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民谣与诗
遇见,相似的灵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民谣与诗

在吗?

民谣与诗  · 公众号  ·  · 2017-07-12 22:00

正文


37 篇文章

今晚,我们聊聊真诚不套路





1、


“在吗”,“在”; “说话方便吗”,“在忙”;“那回头再说吧”,“嗯”。


日常网络聊天中,我最讨厌别人给我发“在吗”或者微笑表情然后没有下文的开场白。有人甚至问我:在。连问号也懒得打。等我问他什么事时,他说没事了。


后来的经验告诉我们,问“在吗”的人多半是向你求助的。 最常见的就是借钱、结婚、满月、新居落成请柬。


比方说这两年我经常收到一些学生时代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老同学的问候: “在吗?” “我准备结婚了,希望你能来。” 对于这种单纯为了份子钱的邀请我一般不回,或者委婉拒绝:“恭喜,尽量抽空去。”


我不是出不起钱,而是觉得没必要,去了也是尴尬。


既然已经没有交集,不如相忘于江湖吧。



前段时间某初中同班同学突然找我,“在吗?”。我跟这位同学当年并无多大交集,更别提自初中毕业以来的这么多年年,我们再也没打过照面了。


我故意迟迟没回,就是要看他有何下文。 见我没回复,他终于按捺不住:


“最近手头有点紧,能借我20块钱吗?”


大多数人包括我可能有的第一反应是,QQ被盗了。紧接着他又发来一段语音,他的方言和口音我听出来是他本人


我无心与他过多纠缠,便给他发了个30元红包。附言:不用还了。 随后的处置自然是拉入黑名单,不必再联系。



2、


我做文字媒体工作也有些年了,最近碰到有个读者频繁地问我“在吗”的时候,我疲于回复,通常要隔很久才在晚上敷衍一句“怎么了。”凌晨她又回“现在才看到,还在吗?”到后来我干脆直接跟她说“有话直说,别磨磨唧唧的。”她这次秒回说没事,想跟你随便聊聊。


我还能说什么呢。


让人愉悦的聊天不一定要幽默风趣,但至少应该是真诚的。


当抛出“在吗”的鱼竿把别人钓出来却说没什么事,这和狼来了的故事也没有什么区别了。反复几次,谁还愿意理你?谁还会把你保留在通讯录里?



早年通讯软件还在发展QQ刚流行起来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手机,就用电脑登录。很多人为了刷月亮太阳,让别人帮忙挂号、或者挂着QQ忙其他事情。而经历过那个时期的用户都有的体验是往往你说了一段,得到的消息却是“不是本人”。


后来大家为了避免尴尬,养成了先问“在吗”的习惯;我们在确定隔着网络的那一边确实是我们想找的对象后,进而展开正式的谈话。如今你这样问我,好似你给我打电话时问“喂,是某某吗?”


可如今有谁还会需要挂号呢?


移动互联网时代,世界都变成一个超级聊天室,我们有限的注意力被大量的文字、图像、视频等信息所瓜分。


我们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判断一个东西是否值得停留,在短时间内处理完一条信息的回复、打字、发送等动作,没有时间深思熟虑。无论是生活中还是职场上,说话办事都得讲求效率。一针见血能解决的问题,就别拖泥带水。



3、


坦白讲我能理解出现这种问题的缘由问“在吗”的人他们并非不懂得人情和交际。他们这么问,很多时候可能也是出于选择与权衡。 人总是习惯先给自己找好一个台阶,直接把目的说出来则陷恐怕就入被动。


没人喜欢自打脸,而这是一个比谁更快的问题。问一句“在吗”主动权便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事实是:与其算计,真诚才是通往一切的“捷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读书小分队  ·  宽容,原来那么美
8 年前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秋天将带走一切
8 年前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秋天将带走一切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