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
|
简单心理 · 我爱自己,我可以不快乐 · 昨天 |
|
武志红 · 武志红:拖延、内耗、容易放弃,关键在于认清这一点 · 昨天 |
|
壹心理 · 不想一辈子打工?冲一冲这个「不内耗高能量」的 ... · 2 天前 |
|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如何在初次见面时拿下CRUSH丨印象分提升宝典 · 4 天前 |
|
武志红 · 武志红:如何疗愈三代家庭关系,做真实的自己 · 2 天前 |
大学堂
﹀
﹀
﹀
之前,学堂君向大家介绍了“ 大五人格 ”测验,而这次的暗黑人格,看似与大五人格十分不同,却也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同属人格特质论——都使用几个维度来描述人格。作为新时代的人格特质论代表,暗黑人格理论是个00后,从被正式提出至今,不过短短十几年的时间。
“暗黑人格”很年轻,但并不代表组成它的三个维度也同样年轻。如果说大五人格是同根同源,同时诞生,共同成长的五胞胎,暗黑人格就是同父异母,自幼失散,成年后才一个接一个相认的三兄弟。我们接下来的内容,就是为大家介绍这三兄弟。
“三兄弟”的比喻,重点在三个方面:
1. 暗黑人格的三个维度早已有之,且各自有不同的起源。
2. 对于暗黑人格三个维度中某两个维度间关系的研究亦早已有之,但三个维度整合较晚。
3. 暗黑人格三维度间尽管有很多不同,但彼此间存在低等到中等的相关
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起源于《君主论》作者,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的人生哲学,可以被理解为“腹黑”。一般表现为:冷酷无情、擅长操纵、阴谋算计、实用主义、结果导向、忽视道德。
精神病态(psychopathy)来源于反社会人格障碍,最初完全属于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其在普通人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可以被理解为“不考虑他人感受,追逐感官刺激”。表现为:行为冲动、感觉寻求、缺乏共情、缺乏责任感、缺乏焦虑。
自恋(narcissism)来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希腊水仙花神话故事,弗洛伊德将过度自恋视为人格障碍的一种,在临床上被研究得较多。体现在普通人身上,表现为:自我中心、爱慕虚荣、自我吹嘘、支配倾向、优越感、傲慢无礼、自以为是。
这三者虽来源迥异,其表现却存在共同之处——冷酷无情、表里不一、有攻击性,总而言之,均具备些许的反社会倾向。或许是研究者们感知到了这种统一,又发现有一些人尚未达到临床诊断标准,但这些特征依然很明显,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有很多人将他们从临床领域中剥离出来,描绘了两两间的关系。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2002年,Paulhus和Williams首次在理论上将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和自恋系统整合到了一起,并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它们在普通人群中既非完全地等价,又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正式宣告了暗黑人格的诞生。
简而言之,大五人格不够全面。
它的不够全面,一方面是它所采用的方法的根本局限——从词汇出发,进行因素分析,不考虑个人本身,所抽取出的特征都是表型特征,无法提供更深层次的描述和解释;另一方面,则在于当时抽取的词典词汇的局限。研究者构建大五时所采用的词典,涵盖的词汇大部分是褒义的,缺乏“不礼貌”词汇这一类别。这也就意味着,大五的结果,好像是描述出了人性中更为光明的一面,黑暗的部分则被忽略了——这恰恰为暗黑人格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甚至有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个观点,在预测故意的消极工作行为时,暗黑人格比大五人格更有效。
我们的光明和我们的黑暗,都是我们;我们的外表和我们的内心,都是我们。
说了那么多,暗黑人格究竟有什么阴暗面?
在生活中,暗黑人格得分高的人可能会有更明显的不道德行为,以欺骗、攻击行为、恃强凌弱;在工作中,暗黑人格得分高的人可能会有相对更多的消极行为。并且,精神病态甚至与药物滥用和犯罪行为都与这种人格有相关。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三个维度可能做出相似的行为,但他们背后的动机和行事风格可能有所不同。同样是欺骗,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可能是为了获利,自恋者则更可能是为了显示自身优越性。同样是恃强凌弱,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可能采用言语恃强凌弱,精神病态则更有可能更直接地恃强凌弱。这均与其心理来源及背后的机制有关。
当然,也需要注意,这些都是群体水平上的结论,无法直接在个体水平上应用。任何单个行为的发生都是情境、人格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直接对号入座。
暗黑人格难道就没有一点好的地方?
当然不是。
最典型的例子依然来源于影视媒体。我们对这类人其实很熟悉,他们冷酷无情,喜爱炫耀,擅长伪装,大胆固执,有攻击性,四处留情——他们拥有典型的暗黑人格,他们是蝙蝠侠、楚留香、詹姆斯·邦德、V等等。他们是“反传统英雄”,但他们相当受我们欢迎。
理论上讲,自恋者会夸大自身优势,马基雅维利者擅长印象整饰,精神病态者乐于挑战传统道德,在道德本身在发生巨变的当下,这样的一个人,谁能不爱?研究者们也从数据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初级精神病态是亲密关系的正向预测指标;高马基雅维利主义和高自恋的组合会让人觉得充满领导魅力;甚至自恋本身,都可能是个人魅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有时,即使最黑暗的人格也会闪光。
——心理学家尼古拉斯·霍尔茨曼(Nicholas Holtzman)
事实上并非有时,最黑暗的人格“总是”会发光。演化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人格特质都有其适应性优势,也必然要付出适应性代价,暗黑人格同样适用。现代文明鼓励竞争、崇尚物质至上、维护自身正面形象,而暗黑人格可能就是人类面对这种环境,将这种风格发展到极致,以尽可能多地从环境中获取资源的策略——的确,他们做到了。但同时,这种极端的风格也带来了一些副产品,即为“阴暗面”。
总而言之,作为诸多普通人格理论中的一种,暗黑人格可能无法直接告诉你生活中应如何做,但它至少能帮你多看清一点点生活的样子。事实上,即便是大五人格和暗黑人格的组合,或者说我们目前所有人格理论的组合,都无法做到完整准确地描述一个人的人格,人生而复杂,人格理论仍有未来可期,人格心理学研究仍道阻且长。
每个人都处在黑与白中间的灰色地带,我们有共情,有自制,有道德,有理性,但也有自利,有贪婪,有手段,有物欲,正是这两种力量的相互抗衡,相互融合,才能让人类社会在不断拉扯中前进。你可以不喜欢甚至咒骂黑暗,但——与其咒骂黑暗,不如在黑暗中燃起一支明烛(Anna Louise Strong)。
有趣的“夜幕森林”测试请戳“ 阅读原文 ”~
曾经那个时代,人们仅歌颂优良的品质,任何暗黑面都不被允许存在。我们希望人如流水线般生产,可人他本就不是流水线生产的。学堂君每次所说的时代进步,至今所理解的心理学,想的差不多都是:我们在一定范围内,接纳每个人做自己。
最后附上那首最切题的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
参考文献:
[1]秦峰, 许芳. (2013). 黑暗人格三合一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1 (7), 1248-1261.
[2]Ali, F., & Chamorro-Premuzic, T. (2010). The dark side of love and life satisfaction: associations with intimate relationships, psychopathy and machiavellianis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8 (2), 228-233.
[3]Baughman, H. M., Dearing, S., Giammarco, E., & Vernon, P. A. (2012). [3]Relationships between bullying behaviours and the dark triad: a study with adul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2 (5), 571-575.
[4]Holtzman, N. S. (2011). Facing a psychopath: detecting the dark triad from emotionally-neutral faces, using prototypes from the personality faceauru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5 (6), 648-654.
[5]Paulhus, D. L., & Williams, K. M. (2002). The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 narcissism, machiavellianism, and psychopath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6 (6), 556-563.
作者 | Melody
编辑 | J16
(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