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大家应该都曾经或多或少闪过这样的念头:“我是这么想的,不晓得主管怎么想?”然后心底编写诸多“我以为……应该是怎样怎样……”的情境,有时还猜测主管意见最可能的风向会如何如何。
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是,因为“我以为……”所造成的职场灾难,实在层出不穷,我们都该谨慎!
01 少了沟通,彼此就不通
我的学生念真,大学毕业后,加入一家快速发展、很有朝气的公司。做了两年分析师,由于工作认真,见解不凡,被提拔到副总办公室担任助理,学习锻炼的同时,他也扩大了视野,有机会琢磨与人协同合作的心思。副总听过他的几次简报,对他印象不错,说很乐意带带这个明日之星。
副总办公室的工作繁杂,每天上班都在与时间赛跑,永远有做不完的事,念真也逐渐熟悉了自己的任务。几星期后的一天,副总在办公室里接待了一位重要的潜在客户谈业务,时近中午,念真看他俩谈兴仍切,就轻轻敲了敲门,副总转头看看他示意,念真探头问:“要不要安排午餐?”副总笑笑,谢了他:“就订在对面那家西餐厅吧!12 点15 分。”念真转头立马拨了电话订位,就转头去做自己的事。过了一阵子,电话响了,是餐厅拨过来问:“现在是12 点半,还给您留位子吗?”念真急得赔不是,连连说,立刻去、立刻去……
副总看到落地窗外的念真,看了看手表,立刻起身。出了房门,副总问:“车呢?”念真睁大了眼睛,他的耳朵听见自己说:“
我以为您要走过去
!”副总满面的笑容顿时僵住,挥挥手说:“跟餐厅讲,我们现在走过去。”念真此刻的心绪起伏,可想而知。
副总一下午都在会议中,接着4 点半就赶赴一个酒会。念真纠结着,却没机会当面跟副总解释并道歉。他很沮丧地拨了电话给女朋友,问她要不要一起去看场电影,女朋友开心地答应了,约7 点见,一起吃点东西,然后看7 点半的电影。念真提早到影城,买好了票,然后在快餐店点了份女友最爱吃的炸鸡与薯条。他看到女友从远处轻快地走过来,自己心情总算开朗了些。女友坐下来,看到桌上点好的两份食物,沉下了脸说:“我没胃口!”念真很讶异地说:“
我以为这是你最爱吃的东西啊
!”女友狠狠地盯着念真说:“我已经节食一个月了,上次我们一起吃饭,是两个月前的事,你调到这个新职位后,我们就没好好说过话,更别说是吃个饭!”说着说着,女友眼泪滚了下来,抓了把桌上的面纸,捂着脸站起来,转身就快步离去。
念真看了一桌的食物与饮料,胃口全没了,电影也不想看了。他不想见任何人,只想回家,关在自己的房间里,好好生一场闷气。
念真这一天的遭遇,恰恰说明
沟通双方没有彼此再次确认信息,所导致的灾难情境,这在职场上,可能会大幅减损工作的效率,并在主管的信任关系方面蒙上阴影
。即使在生活上,视为理所当然的互动关系,或是自认理所当然之事,也会伤及情谊。而且,这类的认知误差,事后弥补起来,也是很费神的。
02 默契不是万能
凡是工作上的联系,我都会追踪到对方对我的信息给予明确的响应及确认后,才会停手。因为自己跟对方都有可能对任务过程及细节,有着许多“我以为”的判断,而这
些先入为主的观点,有时偏偏就是产生失误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彼此合作一段时间后,更容易对双方传递的信息过分自信。
如此积累在心中视为理所当然且美其名曰“默契”的事,看起来效率不错,但我想提醒大家,还是应该耐心地再度确认为好。
职场人士每天的心绪变动属于常态,双方互动中,只要有一方平常的心念产生变化,你与他原本的默契就可能因之而变动。想要双方所合作的任务顺利如愿进行,就必须反复确认,以避免脱轨误解的发生。多问一句,多确认一次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就会少一点错误的可能性,这是工作上的基本纪律。
事实上,即使沟通双方都维持这个纪律,有时事情迫在眉睫了,对方还有可能变卦。因此,
你完善沟通流程的费心,至
少留下了日后回顾时可供追踪的轨迹,也能保护自己不陷入“无语问苍天”“哑巴吃黄连”的处境。
我每年都会指导学生举办多项实践活动,例如模拟商务晚宴、企业参访,或是形象改善等。有一回开筹备会议,与学生约好在我家附近的某咖啡厅会面。我在约定时间前5 分钟便抵达了咖啡厅,团队的两位学生也到了,我们寒暄聊着,眼看着约定时间过了一刻钟,另外4 位学生还没抵达,大家有些讶异,便分头联系还未到的人。
几番电话下来,才弄清楚原来那间咖啡厅在市区里共有三间分店。邀约时,我自以为讲清楚了在哪条路上的店家,而学生们彼此传递信息时,都只提到咖啡厅的店名。结果这样一个失误,有两位学生“以为”是自己跟同学们经常讨论报告的印象分店,另两位同学则“以为”是上个月新开的那家分店。你看,每个人的“我以为”,是不是令人很无语!
我自己偶尔也会犯这个“我以为”的错误,闹得自己啼笑皆非。我与客户会议的安排,一般都由能干的助理处理。这天上午助理请假,我一早赶着出席几个会议,记得中午与某董事长有约,便急急赶赴知名酒店的法国餐厅,在柜台跟经理打了声招呼,便坐下整理笔记,准备待会儿要面谈的几个要点。抬头发现时间过了15 分钟,客户还没到,我便拨了电话给助理,这才发现约会是在隔天中午,原来手机行程上写11号,理所当然地“我以为”是周一!可是刚才和餐厅经理说我中午有订位时,他也没有意外,还说:“陈总,平常多蒙您照顾,您任何时候来,自然都是有座位的。”我不禁苦笑,真是虚惊一场!
03 不懂、不确定就要问
在职场上,揣摩上意难以避免。但是,对于经验较浅的职场人士,我还是建议应当寻找机会向主管求证,试着确认彼此间的认知差异,以降低误解发生的可能性。主管或许会因为你看似紧张兮兮的样子而嫌烦,但是礼多人不怪,多探询几次,也可以逐渐理解主管做判断的逻辑,这是有利于彼此沟通的一个方法。
职场上,我们也会常闪过一些困惑:该不该问问题?听不懂,听不清楚,手上的信息结合不起来时,该如何是好?我的建议是:听不懂,就要问。
提问能拉近彼此认知上的差距。问答之间,也可以增进彼此的认识。但提问时,要避免说:“我可以问一个笨问题吗?”我常被这样的开场白弄得尴尬,既然自己知道是笨问题,何不先做好功课,等找到聪明问题再提问呢?毕竟,有问题应该是努力思索过再提出啊!
如同我观察的,很多的误解就是起源于太多的“我以为……”。
轻率地预设立场,沟通时欠缺回馈和确认,错一寸可能就差了一丈远。
有时即便在后续的过程中发现,救都救不回来。因此,把及时的提问,当成每个环节中的复核标准,很重要。如果你不问,便会继续添加更多“我以为”的念头,不顾事实添油加料,最终误导自己的判断。
为什么每个人心中存在这么多假设,自认智识高人一等,可以将手边数据拼起来?这其实是工作上的危险心态,毕竟能在同一场合工作的人,资质差距不会太大。要胜出,必须比旁人多做一步准备,尽可能以各种方法确认自己的认知无误。或是,你其实没有充分准备,事前也没有认真准备好主管可能的提问,那么就
在每回汇报时,预先备妥提问清单,把不懂的疑点清晰标示,把这当作重要的预习作业,以在汇报时向与会者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