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年危机”是年轻人提前进入了本该是中年人才有的状态。
本该朝气蓬勃的80后却暮气沉沉,他们心态集体变“老”,开始陷入怀旧,不断叹老,甚至精神上也陷入“早衰”。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你的“前中年危机”杀到了吗?
关于年龄的话题总是能够引起讨论,最近出现得尤其频繁。从“1988的中年女子”到赵雷称自己母亲“34岁老来得子”,再到联合国定义“15到24岁”是青年,一时间,“1992年生人已经正式步入中年”登上微博热搜。
曾几何时在80后、90后眼里非常遥远的中年危机,似乎一下子杀到了他们面前。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对“青年”的年龄范围界定在14-35周岁。但是,不少人还是纷纷自嘲,他们已经是陷入“前中年危机”了。那么,何为“前中年危机”?年轻的80后、90后怎么会有这样的心态?
什么是“前中年危机”?这还得从中年危机说起。中年危机,也称“男人四十综合征”,但从广义上讲,中年危机不仅仅是种特定的年龄现象,它还是一种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人遭遇事业、健康、心理、婚姻等各种关卡和危机。而之所以凸显出“中年”,是说明这种心态的焦灼和尴尬:青春不复,逝者不可追,既有的一切令人厌倦,但衰老与迟暮的恐惧又挥之不去,于是便深陷得到与失去、青春与衰老、爱与死、责任与欲望、现实与想象之间纠缠与撕扯。
概而言之,中年危机是指一个人在面对事业、婚姻或家庭时,已拥有的令他厌倦,想得到的得不到,想放手又不甘心,也是人心处于一种疲惫沮丧的状态。在一系列关于中年危机的电影当中,无论是好莱坞经典的《美国丽人》《革命之路》,还是国产电影近些年来出现的《港囧》《情圣》,基本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顾名思义,“前中年危机”便是年轻人提前进入了本该是中年人才有的状态。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在我们的通常想象中,80后、90后都是年轻人,他们应该是主流文化关于“青年”定义的模样:他们是早晨八九点的太阳,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充满干劲,不怕挫折,愈挫愈奋……尤其是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青年并不仅仅是一个年龄概念,它往往还被赋予了政治和文化的双重涵义。青年是国家和社会的象征,只有他们充满希望,社会才会不断进步,所谓的“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前中年危机”一举打破了这种想象。
《革命之路》(电影剧照/图)
80后、90后提前进入“前中年危机”,反过来说,也就是他们的青春提早结束了。
早前,《人民日报》曾刊发评论《莫让青春染暮气》,就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本该朝气蓬勃的80后却暮气沉沉,他们心态集体变“老”,开始陷入怀旧,不断叹老,甚至精神上也陷入“早衰”。现在看来,这篇文章以及当时引起的讨论,颇有先见之明。“前中年危机”的到来与年轻人的暮气沉沉,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指向的是一个问题:青春在早衰。可青春何以早衰?
在“前中年危机”讨论潮中,刚好关于是否逃离北京以及北京房价上涨的新闻,引发了许多人的热议。与此同时,一篇《90后,你的中年危机已经杀到》也在互联网上疯狂传播,文中列举了90后已经有的中年危机的症状。职场上,无所事事,却疲惫不堪;生计:只有谋生,没有生活;情感上,一个人生活,孤独寂寞;身体上,已经有初老的症状……这些看似不相干的新闻,讨论的却是同一个问题:它反映着时下的80后、90后身上所承载的巨大压力。
——高不可及的房价。比如北京活生生上演“房东叫价728万,砍价几小时最终以748万成交”,乃至于有人要调侃:奋斗一辈子,不及别人一套房;奋斗一辈子,还买不上一套房。奋斗很多年,不如倒手一套房。不断攀升的房价给年轻人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
——职场上的晋升艰难。996工作制成为职场标配,年轻人的工作压力在不断增大。就像一部电影台词说的,“在那公司里面楼梯旁边有一群加班帝,他们热情又痴迷,他们敏捷又仔细。他们十几小时加班加点考验着身体,他们每月工资菲薄不给力。”表面上他们是光鲜亮丽的白领,踩着高跟鞋、提着名牌包进出高档写字楼,可实际上他们是“穷忙族”,“比月光族更穷,比劳模更忙”、“越穷越忙,越忙越穷”。
——情感上的空虚寂寞冷。相亲市场上越来越功利务实,户口、房子、票子成了新的“大三件”,没有的话免谈。爱情越来越成为奢侈品,主动或被动的剩男剩女越来越多,他们形单影只、茕茕孑立,下班后蜗居在局促的小出租房里,成为了“空巢青年”……
——目之所及的成功神话。一方面是个体正经历重重困境,另一方面是朋友圈里或者新闻里其他年轻人的成功神话,什么助理月薪5万,什么工作3年在北京买了房子,什么90后成功融资几千万。这时就像韩少功说的,“人们从现代文化工业那里获取了太多的感受能力及其装备,也从文化工业那里接受了太多有关人类幸福的神话,于是特别容易产生自我感觉的模拟演习,直至在心理上自伤”。
80后、90后的确陷入了中年危机的那种撕扯状态:想要获得这一切是这么艰难,希望也许是有的,但如此渺茫;那要不干脆放弃吧,他们又心有不舍,心有不甘。于是年纪轻轻的他们,自然就有着中年人的那种老气和疲态,或许他人仍在锐意进取,但显示出来的精神状态却是一种焦虑和不安。
(视觉中国/图)
面对80后、90后的“前中年危机”,我们首先不必大动干戈、挥舞道德大棒,像鲁迅小说里的九斤老太一样痛骂一代不如一代。一方面,很多80后、90后对于“前中年危机”其实只是一种自嘲和调侃,许多姑娘可始终认为自己是“少女”,什么中年赶紧滚蛋;另一方面,“前中年危机”也是社会问题的一种反映,它折射出我们当前社会已经面临着某些严峻的、刻不容缓的问题,亟需全社会共同努力予以破解,比如如何让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如何让房子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如何畅通阶层流动渠道让青年有更广阔的进步空间?
但也应该看到,并不存在一个开关,一摁下去,所有社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任何难题的克服都需要过程,如果我们不幸地要经历这个过程,除了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以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走过它,承担它,改变它。这真不是什么心灵鸡汤,而是最为务实的办法。就好比房价是太高了,这的确需要合理的政策予以调控,但也离不开个体自身的努力,如果连奋斗都不想,未来真是连做房奴的资格都没有。
总之,宽阔光明并不会在隧道尽头等着我们,它需要我们先一步步走过隧道。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工作上一步一步晋升,钱慢慢挣,工资一点点涨,要一下子在大城市中心地带买下大房子那是天方夜谭,但至少每一刻你都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每一刻你都离希望更近一些。除了“前中年危机”,我们还可以选择这样的“青年心态”。
“如果杰克当年爬上了木板,他和露丝现在就是这副德性。”青春不复,逝者不可追,既有的一切令人厌倦,而衰老与迟暮的恐惧又挥之不去,不少中年人便在青春与衰老、爱与死、责任与欲望、现实与想象之间纠缠与撕扯。
点击蓝字标题,即可阅读《你有夏洛式的中年危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