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Nature
专注前沿科学动态,传递科普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iNature

2024年圆满收官!中山大学宋尔卫团队再取突破

iNature  · 公众号  ·  · 2024-12-30 00:00

正文

iNature


在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抑制剂(CDK4/6i)治疗后进展的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HR + /HER2 )乳腺癌患者的管理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2024年12月27日, 中山大学宋尔卫团队在Cell子刊 Med 在线发表题为“ Targeting autophagy plus high-dose CDK4/6 inhibitors in advanced HR + HER2 breast cancer: A phase 1b/2 trial ”的研究论文,这是一项1b/2期、单臂、开放标签的研究,纳入了29例HR + /HER2 - 乳腺癌患者,这些患者经历了一线帕博西尼(palbociclib)治疗失败。 主要终点是剂量限制性毒性(DLT)的发生率。 次要终点是客观缓解率(OR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
该研究发现 羟氯喹(HCQ)联合大剂量CDK4/6i帕博西尼(200mg, qd)对CDK4/6i失效的晚期HR + /HER2 乳腺癌患者显示出可耐受的毒性和良好的疗效。
另外, 2024年12月25日,iNature总结了2024年中山大学宋尔卫团队在 Nature PNAS 及Cell子刊等发表了11篇文章( 点击阅读 )。
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抑制剂(CDK4/6is)联合内分泌治疗(ET)已被推荐作为晚期激素受体阳性(HR +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HER2 - )乳腺癌的一线治疗 ,因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24.8-33.6个月。然而,大约20%的患者在6个月内经历了疾病的快速进展,几乎所有患者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疾病进展。在一线治疗CDK4/6i失败后,临床医生经常切换到其他策略,包括另一种类型的CDK4/6i和ET或采用其他分子疗法,如PI3K抑制剂。 然而,这些替代方法只能延长mPFS 4-6个月,而且往往伴有严重的毒性。
导致耐药的一个关键因素是CDK4/6is的给药策略。 通常,临床推荐的CDK4/6is剂量明显低于临床前模型中确定的最大耐受剂量(MTD),以减轻严重的骨髓毒性,但以牺牲其抗肿瘤功效为代价。更糟糕的是,低剂量的CDK4/6i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耐药性,即使是那些最初反应良好的患者。 因此,对于晚期HR + /HER2 - 乳腺癌患者,仍然需要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CDK4/6i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自噬在肿瘤发展中具有双刃剑作用,既有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羟氯喹(HCQ)是一种破坏溶酶体酸化和酶活性的自噬抑制剂,被用作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剂。据报道,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癌症发生的风险有关。然而,HCQ治疗乳腺癌的益处的证据有限。一些研究报道了HCQ靶向自噬可以增强抗肿瘤作用。在临床前发现,HCQ联合高剂量CDK4/6i具有明显的抗肿瘤功效,且安全性可控。 本研究旨在前瞻性地证实自噬抑制剂HCQ与CDK4/6i联合治疗晚期HR + /HER2 - 乳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文章模式图(图源自 Med
这是一项1b/2期、单臂、开放标签的研究,纳入了29例HR + /HER2 - 乳腺癌患者,这些患者经历了一线帕博西尼(palbociclib)治疗失败。 主要终点是剂量限制性毒性(DLT)的发生率。次要终点是客观缓解率(ORR)和无进展生存期(PFS)。 1b期研究表明,接受羟氯喹(HCQ;600mg,bis in die[bid])加上增加剂量的palbociclib(100,150或200mg, quaque die [qd])。帕博西尼的血浆药代动力学不受HCQ的影响。 推荐的2期剂量(RP2D)为HCQ (600mg, bid)加palbociclib (200mg, qd)。
剂量扩展队列显示,HCQ加帕博西尼(200mg, qd)治疗是可耐受的。 3级治疗不良事件(TEAEs)发生率高于15.0%,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25.0%)、白细胞减少(25.0%)、疲劳(20.0%)和背痛(15.0%)。本试验中所有入组患者的ORR为41.4%(12/29)。 在剂量扩大队列中,最后一名入组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2.3周,中位PFS未达到。6个月时临床获益率(CBR)为90.0%(95%可信区间[CI]: 68.3% ~ 98.8%)。这些发现得到了临床前数据的支持。 总之, 该研究发现羟氯喹(HCQ)联合大剂量CDK4/6i帕博西尼(200mg, qd)对CDK4/6i失效的晚期HR + /HER2 乳腺癌患者显示出可耐受的毒性和良好的疗效。


参考消息:
https://doi.org/10.1016/j.medj.2024.11.012

END

内容为 【iNature】 公众号原创,

转载请写明来源于 【iNature】


微信加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