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评论
积极、稳健、有见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白话时事  ·  哪吒2破百亿票房,大火背后值得思考的地方 ·  13 小时前  
新京报评论  ·  这个非洲大国为何被反政府武装吊打?| 京酿馆 ·  21 小时前  
CHINADAILY  ·  Foreign trade grows ... ·  2 天前  
主编温静  ·  主编温静丨今天发生了什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评论

“老师家访遭拒绝”,别误读了家长心声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25-02-09 15:19

正文

图片
家访是做好家校融合教育的有机环节,不会“过时”。
▲电话、微信等逐渐成为家校沟通主要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家访没必要了。图/IC photo
| 胡欣红

近日,一则“班主任寒假家访遭各种理由拒绝”的热搜,引发了关注。在不少人印象中,家访是深受家长欢迎的一种家校沟通方式,如今咋就变得不受待见了?


据央广网报道,在离新学期还有十多天的日子里,上海有中小学教师已开始筹划家访。但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


无独有偶,日前浙江有家长在网上发起“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仅三天就有6200多位网友参与,5300多位投给了“不喜欢”,占比高达85.5%。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如果不深入学生家庭,老师就难以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更谈不上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通过家访,老师能够亲眼观察到学生的家庭氛围、居住条件等,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其生活背景,调整教育策略方法。


尤其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特殊家庭,入户式家访能让老师深入感受学生所面临的具体困难和挑战,以便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学业辅导。


亲其师,则信其道。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生活,这种近距离的接触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从而拉近师生距离,有效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连接。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和关爱时,也会更加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情感问题。


随着通讯技术发展,电话、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家访,成为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家访就没有必要了。有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家里是完全不同的,只有走进学生家庭才能真正洞察他们的行为和心理。


所以,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在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既然如此,为何有这么多家长抵触家访,甚至认为入户家访已是“过去式教育”?家访这个“老传统”究竟还要不要保留?


实际上,抵制或拒绝家访的家长,也并非反对老师家访,而是反对那种“一刀切”做法,千万别误读了家长的心声。


如果孩子表现挺好,平时的沟通交流已经足够了,一定要老师深入家庭,甚至还要“拍照打卡”,岂不是在搞形式主义?何必折腾家长呢?尤其是在注重隐私保护的时代,家访是否入户,确实应当尊重家长的意愿。面对家长的呼吁,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已经对家访进行了优化。


比如,这次寒假伊始,深圳一位家长就在网络喊话强烈建议取消家访。该家长罗列了目前家访存在的诸多弊端:形式大于实质、打乱了家长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节奏、容易暴露家庭隐私等。


这位家长的呼吁,也很快就得到了当地教育部门的回应,表示家访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入户家访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家庭的需要。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家访是做好家校融合教育的有机环节,不会“过时”,但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老传统”也确实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比如,老师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提前与家长预约,如遭拒绝,则要了解具体原因并作出解释,消除其顾虑。当然,也可以安排在学校或其他公共场所完成家访,保持家校之间沟通渠道的顺畅。


撰稿 / 胡欣红(教师)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


推荐阅读:

张兰汪小菲被封号,利用逝者恶意炒作营销不该纵容 | 新京报快评

“医保刷了个华为手表”,有什么问题?| 新京报快评

全村为患癌邻居翻修房屋,善举传递人性暖意 | 新京报快评

《哪吒2》隐喻引热议:简单纯粹的快乐最珍贵 | 新京报快评

优化营商环境,让“拼经济”劲儿更足 | 新京报评论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