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刘晓博说楼市
原创的财经评论,独立的观察视角,深度的市场剖析。联系方式:QQ:1527356260;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经网  ·  沪指重返3300点,创业板指半日大涨3.63 ... ·  21 小时前  
经济观察报  ·  DeepSeek激活AI产业链 ... ·  21 小时前  
第一财经  ·  超3600只个股上涨!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刘晓博说楼市

重磅突发!又开始了,一场风暴来袭!

刘晓博说楼市  · 公众号  · 财经  · 2019-06-26 18:05

正文

来源: 中国基金报; 作者: 泰勒


6月25日傍晚,证券圈出了一件大事。


中信建投一则公告,震惊了所有人,股东之一的另外一家券商中信证券,打算清仓减持了!


前者被市场成为牛市旗手,后者被称为牛市发动机,如今双方要彻底说拜拜? 市场对此极为关注。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们一起来看看。


中信证券百亿减持中信建投


6月25日晚,中信建投一则公告,让券商圈都震动了。


大股东之一,也是A股的龙头券商——中信证券,要清仓减持中信建投,一股不留。


公告显示,中信证券持有中信建投股份 427,000,000 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 5.58%)。 这些股份是中信证券在中信建投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前获得的股份。


怎么减持呢?


本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方式,以及,公告披露之日起3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其所持有的中信建投全部A股股票。


为什么要清仓减持呢? 公告只显示了一句“股东自身经营需要”。



中信建投这笔清仓减持能拿到多少钱? 按照今天中信建投的股价26.48元/股计算,这是一笔超过110亿的大减持。


110对于中信证券是什么概念? 中信证券2018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3.9亿元,比中信证券辛辛苦苦干一年还多。



仅在半月之前,6月13日,中信建投发布股份解禁公告称,在首次公开发行完成后,公司股本变更为76.46亿股,其中59.85亿股为限售股,占总股本的78.28%。 其中,中信证券与世纪金源所持有的合计4.64亿股限售股的锁定期为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12个月,该部分股份将于2019年6月20日起上市流通。



网友们都看呆了。



中信建投跟中信证券究竟啥关系?


不少外行的人,看这两家券商的名字,有些可能会单纯以为,中信建投是中信证券的子公司。


而中信建投四个中的“中信”,的确来自中信证券,谈到两家的关系,这就有很多东西要讲了。


中信证券目前仍参股中信建投证券,位列第四大股东,占股比例5.58%。



而这两家的关系,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说起了。


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中信证券还是小角色,市场上做的最大最好的证券公司有三家: 华夏证券、南方证券和国泰证券,合成中国三大券商。


来自工商银行的邵淳、来自农业银行的沈沛和来自建设银行的周汉荣分别担任三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者总裁。


华夏证券是1992年成立的证券公司,一路在证券交易额、营业收入、利润等排名中走到了行业前列。


证券公司成立初期大部分人都是从银行系统出来的,当时就把客户保证金看作是银行存款,公司是可以用的。


1993年10月,人民银行召集这三家公司董事长在北京开会,会上确立了证券公司要证券与实业“两个轮子一起转”的思路。 随后华夏证券和其他证券公司一起,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实业投资热潮。


很快华夏证券成立了投资委员会,提出在保证主业的前提下,向油井、贸易、房地产全面开花。


1996年华夏证券利润高达10多亿元。 1996以后,管理层发现,大量实业投资严重拖累公司业绩,开始收缩投资战线。


当1999年邵淳结束在华夏证券的工作时,留给下一任经营者的是巨额保证金的挪用与巨额的不良资产。


后来华夏证券成立了华证资产管理公司,将这些实业资产从证券公司剥离出去。


2002年,还在泥潭中挣扎的华夏证券迎来了中国券商最难的时代。 2002-2005年的三年间,是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困难时期,股市疲软,券商经营惨淡,7成券商亏损严重,深圳证券营业部更是出现1995年以来首次全行业亏损,一批券商将陆续进入破产边缘。


根据当时媒体报道,截至2004年6月,华夏证券挪用客户保证金16亿元,委托理财规模为34亿元,而投资股票的市值缩水到7亿元,自营投资累计亏损为17.9亿元,国债欠库不到10亿元,另外还有10多亿元的经营性亏损,华夏证券的亏损合计约为55亿-60亿元。 从2004下半年的市场行情分析,华夏证券手中股票的市值可能还有所减少。 因此,到2004年底,华夏证券的亏损应该在60亿元左右。


在2002-2005年的券商低谷期,中信证券打算趁机收购两三家券商,扩大自己的业务。 当时中信证券正在与南方证券、巨田证券、广发证券券商谈判收购。 其中,广发证券是中信证券最大的目标,但是谈判失败,收购无果。


另一边,华夏证券也开始寻找买家,2004年9月,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华夏证券接触,希望重组华夏证券,但是谈判始终没有定论。 中信证券在收购广发无望的情况下,将目标锁定华夏证券,双方一拍即合。


中信与华夏的谈判进行了很多轮,最终方案一直没定,中信证券“拉来了”建银投资作为战略投资者,有效地促成了重组谈判,并统一意见,在剥离证券类资产的基础上,将成立一家新的证券公司,新公司名为中信建银证券有限公司,将获批成为具有综合类业务资格的券商,整合华夏证券业务的主体。 两家出资出资46亿人民币,中信证券持股60%,建银投资持股40%,中信证券指派高管。



中信证券当时有40家营业部,加上华夏证券的90家,以及旗下其他券商的营业部,中信证券营业部规模达到171家,将成为中国市场上的超级券商。


华夏证券在2008年向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2009年1月宣告破产。


收购完成后,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并驾齐驱,在市场里业务发展很快,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好景不长,后来出台新文件,证监会对证券行业提出了“一参一控”的政策要求。


参就是参股,控就是控制。 “一参一控”就是说只允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参股一家证券公司,控股另一家证券公司。


中信证券的管理层实际上控制了两家券商: 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属于违规了,所以,中信证券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把实际控制权交出来。 中信证券转让60%股权中的53%,45%股权被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拿走,另外的8%股权被世纪金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拿走,中信证券仍保留中信建投7%的股权,但是失去控制权,也彻底变成了竞争关系。


2016年,中信建投香港上市。 演变到现在,中信建投前三大股东为:

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 26.84亿股,占37.04%,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23.86亿股,占32.93%,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4.27亿股,占5.89%。

中信证券现在只是中信建投的小股东了。


这就是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的关系。


为什么中信证券要清仓减持?


市场分析有几点原因。


1、中信建投股价太高了,此刻不减持更待何时?


看中信建投的A股市值,目前已经高达2025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中信建投是出了名的小流通盘股,截至2019年6月25日,流通市值仅仅只有229亿。


游资、散户朋友们非常喜欢这类股,因为很容易就拉起来了,不需要太大的资金就能涨起来。


所以,今年以来,股价更是涨了超200%。 仅次于华林证券的300%的涨幅。



相比之下,中信证券的市值虽然也是超2000亿,但涨幅却只有区区46%。


市场人士分析称,游资喜欢流通盘小的次新股,次新还有个优势,那就是没有套牢盘,有利于炒作。


像中信建投这类股票没有那么多套牢盘,上攻容易。 否则,流通盘大,要拉起来需要耗费的资金量多,对手盘多时,容易成为接盘侠。


中信建投去年6月20日在A股上市,流通A股仅4亿股,在券商股中属于较低者。


另外,中信建投的PB估值(市净率)高达4.6倍,而中信证券则只有1.8倍,明显高估。



2、可能与一参一控制度有关


有市场人士分析,中信证券清仓中信建投,可能与一参一控制度有关。 一家证券公司,不宜持有太多其它证券公司股权。 中信又在收购广州证券,如果它继续持有中信建投证券的股权,会涉及到同业竞争的问题。 比如,中信建投和广州证券都在广州市开设营业部,会涉及到竞争问题。 所以,应该是制度性调整。


去年12月25日,中信证券发布了并购重组相关预案,筹划发行股份购买广州证券100%股份,震动业界。


根据收购方案,中信证券向越秀金控及其一致行动人金控有限购买剥离了广州期货和金鹰基金股权后的广州证券100%股权,作价134.6亿元; 为此,中信证券拟发行7.93亿股股份,交易完成后,越秀金控及其一致行动人金控有限合计持有中信证券6.14%的股份,成为中信证券第二大股东。


5月31日,证监会官网显示,中信证券提交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并购重组许可申请被证监会正式接收,同日提交的《证券公司变更5%以上股权及实际控制人审批》申请材料亦被接收。


虽然收购事项尚未尘埃落定,但广州证券近期动作频频,至少在十省市有撤销分支机构举动,被市场解读为在根据收购需要进行资源整合。


中信建投曾被多家研报唱空


前阵子,在中信建投股价高歌猛进的时候,至少有6家券商下调对中信建投估值,其中天风证券将其从“增持”下调至“持有”,中银国际证券从“增持”下调“中性”,华金证券则从“买入—B”下调至“卖出—B”。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