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7
月
12
日)出版的“
21
世纪经济报道”,发布了该报纸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成果——《
2018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地图》。
所谓“科技金融”,“通过技术手段推动金融创新,形成对金融市场、机构及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模式、技术应用以及流程和产品。”
也就是说,这个“地图”关注的是
“科技融合金融”的龙头企业
分布情况。其主榜单如下:
可以看出,中国“科技金融”最大的
120
家企业,集中分布在北上深杭四大城市。其中北京最多,
37
家;上海次之,
33
家;深圳、杭州为
23
家和
11
家。
而广州只有
3
家较大的“科技金融企业”,不仅被杭州的
11
家远远抛离,还被南京(
4
家)超过,被重庆(
3
家)追平。
在这个榜单里,我们会发现两个不平衡:
第一个不平衡,
120
家上规模的“科技金融企业”,只分布在
11
个城市和
1
个省(江西),其他三分二的省份连一家企业都没有。
第二个不平衡,在
11
个拥有“科技金融企业”城市之间,企业分布也是高度不均衡的。北上深杭拥有的企业最多。广州这个老牌一线城市则显著掉队,杭州和南京开始崛起。
我用篮框框起来的,是
P2P
企业。这类企业目前前景不妙,正在天天“爆雷”。以我个人的判断,这个行业已经接近尾声。未来只有极少数企业可以存活下来,但恐怕也要转型。
大部分企业会被政策引导着,逐步退出。
如果减去P2P企业,我们会发现新的局面出现了:
北京的“科技金融企业”从
37
家下降到
27
家;
上海从
33
家减少到
21
家;
深圳从
23
家减少到
16
家;
杭州从
11
家减少到
10
家;
南京从
4
家减少到
3
家;
重庆维持不变,仍然是
3
家(如果减去网络贷款公司,则剩下1家);
广州从
3
家减少到
0
家。
最近两年,关于中国顶级城市的发展态势,一般认为深圳、杭州、北京、南京、成都、重庆等处于上升期;而上海、广州、天津、香港、大连等,则被认为处于徘徊时期,或者转型中。
从上规模的“科技金融企业”数量来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上海的徘徊是在跟北京对比时显现的,相对其他城市还有显著优势)
事实上,不仅“科技金融企业”重要,
科技、金融两大行业更是关系城市崛起、衰落的重要因素。
在顶级城市的竞争中,最重要的两大行业就是金融和科技。
深圳这些年之所以超越广州,可以跟北京上海并列,最重要的原因是:在金融方面,通过深交所多层次证券市场,汇聚了越来越多的资金(7.2万亿),大幅超过广州(5.1万亿),拉近了跟北京、上海的距离;在科技方面,则成为中国获得
PCT
国际专利第一的城市,获得发明专利第二的城市,诞生了一大批类似华为、腾讯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升级。
杭州的崛起,则是通过科技创新(新经济)来实现的。围绕着互联网、新经济,在阿里带动下,杭州的“科技金融企业”、“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依托浙江活跃的民营经济,逐步盘活了全局。
目前杭州汇聚资金
3.8
万亿,不仅超过了天津重庆这两个直辖市,也超过成都、南京等城市,跃居内地第五。
而广州、天津这些城市的徘徊,则跟产业结构过于传统,没有抓住金融、科技两大核心产业有密切关系。只不过广州还有活跃的民营经济,所以看起来仍然实力雄厚,不是天津可比。
但在跟深圳、杭州的竞争中,广州的确显露出了“疲态”和“老态”。
至于上海,其金融活力被北京超过(北京汇聚的资金相当于“上海+天津”),科技活力则被北京和深圳同时超过。
下面这个榜单,是截至
2018
年
4
月,全国排名前
50
个城市的“有效专利情况”,是湖北省知识产权局整理的,通过“湖北省人民政府”官网公布的。所以,表格里武汉被标注为红色。
榜单的排序,是按照“有效发明专利”来进行,这样更为合理。因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这两种专利,水分相对大一些。
通过榜单我们可以发现,在发明专利上,北京是唯一的“超一流城市”。
这也证明了我的一个预言——未来北京有可能成为中国唯一的“超一流城市”。
深圳和上海处于第二层级,深圳略占优势。
苏州、杭州、南京、广州处于第三层级,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在
4.1
万到
5.2
万件之间。广州被苏州、杭州、南京明显地超过了。
武汉、西安、成都、天津处于第四层级,拥有发明专利在
2.8
万件到
3.3
万件之间。至于天津和重庆两大直辖市,其科技能力显然与其地位严重不符。
从榜单还可以看出,科技发明专利拥有量上,长三角实力非常雄厚。珠三角次之,京津冀整体看偏弱,北京独大。
下面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
2018
年上半年主要省市“
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排名,广东遥遥领先位居第一。其实广东的申请量,超过
85%
来自深圳。深圳在最近几年里,每年的
PCT
专利申请量,都占全国的接近一半。
下面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
2018
年上半年发明专利授予量的前
10
大企业:
可以看出,
10
大企业基本上都分布在北京和广东(深圳3家,东莞1家,珠海1家)。
科技和金融两大产业,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在中国城市的顶级竞争中,北京、深圳、杭州显然处于“攻势”;而上海、广州显然处于“守势”。
至于疲态显现多年的香港,今年上半年突然发力,进入了“攻势”。上半年,香港成为全球金融中心
IPO
数量(新增
103
家上市公司,收到
200
个上市申请)的冠军,而香港本土企业也有
36
家实现了
IPO
,在中国城市里名列第一(上海本地企业
IPO
只有
6
家,深圳本地企业
IPO
也是
6
家,北京为
4
家)。
下图为A股上半年的IPO企业分布地图。
致读者:
由于工作过于繁忙,从即日起对于微信公众号里留言咨询楼市的问题,每天只选择有代表性的回答20个左右。更详细的咨询活动,都转入“刘晓博说楼市”的知识星球内进行。希望读者理解。
欢迎加入刘晓博的知识星球,参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