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指出,尽管作者最初预测使用实况照片的用户不会很多,但实际上使用的人数比预期要多。用户主要分为知道和不知道自己发了实况照片的两类。
文章强调用户行为会塑造产品,而不仅仅是产品塑造用户行为。作者通过自己对实况照片的使用和理解,说明了用户行为对产品功能的影响。
作者对微信的一些内测功能提出了期待,如群主可以撤回成员发言的功能,以及给“拍一拍”功能添加确认提示的建议。
相信不少人现在还有假期戒断综合征,有点不习惯突然上班的感觉。
这里先发个通知,我们 10 月 19 号在上海举办今年最后一场产品训练营,之前错过的这次抓住机会,联系我占座:
tangren0517
同时,我们也会举办星球年度线下聚会,和上次在深圳一样,这次和大家聊 AI。
回到今天的话题。
如果你用的是苹果 iPhone 手机,那国庆在微信朋友圈应该看到了很多会动的照片,也就是「实况照片」。
这是在 iPhone 6S 上推出的新功能,开启后会记录拍照前后 1.5 秒的实况,可以理解为一种可以动的照片,但又比短视频更短。
前阵子我写了一篇文章聊了聊微信支持实况照片的事儿,当时有一种预感,真正使用的人可能不会很多。
但从不完全观测来看,用的人比我预想要多。
假设排除掉一半的安卓手机用户,那剩下的一半人里面在朋友圈发布了实况照片的人大概有五分之一。
因为实况照片占据内存比较大,我都是默认关闭的,所以基本不用。
但我也问了下在朋友圈发实况照片的朋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知道自己发了实况,另一类是不知道自己发了实况。
第一类很好理解,他们觉得实况照片能展示更丰富的内容,拼一个九宫格短片也挺有意思。
第二类就有点出乎意料,他们是按照发照片的初衷去选择了图片,结果发的是实况照片。
虽然微信在功能上做了一些提示,但也被他们成功忽略了。
于是,我们就在朋友圈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实况照片,这个变化正在逐步发生,甚至有越来越大的规模。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从产品角度来说,微信只是完善了一个基础功能,对于这个功能产生的用户行为是不可预知的。
简单说,用户会不会去使用这个功能,或许微信团队自己也不知道。
按照常规逻辑,我们或许会认为用户嫌麻烦或者觉得实况照片鸡肋而选择不用。
但从事实来看,这种主观认定并没有生效。甚至,有不少人还挺喜欢实况照片。
我在朋友圈就发现了一个好友有这种特质,他近期的朋友圈内容全是实况照片,展示的都是他国庆出游旅行的各种瞬间。
我想,也正是这种瞬间需求,让他对实况照片产生了好感。
静态照片能呈现最好的那一瞬间,但不足就是静态本身,没有现场感,没有声音,没有动作。
而实况照片能提供比较强的现场感,有声音,有动作,在在静态图片基础上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
也正是这一点,让一部分人热衷于实况照片,因为生动,所以真实。
我试图翻阅了过去拍摄的实况照片,然后在相册里长按预览,那种现场感仿佛让我回到了过去。
说真的,这是静态照片无法给的。
这么一来,我才真正理解了实况照片的意义和价值,它并不鸡肋,反而是一种轻量化的视频,又是一种会动的照片。
我甚至觉得,如果把实况照片做成一个独立电子相册会非常有意思。
都说产品会塑造用户行为,但我一直觉得用户行为会塑造产品,好的产品设计一定是基于深刻的用户洞察产生的。
最后,对于微信内测的各种功能,我比较期待的还是群主可以撤回成员发言这个功能。
当然,能给「拍一拍」加个确认提示就更好了,懂的都懂。
·················
唐韧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