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
#袁隆平去世#
持续的饥饿是人类历史的常态,当一个地区的人民得知自己不必再担心饥饿的时候,他们的人性才会出现,这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吃得越饱才越有人性。
从粮食角度看文明的发展也是人类从无时无刻不在寻找食物到食物变得唾手可得。人类越饿,就会越像野兽,越没有饥饿感,就会越有人性。
去看中国历史上的饥荒,人相食,易子而食的惨剧一直出现,丁戊奇荒的时候,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议中说灾区“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祲(奇灾,古所未见”。灾民为了“苟廷一息之残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面为食”,或“掘观音白泥以充饥”。为了一时的饱腹感“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
那时候要是你家饿死人,你是不能哭的,因为一哭发出声音,就有灾民知道你家死人了,正好过来吃。
如果想看历史上的这一幕,可以参考电影《1942》,电影仅仅是惨剧的冰山一角。
先生千古,先生让中国人吃饱饭,彻底走出了马尔萨斯的历史循环,人民远离饥饿,也是慢慢远离兽性的过程,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绝对够十个诺贝尔奖。
#袁隆平去世#
持续的饥饿是人类历史的常态,当一个地区的人民得知自己不必再担心饥饿的时候,他们的人性才会出现,这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吃得越饱才越有人性。
从粮食角度看文明的发展也是人类从无时无刻不在寻找食物到食物变得唾手可得。人类越饿,就会越像野兽,越没有饥饿感,就会越有人性。
去看中国历史上的饥荒,人相食,易子而食的惨剧一直出现,丁戊奇荒的时候,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议中说灾区“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祲(奇灾,古所未见”。灾民为了“苟廷一息之残喘,或“取小石子磨粉,和面为食”,或“掘观音白泥以充饥”。为了一时的饱腹感“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
那时候要是你家饿死人,你是不能哭的,因为一哭发出声音,就有灾民知道你家死人了,正好过来吃。
如果想看历史上的这一幕,可以参考电影《1942》,电影仅仅是惨剧的冰山一角。
先生千古,先生让中国人吃饱饭,彻底走出了马尔萨斯的历史循环,人民远离饥饿,也是慢慢远离兽性的过程,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绝对够十个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