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福
,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育硕士导师、广东省教育学会中学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中学历史学科带头人。佛山市“省级基础教育领军人才”。顺德区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顺德区“我最喜爱的老师”。发表教学论文22篇,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6项,参编省级教材1部。带领顺德一中历史教研组获“广东省中学历史学科示范教研组”称号,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
李长福特级教师工作室专辑
活动
1
:根据单元导语和单元目录,探讨单元主题和主要线索。
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一起思考、探讨,明确单元主题,宏观建构单元历史发展线索。如
活动
2
:阅读课标内容,浏览教材,分析、提炼本课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
利用教材叙述和有关史料,掌握辛亥革命的基本进程,了解推动辛亥革命的主要因素,如三民主义理论等,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转型的意义及其局限,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2.
在基本史实掌握和问题探讨的过程中,感悟革命志士的责任担当与牺牲精神。
狭义:
1911
年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武昌起义。因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
,
故称。
广义:从
1894
年兴中会成立到
1912
年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期间,革命党人领导的一系列反清民主斗争。
1894
年
11
月
24
日在夏威夷檀香山创建的中国近代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并在国内组织了广州起义。但应者寥寥!
活动
3
:
20
世纪初民主革命却蓬勃兴起,这是为什么呢?民主革命的兴起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1
)
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3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更加腐朽;
再整理教材中“清末新政”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出以下几条。
背景:在八国联军侵华中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为维护统治,从
1901
年初开始实行新政。
内容: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影响:内容比戊戌维新更为广泛深入,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
5
)新型知识分子和革命力量(如新军)的壮大;
材料
1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分把来分做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就算是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固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两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是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在
<
民报
>
创刊周年大会上的演说》(
1906
)
民生: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注意:此处的民族主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而推翻清朝满族贵族的统治;民权就是民主的意思;民生主义中的平均地权,不是平均分配土地,而平均分配土地的增殖收益。
但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民生不切实际,难以指导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5.
组织系列武装起义(
1895
—
1911
)
着重介绍
1911
年广州黄花岗起义,通过《与妻书内容节选》和孙中山对黄花岗起义的评价,感悟革命志士的牺牲精神。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 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 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 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 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林觉民《与妻书》(
1911
年
4
月
24
日)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
活动
5
:为什么
1911
年
4
月的广州起义碧血横飞,而
6
个月后的武昌起义却能够迅速取得成功?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回到武昌起义的时空环境,做出合理的解释。如
2.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1912
年
1
月
1
日)
3.
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果实(
1912
年
2
月)
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2
年
3
月)
阅读《清帝退位诏书》,感悟退位在实现政权和平过渡与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清帝退位诏书》(
1012
年
2
月
12
日隆裕太后颁布)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
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
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