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社学术圈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交流平台,旨在分享学术信息,整合学术资源,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术进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知社学术圈

一百多年前“火出圈”的唐诗古典乐,如何征服欧洲?

知社学术圈  · 公众号  ·  · 2024-05-25 10:04

正文


西方交响乐和中国的唐诗,有一场绝美的邂逅。

当代作曲家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克说,古典音乐的宇宙有两个核心,一个是巴赫,一个是马勒。

而后一个“核心”马勒在1907年到1909年之间,谱写了堪称他代表作的 大地之歌 这是一部带声乐的交响曲,歌词完全来自中国的“唐诗”。



据说,当时的马勒陷入创作瓶颈,偶然看到一部中国诗的德文译本,其中唐诗的部分不仅引发了他的强烈共鸣,还激发了创作灵感。

于是马勒选出7首唐诗,对它们进行堪称“随心所欲”的改动,甚至还加上自己写的诗句,谱写出这部声乐交响套曲《大地之歌》。

后来他告诉学生, “这首作品绝对是我最爱的,而且也是我最满意的作品。”

古斯塔夫·马勒 (1860—1911),
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

由于马勒“随心所欲”的二次创作,这7首“唐诗”歌词和原诗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例如第四乐章《咏美人》,来自李白的《 采莲曲 》。原诗如下:

若耶溪傍采莲女,

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

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

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

见此踟蹰空断肠。


马勒看到的德文译本把这首诗翻译成了《在岸边》。中国人差不多都知道,采莲主要指的是采摘莲子,“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

但外国人可能不太懂得荷花的生长规律,简单地把“采莲”直接当成了“岸边采荷花”。 因此歌词上虽然能对得上李白的《采莲曲》,但内容和意境上都缺失得比较厉害:

年轻的姑娘在采摘花朵,

她们在岸边采摘着荷花,

她们把采集的荷花放在兜里,

她们互相呼喊,互相嬉笑。

……

采莲女中最美的少女,

对这位少年送去长长的秋波。

她们冷若冰霜,并非真是冰霜,

她们大大的眼睛放出火花,

她们热切的深黑的眼神里,

依然看出她们激动的内心的哀怨。


(节选自严宝瑜先生的歌词译文)


但马勒偏偏“化腐朽为神奇”。

他把标题从《在岸边》改成《咏美人》——这自然和李白的原意更为贴合,音乐表现上也通过不同器乐的演奏, 铺陈出一个气候温暖、女子柔情的中国江南:

长笛 的一个 颤音 的背景上,装上 弱音器 小提琴 纤巧精致, 圆号 像回声一般呼应,把人温柔地引入其中。

女中音 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开始演唱,描述采莲少女的音容笑貌;描写少女波光里的艳影时,搭配的 旋律 就如同河中的波浪在一样轻柔起伏,人声到演奏,无不体现采莲少女内心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钱杜《采莲图》

女中音唱到“看那边一群俊美的少年,骑着高头骏马从岸边过来”时,音乐突然变得非常的快速,响起了阵阵的 马蹄声 ,音乐似乎一下子进入到马勒时常幻想的 军乐 的意境里。

马勒让 曼陀铃、钢片琴和铃鼓 乐声大作,不仅从中可以听到马的 嘶鸣声 ,还可以听到马鞭在 凌空呼啸 ,马蹄肆意践踏着散落路径的鲜花……这时 定音鼓 也雨点般地落下,每一下都似乎都在诉说采莲少女见到一群青春少年是多么心如鹿撞。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恣意张扬的音乐过去后,音乐渐渐 平缓 下来,乐句变得更加的 妩媚和多情 ,但最后结束时却停在一个很不稳定的 四六和弦 上,不稳定的效果仿佛告诉听者,故事还没有结束,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译本诗人没有领悟到的唐诗的神韵,竟然由马勒完成了补缺还原

每个听众在这一章,都能描摹出一段还未开始已然无望的情思,细腻缱绻,让人久久回味,即便有“岸边采荷花”这种文本问题也无伤大雅了。

用音乐评论家刘雪枫老师的话说,马勒 “用音乐对蹩脚的译诗进行弥补,成就了一部伟大的音乐经典”。

图 / Unsplash

从李白的《采莲曲》《悲歌行》到张继的《枫桥夜泊》,王维的《送别》,虽然《大地之歌》的歌词和原诗有所不同,但每次旋律奏响,歌唱家开始演唱时, 熟悉唐诗的中国人还是会有别样的震撼和感动。

刘雪枫老师说,交响乐和唐诗本来是“风马牛”的关系,想要把这两种文化进行融合也非常困难,但马勒无疑是伟大的,《大地之歌》也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交响乐。

不仅在技法层面我们能够欣赏它, 听的时候更能理解唐诗那份超越时空的魅力,了解马勒当初是如何被唐诗感动和启发的。

RCA于1959年发售的《大地之歌》,封面带上了中国元素

赏读诗词 于我们而言,不仅是提高文学素养的方式,还是 回首“来时的路” 的途径。从诗词中,我们得以探寻文化基因。
其中, 唐诗 是一道跨不去的坎,可谓 中国诗歌的集大成者
连鲁迅先生也说,“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唐诗为何能有如此之地位、如此之魅力?
带着这个问题, 三联中读 特别策划了音频课程 《听吧!唐诗》 ,带领大家一起倾听三百年大唐的时代之音,体悟传承千年的生命记忆。
限时特惠 99 原价199元
活动时间:5月24日-5月30日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了解详情▲

唐诗:每个中国人埋藏深处的儿时回忆
小时候你可曾讨厌过背唐诗?
唐诗,在记忆里是背不完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是不知念了多少遍的“ 春眠不觉晓,花落知多少 ”。
小孩子哪里真正懂得唐诗的美,这充其量就是更拗口的童谣罢了。
但长大后的某一天,看着夕阳的余辉,我们或许都曾经有过一丝怅惘,脑中浮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然后惊觉:原来 唐诗早就根植在我们的脑海中,成了文化记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立下壮志,我们会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思念,我们会叹“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与友离别,我们会写“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诗,构建了 中国人的语言和审美 ,也塑造了我们的 情感模式 价值判断

在唐诗中看清自己,表达自己

语言是我们交际的工具,也是我们 思维的方式
在用唐诗表达感悟的时候,我们也在不自觉地用唐诗的方式进行 思考
但可惜的是,离开校园后,我们能记住的诗词所剩不多了。
面对美景,许多人只能感叹“好美啊”,或者憋出“wonderful”“unbelievable”。能说出“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的人,又有多少呢?
跟随 《听吧!唐诗》 ,让唐诗重回视野,跟随老师的讲解理解斯人、理解斯时,把唐诗变成自己的表达,成为萦绕在身上的温润气质。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了解课程▼

课程亮点
01
8位顶尖大咖学者,专业解读
林黛玉口中的“五言诗入门教材”——王维的诗,好在哪里?
所谓“禅意”到底是什么?
校注一整部《白居易诗集》是什么体验?
我们请来了古代文学的“国宝级”教授、四十余年唐诗方向研究学者、文史博士生导师,组成了国内顶尖学术阵容。

专业研究成果结合个人观点和故事,讲解有料又有趣。


02
一听就懂的唐诗综论,串联300年大唐
杜甫很“丧”,为何却说他是孤胆斗士?
白居易的诗作凭什么能破圈?
为何说李白是“最唐朝”的诗人?
想要理解诗人及其作品,那就脱离不了其背后的时代环境。

课程按照“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时间线设置,通过“诗串史”的讲解,让你在知晓各阶段代表诗人的同时,掌握唐诗的诞生、发展背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唐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