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过年聚会被刷新的三观:高层次和低层次父母最大的区别,原来不在贫富,在这两点!

女儿派  · 公众号  · 育儿 教育  · 2025-02-02 20:4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如何给予孩子一个松弛的成长环境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亲子矛盾。首先提到父母需要永远有办法解决孩子的问题,其次是养育要有钝感力,不要在小事上过度消耗孩子,保持松弛的环境让孩子敢于表达、积极向上。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父母要永远有办法解决孩子的问题

文章强调了父母在面对孩子问题时需要有解决方案,特别是当孩子陷入困境时,父母需要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来化解矛盾,避免针锋相对。

关键观点2: 养育要有钝感力

父母不应该在小事上过度纠错和发火,应该保持钝感,不要将小事放大,避免给孩子造成压力。在松弛的环境中,孩子会更有勇气表达、尝试和成长。

关键观点3: 父母需要觉察并处理孩子的行为

文章提到父母需要觉察孩子的行为并思考如何妥善处理,不要让小事影响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成长。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过度指责和批评。


正文


▲家有女儿,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紧绷的家庭关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父母给孩子一个具有松弛感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可以获得幸福,变得自信、阳光、勇敢、坚强。

——鹿妈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女儿派主播晏娇朗读音频

焦虑、内耗、烦躁、遇事一点就着……

妈妈不是脾气差,而是“能量”太低了

2月11日早上9:00,点击 预约 直播间

带你走出焦虑困境,做高能量的妈妈

▽▽▽

作者 | CC爸妈

来源 | CC爸妈(ID:cc-bama)

年初三那天家里有聚餐,因为生着病、没胃口,简单跟亲友们打了个招呼,就想着到一旁去“躲清净”。

但,人是离席了,清净却没躲到。

没办法,席间的话题我太过熟悉。

近处三姑在训孙子、远处二大爷在吐槽孙女、更远处堂姐在解决孩子玩游戏纠纷、更更远处的堂哥在给兄弟俩人立规矩...

八卦的我忍不住支棱起顺风耳朵四处听。

平时身在庐山看不清,如今躺床上当个局外人。可让我发现了不少了不得的真相——

父母与父母之间的差距也太大了!

有些人,是真的会养孩子。什么样的孩子在他手底下吊歪歪,都能春风化雨,变得没脾气、不暴躁。

有些人,是真不会养孩子。真能把老实孩子逼得都想咬人,孩子眼里的倔强、敌意,藏都藏不住。

今天也跟姐妹们分享一下,那些春风化雨的父母,有什么特点!

第一:父母永远有办法

这一点上,我爸做得比我好。

在我们家,是姥爷永远有办法。

全家都说,姥爷带娃,永远不会让孩子们哭超过1分钟。

过年回娘家,姥爷用树枝给儿子做了个小弓箭。

他喜欢的紧,走哪都带着。

但冬天的树枝干枯易折,玩了没多长时间,断了。

这下可了不得了,就见他抱着弓箭的“残肢”,哭得凄凄惨惨,非要让我给他复原,要一模一样才行。

我努力解释:

这个已经断了,接不上了,不可能复原。

冬天的树枝太脆了,本来就容易断,我带你玩个别的?

我上哪给你找一样的去,你这个要求也太过分了!

儿子油盐不进,嗷嗷冲天哭,坚持重复一句:呜~我就它变成原来的样子,我就要一模一样的!

我耐心越来越低、声音越来越大、心情越来越糟:

没用了!天王老子来了,我也压不住了!你这个执拗期的小孩,我今天得让你学会什么叫接受现实。

嗯,老母亲在暴走的边缘越来越近。

就在我无计可施,脾气冲到嗓子眼的时候,我爸悠哉悠哉过来:(一脸演技)呦!怎么哭了?

正好我刚才看见河边有人凿冰钓鱼呢,姥爷正要去看看,你去不去?你没见过冰钓吧?

儿子眼泪鼻涕一抹,哭腔还没完全褪去:冰钓?去!

我:???

这就翻篇了?不追着我要弓箭了?

我一脸无奈的看向我爹,刚要张嘴,老头儿一句:“不能改变的事儿,你翻来覆去说,非跟孩子叫什么劲儿,能不能干点别的?思路打开……钓鱼不比他那弓箭有意思多了?”

瞬间把我敲醒。

他油盐不进,就非要一个一模一样的;我也执拗的不行,硬要给他解释通,不可能再有个一模一样的。

于是,就变成了针尖对麦芒。

但类似的问题,姥爷从不选择针锋相对,而是避其锋芒,另辟蹊径

无独有偶。

我那个堂姐在解决孩子们游戏纠纷时,也做到了思路打开。

那天孩子们玩老鹰捉小鸡。

玩到一半有人不遵守规则,明明轮到他当老鹰了,但是他不愿意。

孩子们就吵起来了,一会儿一告状,连带着大人也不能好好吃饭,在屁股后面跟着当判官。

正常的解题思路,无非两个:

“凭啥到你你不当老鹰?你小你就有理啊?你得遵守游戏规则啊?”

“哎呀,你们一群大的能不能让着小的?他不想当老鹰让他当小鸡嘛!老大,你做个表率,这次你当个老鹰”。

当然也可能有第三个,“吵什么吵?再吵谁也别玩了!”

可以预见的,哪个都不是好结局。

然后,轮到我堂姐当判官,她只问了一句,彻底告别了孩子们无限循环的告状模式:

谁都不爱当老鹰,一定是当老鹰太孤单了,我想老鹰应该需要一个助手。

神破局答案啊~

你有没有发现,所有的亲子矛盾,都是因为对峙走到了死胡同?

孩子们为什么哭闹?

从底层原因上来看,通常就那一个——“我就要这样、我只要这样”。

如果你不让他做,他就会发脾气、闹别扭给你看。

如果父母也是只有一条路,那你们两个就对抗上了。

要!不给!

就要!就不给!

但如果,你至少有一个别的解决方案呢?

一个孩子非得要坏掉玩具恢复如初,除了逼他接受现实,有没有办法让他不继续哭?

能不能干点别的有意思的转移下注意力?

能不能用胶带粘一下,让他短暂的心理满足?

一个孩子不想当老鹰,除了硬让他当老鹰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让游戏继续下去?

能不能所有小伙伴都能小鸡,找个大人来当老鹰?

能不能游戏里能不能再添加一个角色,老鹰可以不可以有一个助手?

别管你提出的“备用方案”是不是问题的最优解,只要你提出来,孩子就会被你带动着去思考:

诶,那我要考虑一下妈妈说的这个方法;这个新的建议听上去不错,我看是不是喜欢…

一旦有了这个过程,你们之间就不再是“非此即彼”对抗关系,紧张的局面会因为焦点的转移被打破。

有了第三条路可走,也就没那么容易引发冲突了。

仔细想想,父母之所以是父母,不就是经验、方法比孩子多嘛。

孩子有问题、有需求,以他们的能力,没有足够的方法和策略,只能想到A这一个不一定成熟的方法。

但是,咱毕竟比他们多吃了二十多年的饭,脑子里有BCDE....好多个思路。

提出来给他们参考,一个个尝试便是了。

只要父母“永远有办法”,孩子就永远有路可以走!

那他为什么还要跟你针锋相对呢?

第二:养育更有钝感力

一过年,带着孩子的社交,简直是大型修罗场,到处都是孩子被训的场景:

饭桌上夹菜,没夹住掉到衣服上,被妈妈狠批一顿“哎呀,刚穿的新衣服,能不能熬过初二?什么都做不好”;

过年收的压岁钱,不小心遗失,被叨叨一整个春节“我早说我给你拿着、我给你拿着,就是不听,丢了吧!活该!”;

见到亲戚朋友,没开口叫人,当着所有人的面就说“小家子气!哪像城里回来的,真没出息…

很多都是一丁点的错误,就被父母就拿出来大做文章。

但最糟糕的家庭关系,就是在小事儿上消耗孩子。

于自己,我们眼里只能看到孩子的问题、不足,时时刻刻纠错,动不动就发火,整个人紧绷、焦虑、不快乐。

于孩子,他们会承受巨大的压力,做事畏首畏尾,总担心自己出错,更会因为害怕承担做错的结果,干脆逃避、不去尝试。

于家庭关系,处处透着一股紧张、窒息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又怎会健康的成长?

走亲访友去别人家做客便发现,有些家庭关系非常松弛:

主人家孩子打碎碗,全家人齐声笑着说“碎碎平安”。

有人抱孩子离开原地不要扎到,有人拿来扫把清扫,有人拿来拖把再拖一遍。

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客人主人继续其乐融融。

但有些家庭关系就异常紧张:

主人家孩子橘子皮没扔进垃圾桶,父亲一顿说教:平时怎么说的,垃圾入桶,没扔进去不知道再捡一次吗?

西瓜没吃完,又被母亲训斥:吃两口剩下的给谁呢?过来吃干净了!

作为客人连带着大气也不敢出,事事得想着做到周全,还得注意自己的孩子别做冒犯之举,全程如坐针毡。

当然了,不是说,父母不该管孩子、不能发脾气。

谁还没个上头的时候?尤其放假期间,和孩子朝夕相处,正是矛盾的集中爆发期。

但至少,我们应该有所觉察——

  • 孩子到底是什么行为刺激到了我?

  • 这事儿会造成多严重的后果吗?

  • 这个后果,我难以接受、无法补救吗?

  • 真的就值得如此大动肝火?

其实仔细盘算下来就知道,并非如此。

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既没有你臆想中的严重后果,修正起来也不需要耗费多大的成本。

掉了菜到衣服上,擦一擦洗一洗也就干净了。

橘子皮没扔进去,提醒一声“哎?没瞄准扔外头了哈”。

压岁钱丢了,丢了就丢了呗,孩子一定比你还后悔,他从此以后还长了教训呢!

见亲戚没叫人,就是没礼貌、没出息?他可能只是还不熟。说句实在的,我们小时候也这样,现在社交起来,照样独当一面!

如果我们别把这些小事儿当回事,保持一些“钝感”,孩子在松弛的环境中反倒会敢说、敢做,积极向上。

因为他知道,出了问题,父母不会对自己发泄情绪,只会带着他一起解决问题。

这样的孩子,精神富足,幸福感也会很强。

想到《新中式父母》中有这样一段话:

这个世界上,有两类父母。

一类是“吃老本型”父母,他们使用过去自己接受的一套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孩子表现不好,他们通常只会认为传统教育没有问题,是孩子有问题;

另一类是“自省型”父母,他们会去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会反思,然后寻找更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我们是哪类父母?能做到哪般?

新的一年,咱的修行也争取精进一层~


*来源:CC爸妈(ID:cc-bama),“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医生;C妈-报社育儿主编,著有《家长好脾气 才有好教育》,养育CC&DD两姐弟,带领更多父母加入科学养育大队伍,一起少走弯路,做“中国好父母”。*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育儿先育己,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女儿派

每晚八点陪你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