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尔滨日报  ·  共同期待!你想知道的亚冬会“知识点”在这里—— ·  21 小时前  
哈尔滨日报  ·  哈尔滨上榜“异地用户玩乐消费TOP10城市” ... ·  2 天前  
哈尔滨日报  ·  亚冬会赛场周边咋停车?冰城交警发布指南—— ·  2 天前  
哈尔滨日报  ·  节后返岗,国家安全机关重要提醒!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名师课例 | 李长福:辛亥革命【课件+教学设计】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11-26 00:00

正文



李长福 ,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育硕士导师、广东省教育学会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中学历史学科带头人。佛山市“省级基础教育领军人才”。顺德区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顺德区“我最喜爱的老师”。发表教学论文22篇,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6项,参编省级教材1部。带领顺德一中历史教研组获“广东省中学历史学科示范教研组”称号,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

李长福特级教师工作室专辑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主题与线索:

活动 1 :根据单元导语和单元目录,探讨单元主题和主要线索。

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一起思考、探讨,明确单元主题,宏观建构单元历史发展线索。如

主题: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

主线:

1.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国社会巨变

2. 北洋军阀统治:混乱黑暗中孕育新希望

重点:

1. 三民主义基本内容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新文化运动及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8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活动 2 :阅读课标内容,浏览教材,分析、提炼本课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

1.8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目标:

1. 利用教材叙述和有关史料,掌握辛亥革命的基本进程,了解推动辛亥革命的主要因素,如三民主义理论等,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转型的意义及其局限,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2. 在基本史实掌握和问题探讨的过程中,感悟革命志士的责任担当与牺牲精神。


【教学重点】

三民主义及辛亥革命的影响。


【教学方法】

情境问题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建议 1 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概念解析:何为辛亥革命?

狭义: 1911 年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武昌起义。因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 , 故称。

广义:从 1894 年兴中会成立到 1912 年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期间,革命党人领导的一系列反清民主斗争。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 孙中山举起反清大旗( 1894 年)

介绍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初举革命大旗时的情况。

1894 11 24 日在夏威夷檀香山创建的中国近代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并在国内组织了广州起义。但应者寥寥!

活动 3 20 世纪初民主革命却蓬勃兴起,这是为什么呢?民主革命的兴起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先列举出以下三条。

1 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先后失败;

3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更加腐朽;

再整理教材中“清末新政”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出以下几条。

清末新政

背景:在八国联军侵华中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为维护统治,从 1901 年初开始实行新政。

内容: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编练新军;

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影响:内容比戊戌维新更为广泛深入,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4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5 )新型知识分子和革命力量(如新军)的壮大;

6 )社会矛盾的激化等。

再据教材列举革命运动兴起的主要表现。

2. 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20 世纪初)

3. 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20 世纪初)

4.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905 东京)

提供下列材料,分析、评价“三民主义”。

材料 1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分把来分做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就算是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固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两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是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在 < 民报 > 创刊周年大会上的演说》( 1906
活动 4 :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

民族:推翻清朝满洲贵族统治(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推翻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建立民国)

民生: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注意:此处的民族主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而推翻清朝满族贵族的统治;民权就是民主的意思;民生主义中的平均地权,不是平均分配土地,而平均分配土地的增殖收益。

评价: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辛亥革命的发展。

但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民生不切实际,难以指导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5. 组织系列武装起义( 1895 1911

着重介绍 1911 年广州黄花岗起义,通过《与妻书内容节选》和孙中山对黄花岗起义的评价,感悟革命志士的牺牲精神。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 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 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 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 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林觉民《与妻书》( 1911 4 24 日)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

二、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

1. 武昌起义的胜利( 1911 10 月)

活动 5 :为什么 1911 4 月的广州起义碧血横飞,而 6 个月后的武昌起义却能够迅速取得成功?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回到武昌起义的时空环境,做出合理的解释。如

“皇族内阁”大失人心,立宪派转向支持革命;

四川保路运动及武装起义,为武昌起义创造条件;

武昌新经济因素成长较快,开风气之先;

革命党人长期在新军做工作,掌握较强的武装力量;

湖广总督瑞澂处置失当,仓皇逃遁;

武昌为九省通衢,辐射和影响力大等。

用《辛亥革命形势图》说明革命发展的进程。

2.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12 1 1 日)

3. 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果实( 1912 2 月)

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2 3 月)

阅读《清帝退位诏书》,感悟退位在实现政权和平过渡与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清帝退位诏书》( 1012 2 12 日隆裕太后颁布)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 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 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提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关键条文,分析问题。

材料 2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