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九号机器人有限公司“三年亏26亿”闯关科创板的消息甚嚣尘上。然而,业内人士表示,这其实是市场的误读。实际上,从财务数据来看,九号机器人盈利能力稳居科创板已受理企业第一梯队。招股书显示,九号机器人2018年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净利润达5.4亿,在已受理的84家企业中排名第四位。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认识,主要是因为对净利润指标的误读。表面上看,九号机器人亏损严重,其实都是受“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
实际上,近两年登陆港股的小米、美图、美团等互联网企业在上市时也遭遇过同样的质疑,从净利润这一表面指标来看,这些公司均有存在不同程度的亏损。然而这其实是由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这一指标的影响,不是公众通常意义上理解的亏损。
以小米为例,2018年5月,小米集团披露招股书冲刺港股,引发了资本市场的白热化讨论。一时间,关于小米是“巨额亏损”还是“利润颇丰”的讨论此起彼伏。小米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2017年净利润亏损439亿元人民币。而认为小米实则盈利的专业人士指出,小米2017年经调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利润达到53.6亿元。
实际上,对于投资者而言,后者的参考意义更大,更能合理评估公司的盈利能力。而前者——净利润指标虽然重要,但分析产生亏损的原因更为关键。在小米一例中,净利润亏损439亿元的原因在于“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2017年该数字为-540亿元,这其实并不是一种常规意义上的经营亏损。
同样地,九号机器人也因此前多轮优先股融资,导致财务数据出现账面上的大额亏损。招股书披露,在本次CDR发行前,公司曾发行A-1轮、A-2轮、A-3轮、B轮、C轮优先股及可转换债券。
随着经营收入和业绩持续增长,公司整体评估价值上升,优先股和可转换债券公允价值相应上升。因此随着公司拟上市,2016-2018年形成公允价值损失2.1亿元、5.9亿元和23.5亿元,从而导致公司三年间净利润为-1.6亿元、-6.3亿元和-18.0亿元。以更具参考价值的盈利指标来看,公司三年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0.4亿元、-0.6亿元和5.4亿元,盈利情况良好。也就是说,剔除掉“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影响,九号机器人的实际业绩状况相当不错。
其实,可转换优先股已经成为国内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常见的境外融资方式之一,“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也逐渐成为普遍现象。
从优先股来看,在上市前,不少公司会进行多轮融资,包括以发行优先股的形式融资。优先股是介于普通股和债券之间的一种混合型证券,其股息固定,以牺牲表决权为代价,在分配红利和剩余财产时具有优先权。可转换优先股允许持有人在特定条件下把优先股转换成为一定数额的普通股,相当于在优先股的基础上加入了“期权”的设计。当公司经营状况较好时,持有人可以将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享受权益;而公司经营状况欠佳时,可以不进行转换,享受固定的股息。这种方式由于兼顾了风险和收益,受到国外投资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