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一八零五
本文来源:一八零五
---BEGIN---
小孩今年要上学了,对招生政策一脸懵逼,真希望能找到附近几个小区和自己一样的家长们一起交流下。
父母突然确诊地中海贫血症,这是个什么病,严重吗,怎么治,有哪些医院医生比较好。希望和更多的该病患者多讨论,难不成问百度?
看个某个楼盘,想下单,但又怕被坑。有没有一起最近在看新房的朋友们一起能聊聊,那些盘好可下单。
今年毕业想面试华为,有没有人和自己一样的?可以讨论下华为今年的招聘政策。
如此多的交流场景,如此刚需但并没有被满足,非荷尔蒙的社交还有很大的机会。
社交产品总是大家想做的,微信、FB的成功让无数的公司前赴后继。
在熟人社交这个领域,已经没有空间了,微信像是一张白纸,可以适应任何的场景。也因此,没有在熟人社交的领域留下任何的空间。
陌生人社交领域呢?陌陌、探探、脉脉、无秘这些场景,都陌生人社交里面算最成功的。
这些场景来自于荷尔蒙,来自于职场的八卦。其实并不是陌生人社交的主要场景?
什么是陌生人社交的主要场景?以及更核心、更重要、粘性更高的场景?
1、社交的本质是相同话题,相同的人——而不是熟人
我们的家族群、同学群,这些人都属于我们最熟悉的人。但绝大多数时候,这些群里面是比较寂寞的。偶尔在家族群,父母辈的长辈也许会有一些交流,年轻人参与非常少。
原因在于,虽然相熟,但并没有共同话题。相反,基于共同的话题的社交,频繁程度则非常高。
在没有对应产品的情况下,微信一定程度上、比较简陋地在满足这种场景。
比如小区的二手物品群,小区妈妈群,同校考研群等等。依靠A拉B,C拉D生成的群,效率比较低,而且比较难于筛选,但总算有。
但还有更多的场景是比较难于满足的,除非有非常大的投入。比如:
-
某公司突然给上万名员工发了手机,这一万名员工需要能找到和自己一样的人。打听在哪里找黄牛出掉,出掉的价格是多少钱。
-
同时去看了某个楼盘的买房者,在下订单前忐忑,想和同时在关注这个盘的买房者交流。
-
买房之后到交房前一两年,房子修建进度如何,房子质量如何,何时能交房,小区绿化是否达标。哪里有合适的长工和装修。
实际上,普通人的陌生人社交场景,远超过了现在的场景。这些场景重要性和粘性远高于普通的熟人社交。普通人工作和生活,一生都在不断进入自己陌生的领域,想要和面临同样阶段的陌生人交流。
用户对这些场景需求的强烈和持续,虽然不如微信的熟人社交,但远高于普通的荷尔蒙以及职场吐槽。不客气的讲,如果能把北京卖猪肉的商贩拉到一个群。无需任何引导,互相之间的交流都会非常强烈。
2、产品的场景在逐渐成熟,几乎是大公司的专属产品
有了移动互联网以来,互联网上的基于位置的社交成为可能。再辅以性别和年龄,陌生人的社交几乎很大程度上成了男女交友的社交。
以陌陌为例,用户是干什么的,收入多少,是否结婚,哪个学校毕业,陌陌手上不掌握这些数据。想做而不得。
场景/群的社交最核心的,是社交的纯度。即需要排除出不是该场景下的人,提高场景的纯度。
比如附近新买蔚来的车主有8个人,就能构成一个比较活跃的群。再加入买理想的车主,是在稀释这个群的场景。再加入附近新买燃油车的车主,这个群的【蔚来车主】场景就不在了。
需要有足够的数据,用户使用这个产品的两个诉求:
1、找到蔚来的车主。
2、排除非蔚来的车主。
有新蔚来车主,可以找到组织。老车主蔚来换奔驰了,能被识别踢出组织。一直能保持群对单一话题的纯度,是保持群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
然而,这样的社交,大概最重要的就属于腾讯、阿里级别的公司。这样的公司,有足够位置数据、社交数据、交易数据能识别人。
通过这些数据,完全可以匹配一些陌生人交友的场景。
1、突然在积水潭医院有交易记录和定位记录,有买拐杖和护腕的记录。则很可能是骨折了。
2、以前从没去过新疆,在飞猪系统上,购买了去新疆的机票。并且在某一天出现在了乌鲁木齐的机场定位。不管是从北京、上海、深圳,这些都很可能是去新疆旅游的。
3、同时想考研北大法学研究生的大四学生,那么过去数年的交易记录,定位一定可以识别他是学法的、并且他是大四。甚至有支付考研费用、考研培训班的支付记录。
这些定位、交易、社交、支付的记录,对于人的识别身份,让群的社交讨论纯度更高更活跃。相比现在的社交场景,效率有本质上的提高。
这样的场景,有些场景有效时间短,有些场景有效时间长,几乎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有非常强的需求。
短的场景如去新疆旅游,回来之后识别离开该场景,可能会被踢出,引入新的在该场景的人。
比如买了蔚来汽车的股票,涨了十倍,很想和新韭菜交流,为炫耀,为寻找卖出时机。新韭菜也想跟老韭菜交流。在卖出蔚来汽车汽车股票后后,即不再有这个场景,这属于短场景。
长的场景如,买了蔚来的汽车。得了某个慢性病。考研考CPA几个月。甚至就是海淀区的滴滴司机、猪肉商贩的长期交流。xx离职员工等等。
这样足够的丰富的,长短不一的场景,足以构成一个非常庞大用户量、和使用频次的社交产品。
这样的机会,只存在于少部分的超级大公司,只有他们才有足够的能力和数据去甄别人,区分人。
比如一个商贩想进小区妈妈群加妈妈微信推送广告,在微信上乔装下也许很容易。但有完整数据后,性别、最近是否有生产非常清楚,根本不可能,能保证社交的纯度。
3、与微信的逻辑背道而驰、又有本质相同的逻辑
微信的一个重要逻辑,就是保护用户在使用微信时候的安全,最小的被打扰。
比如不像钉钉一样显示是否阅读,最小范围的对外公布使用者的隐私,会话需要加好友同意,非好友无法查看朋友圈。好友列表中,没有不认识的打扰,效率也会更高。
核心就是安全和效率。在陌生人社交里面,核心也是存在于安全和效率,但做法可能完全不同。微信依靠的是人的鉴别,每个好友申请的时候,都是一次鉴别,个人也完全又能力和精力做这种鉴别。通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强的熟人关系。
我们在微信中,常有这样的精力。我的好友里有很多投资比特币的好友,如果能拉到一个群里,讨论会很热烈。
然而将群二维码放到朋友圈,招呼持有比特币好友的时候,却进入了大量看热闹的好友。小的兴趣的群。小的兴趣的群。样被破坏了。只能依靠熟人之间鉴别,拉好友才能组成一个小的兴趣的群。
熟人社交,微信在尽量的避免使用用户的个人信息,以让用户获得安全感。而陌生人的社交,社交平台要主动并且重度的参与身份的鉴别,帮助用户去鉴别身份。
从这个角度,这样的产品解决的是和微信完全不相同的问题。
用户在乎隐私,但在特定场景下,用户想要找到同伴的时候,用户是愿意提交自己的隐私,以找到和自己相同类的人的。
作为一个用户,我是愿意提交报名了北大的法学研究生,只要在其他的报考北大法学研究生范围内公开就可以。
我也愿意为了寻找和我一起正在考驾校科目三的用户,提交我正在考驾照的隐私的。
安全体现在:平台筛选掉不合格的伪装身份的用户,筛选掉各种场景的销售和骗子。
效率体现在:
能快速的让用户进入到某个场景,找到和自己相同的人。
4、社交存在于非常多的交易场景
和钱相关的,总是用户非常接近,并且愿意讨论的。但也要分场景。
淘宝出过一个功能,把同一个店铺买过相同商品的客户拉群,最终大部分群的活跃度比较低,沦为商家再次推销的工具。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首先用户是被商家分割了一次。其次,大部分的商品比如买大闸蟹、买兔头、买个手机并没有什么交流需求。
而另外一些场景,比如买叶酸、买CPA考试资料、买验孕试纸、买去新疆的旅游套餐、买某个特定的药品、买某种车、买拐杖则往往有特别的交流场景。
还有更多的支付场景,实际是在电商场景之外,比如支付了公务员考试的报名费用、支付了婚纱照费用、支付了妇产医院的手术费用、支付了积水潭医院的骨科开刀手术。
还有买了相同的股票,或者同一片区域商铺的业主,租住同一区域商铺的业主,同一个大商场的售货员之间,同一个大商场的老板之间。
电商非电商、交易非交易、这样的强交流场景几乎数不胜数。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