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精准药物
靶向药物,精准治疗! 我们重点关注靶向药物开发及治疗有关的【新药物】、【新靶标】、【新机制】、【新方法】、【新突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精准药物

【JMC-】于丽芳团队报道基于结构的构象限制策略开发聚酮合酶13抑制剂

精准药物  · 公众号  ·  · 2025-03-11 06: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研究背景


  1. 结核病的严峻性
    结核病(TB)是全球第二大传染病死因,尤其是多药耐药(MDR)和广泛耐药(XDR)结核病的治疗面临巨大挑战。传统一线药物疗效有限,而近年获批的贝达喹啉(bedaquiline)等新药虽有效,但存在心律失常等副作用,且耐药性逐渐显现。

  2. Pks13作为靶点的潜力
    Pks13是Mtb合成霉菌酸(mycolic acid)的关键酶,霉菌酸是细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对Mtb的生存和致病性至关重要。抑制Pks13可阻断霉菌酸合成,导致细菌死亡,因此Pks13成为抗结核药物开发的重要靶点。

  3. 早期药物的局限性
    苯并呋喃-3-甲酰胺类化合物(如TAM16)虽在体内外表现出强效抗结核活性,但其分子中的亲脂性胺基团易与hERG通道结合,导致心脏毒性,阻碍了进一步开发。


药物设计策略

  1. 构象限制策略
    为解决hERG毒性问题,研究团队提出 构象限制(conformational restriction)策略 ,通过将苯并呋喃或吲哚骨架与环状结构融合,形成 3,4-融合三环体系 。这一设计旨在减少分子柔性,降低与hERG通道的相互作用,同时维持对Pks13的结合能力。


  2. 结构优化与合成

  • 苯并呋喃衍生物 :以苯并呋喃-3-甲酰胺(化合物8)为起点,通过环化反应构建三环结构,引入不同取代基(如环戊基、环丁基甲基等),优化疏水性和空间位阻。

  • 吲哚衍生物 :通过Ullmann偶联、曼尼希反应等步骤合成N-芳基取代的3,4-融合三环吲哚,探索不同环大小和取代基的影响。

  • 关键官能团保留 :保留羟基(R3和R4位点),以维持与Pks13-TE催化口袋中氨基酸残基(如Q1633、N1640)的氢键相互作用。


  • 计算与实验验证

    • 分子对接 :基于Pks13-TE的晶体结构(PDB ID 5V3Y),预测化合物与活性位点的结合模式,确认关键相互作用(如与D1644、F1670的氢键和π-π堆积)。

    • 耐药突变株测试 :评估化合物对Pks13突变株(如N1640K、D1644G)的活性,验证其作用靶点的特异性。

    活性测试

    1. 体外抗结核活性

    • 苯并呋喃类化合物 :化合物30对Mtb H37Rv的MIC值低至0.0156 µg/mL,活性优于先导化合物8(MIC=0.0313 µg/mL)。

    • 构效关系(SAR) :环丁基甲基取代(R2位)活性最佳,而羟基(R3、R4位)的修饰会显著降低活性,证实氢键对结合的重要性。

    • 吲哚类化合物 :活性普遍低于苯并呋喃类(MIC≥1 µg/mL),可能与较高的脂溶性(clogP=5.32–6.78)影响渗透性有关。

  • hERG抑制与安全性
    代表性化合物26、29和30的hERG抑制IC50>100 µM,显著优于先导化合物8(IC50=2.46 µM),表明构象限制策略有效降低了心脏毒性风险。


  • 靶点验证与机制研究

    • 热稳定性实验(nanoDSF) :化合物30使Pks13-TE的熔解温度(Tm)升高6.8°C,表明其与靶蛋白紧密结合。

    • 酶活性抑制 :化合物30对Pks13-TE的IC50为2.10 µM,证实其通过抑制酶活性发挥抗结核作用。

    • 耐药突变株敏感性 :化合物对Pks13突变株活性显著下降,进一步支持其作用机制与Pks13-TE直接相关。

  • 代谢稳定性
    化合物30在人肝微粒体中半衰期较短(17.7分钟),提示需进一步优化药代动力学性质,而吲哚类化合物59的代谢稳定性较好(半衰期51.5分钟),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



  • 声明:发表/转载本文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据此内容作出的任何判断,后果自负。 若有侵权,告知必删!



    长按关注本公众号


    粉丝群 / 投稿 / 授权 / 广告
    请联系公众号助手
    觉得本文好看,请点这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