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我在台湾的《职场大人学》的课程中强调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系统,绝对不是「好人一国坏人一国,坏人总是欺负好人」这么好莱坞。有时候,好人会做坏事,坏人也会发善心,事实上,好或坏很难用来定义一个人的本质,顶多只能定义好的行为与坏的行为。
人总是容易受到外在的环境影响,我没受过科班心理学训练,但常识告诉我,
某些特定言语或是行动,很容易「触
发」他人的坏行为,让我们成为受害者。
银行门口常见的标示你一定看过:「进入前请脱下安全帽、墨镜与口罩」,穿戴这些东西本身没有问题,但进了银行却可能引发恐慌,因为「安全帽+墨镜+口罩」在银行环境里是一个「触发器」,会引发负面的人际氛围!此外,爸妈都会告诫小朋友,路上看到野狗就算害怕也不要逃跑,你一跑,狗就会追。因为「跑」这个动作就成了「触发器」,把原本可能「中性」的人狗关系瞬间界定成「猎食者 vs. 猎物」关系,意外就发生了!
人际关系中「负面触发器」的例子不胜枚举,甚至还变成法令规定。除了银行外,飞机上喊「劫机」、「炸弹」几个字也是绝对禁忌,就算是开玩笑也可能为此吃上牢饭!电影里也常看到,两个帮派在谈判,原本或许只是中性的利益协商,但只要有人亮刀子或拿出枪来,整个氛围就会瞬间从「乔事情」变成「拼生死」,这就是触发器的恐怖力量!
在正常的职场上,不会有人亮刀亮枪,这时候某些「语言」便成了人际关系的负面触发器。网络上大家很爱讨论的:「如何一秒激怒OOO」系列,讲的就是这些人际氛围的转换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