男声的、女
声
的……,各种风格的声音都有。又或者通过人类几句话的教育就可以将AI训练出来,接下来AI就可以用这位用户的声音去配音,这将大大提高用户的效率。生产力工具解决的其实就是效率问题,只要一个工具上让用户觉得效率高、省时间,这个产品必然会很成功。
另外我们跟200余个公众号达成合作,未来用户不仅可以听公众号的文章内容,还可以直接在听听文档上订阅感兴趣的公众号。类似于电台,一旦签约的公众号更新了内容,听听文档上会自动更新。公众号是个非常重要的生产资料,我们非常看重产品与其的结合。
这个功能会打动很多用户,比如眼睛不那么方便的中老年人,比如正在走路、开车的人,比如辛苦工作过后小憩的你我。
灯妹儿:微软AI识图又调用了哪些能力呢?接下来将上线什么功能?
张鹏(微软Office资深产品经理):
微软AI识图主要是调用了OCR的技术,把文字识别出来。马上手写识别会发布,比如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也可以识别出来,中、英文都可以。
另外,会有更加人性化、顺畅的微软翻译,以及可以直接把他人的表格识别到Excel和PPT里的表格识别黑科技。又或者是将用户在会场侧面拍摄的屏幕照片摆正,效果可以达到仿佛用户就坐在会场正中间一样,这种技术叫做几何校正,也是非常厉害的。这些都是我们在做的事情,即将上线。
微软AI识图里很多功能看似很小,但其实都集成了微软很多非常先进的视觉、人工智能黑科技。当然我们就是帮用户把一些静态的内容变得可编辑,让它真的缝合到了用户生态里,成为真正属于用户、用户可使用的内容,这样才能达到内容最大的用户价值。
灯妹儿:所以应该如何挖掘用户的这些需求和痛点呢?
张鹏(微软Office资深产品经理):
做产品经理除了需要有对产品长远的愿景,最重要的是要有对产品的微观体感,要敏感,即使在使用产品过程中遇到一个非常细微、稍微不便利的地方,也要想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如果一个产品经理不能观察到很细分的地方,那做出来的产品估计也不是用户喜欢用的。
在现在的互联网,一个纯刚需却还没被碰过的需求几乎是没有的,尤其是Office办公,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用到的产品,所以只要用心,就很容易在使用过程中观察到一些问题。有些产品经理也会跟用户去聊天,但其实很多时候用户即使有没被满足的需求,也很有可能说不出来,或者很多时候用户反馈的是他心目中的产品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时候需要产品经理根据经验、专业素养将之转化成一种可产品化的语言。虽然用户可能很难表达出他的需求,但一旦你做了,你会发现用户需求井喷式爆发。
比如说微软Office文档里有个小功能,叫群文件组功能,其实就是我们从用户的使用习惯中观察到,很多用户需要分享多个文件,且需要了解有多少人进行了再次分享,这样类似于CRM功能的一些小需求。很多时候,用户需求不一定需要一个很大的功能来满足,一个很小的需求或功能往深了做,就可以了。
灯妹儿:用户在使用Office系列小程序时候,有没有给你们带来什么惊喜?
张鹏(微软Office资深产品经理):
那真的是太多了,比如有些用户会用微软AI识图去做表情包,而他们使用的功能其实是我们设置的“改字存图”功能。
又或者,很多人都有出去旅行给朋友寄明信片的习惯,在听听文档的用户中有人会拍一些景点的照片配上自己当下的心情,作为一种有声的明信片发给朋友,甚至他们会留言给我们说“要是有地理位置的定位”就更好了。
还有用户给我们发过来他的听听文档作品,是一页页药瓶、药片的图片,配音是为年迈的老人讲解每天应该服用哪些药、药量又是多少。
图为微软Office团队部分成员
灯妹儿: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用户体量达到了多少,是否符合我们这样一个巨头企业的预期呢?关于小程序的留存、活跃,您怎么看?
张鹏(微软Office资深产品经理):
目前我们是在增量市场去做,产品调整方向也是以用户场景的体验为主,探讨如何将用户场景跑通是我们每周开会时必做的事情。所以我们不太想从PC或APP端引流过来,甚至没有做太多推广,那会影响我们对产品是否符合用户使用场景的判断,还是希望小程序的用户是因足够顺畅的产品体验而来的。
同样,活跃度和留存度也关系到了我们产品在逻辑、场景上的摸索,会辅助我们判断“这些功能是否真的是用户需要的”。对于工具类产品,我们习惯以月活或者周活来定义其活跃度,以月活来讲,目前这个数字可以达到30%-35%。至于留存,至少进入我们小程序的用户中有30%会将其加入到“我的小程序”中。尤其是微软Office文档凭借其one drive能力获得了更高的留存和活跃度。我们未来或许会在促活和留存上做一些引导,但不会太多,对我们来说关键还是打磨出一套符合微信生态用户习惯的产品。
其实工具类小程序想要做到知名度很高、活跃度很高,确实比较难,这是整个小程序生态都在考虑的问题。
灯妹儿:在当今互联网中,您觉得如何才能加大自己在同质化产品竞争中的胜算?
张鹏(微软Office资深产品经理):
想要跟别的产品区别开,我们的做法是有的。第一,我们的团队做事原则是“尽量快”,比如在发现一个需求、一个好的点的时候,尽快的试验、迭代。互联网行业其实很难偷偷摸摸搞什么东西,所谓的新体验可能第二天就被抄了。第二还是要靠微软在人工智能、图片识别、声音视觉上的一些科技进展,提高效率。在模式上进行创新,提高用户的办公效率、生产力效率,还是要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微软的技术很靠前,产品化上还是稍微滞后的,用到产品上的不是非常多,我们在努力让产品也更超前一点。跟同类产品比,这两点就是我们的优势。
灯妹儿:那接下来,我们小程序产品矩阵的方向何在,或者有没有一些“小目标”?
张鹏(微软Office资深产品经理):
首先我们还会再花几个月时间把产品的场景打磨得更清楚,总结出最终可指导工作的结论。然后也可能会尝试从PC和App导流,让那些用户也享受到微信小程序的新功能。当然,数据上如果能有非常大的提升,达到几千万当然是更好了。毕竟那代表我们耗时一年多跑出来的逻辑是对的,产品被验证是好的。包括后期的促活、提高留存等,这些工作都是要做的,会慢慢推动。
灯妹儿:那我们这个小程序矩阵在近期还可能有其他的尝试吗?
张鹏(微软Office资深产品经理):
微软名片,可能会抽象、承载一个“人”的概念,比如听听文档的作品、微软Office文档里公开发布的文件、微软AI识图里可分享的东西,集合到这个人的形象中,给其他用户更直观的了解。总之,是要把一个更完善的人的形象和关系链打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