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科技
只供应最有营养的科技大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炉石传说10天修不完BUG#?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科技

马云、柳传志、宗庆后…那些爱穿布鞋的企业家们

腾讯科技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6-13 20:02

正文

点击上方“腾讯科技”,选择“置顶公众号”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文 / 张晓倩 

微信公众号 / 华夏基石e洞察


在湖畔大学的开学典礼上,马云脚上又是一双布鞋——白底黑帮,标准的老北京款。乍一看挺刺眼,仔细瞧瞧,竟然有几分时尚的味道。不过,这跟布鞋本身关系不大,关键是它穿在马云的脚上。


穿布鞋的马云是一个随性的、还原了本真的马云


王利芬曾说自己创业是受马云启发,她写了本书,就叫《穿布鞋的马云》。她说:“据马云的司机说,马云现在基本上就是穿布鞋,去一些正式场合才会换上皮鞋,但见完后回到车里,马上又换回布鞋。这段话我一直都忘不掉,原因也许是这个场景非常能体现马云的状态。布鞋舒服随性、平实且透气,是一个人最能掌握自己,并且可随时急行还不损脚的状态。布鞋是马云的常态人生,皮鞋只是他人生某些必不可少的点缀。所以本书取名《穿布鞋的马云》。”两年过去了,马云不但是平时穿布鞋,而且在正式场合也不再费功夫换皮鞋了。看来他是将自己的“常态人生”坚持得更为彻底了。

 

某种程度上,企业家脚上的布鞋具有一些象征意义,布鞋舒适、接地气、便宜,前两个特点与企业性格之间有些微妙关系,舒适故而更倾向于追求实用,接地气会更侧重跟客户和市场的互动;而便宜则与企业家精神和人生追求密切相关。

 

“没有使命感,人生会找不到奋斗的意义;没有价值观,奋斗的方式会扭曲。这二者缺一不可,可这两点在社会上是人们最容易忽略的。我们看到,人们可以为了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努力,但对于寻找人生的意义这件事情则可能不那么较劲。而这,正是优秀的人和优秀的公司,与普通的人和普通的公司之间最大分野!”正因如此,王利芬以之为题的带有符号性意义的布鞋,正是马云的使命感与价值观的绝佳体现。

 

2014年9月,马云和他的团队登上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舞台,那一刻的马云会想什么呢?王利芬深有感触地想象着:“那些他受过的难以言说的委屈,那些不期而至的苦难,那些被骂成骗子的尴尬,那些被人打击的伤痛,那些阿里巴巴发展史上生死节点的心悸,那些类似于《东方时空》中拍摄到的被人呵斥、被人拒绝的场景,会浮现在他的脑海里哪怕一秒钟吗?把阿里巴巴做成102年企业的梦想在那一刻还是橙色的吗?在纽交所的马云还会想起他第一次来纽约,因为穷,住在一个四面无窗的房间里的情景吗?因为第一次的体验,纽约成为他不喜欢的城市,而今天的纽约却成了他22年奋斗成果的检阅台,他对纽约的印象是否会有些许改变呢?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我很清楚,那个时刻他一定穿着皮鞋,而离开后,但凡有可能,他还会很快换上布鞋。”布鞋在这里毫无疑问地承载着那个从杭州师大毕业的马云的初心。

 

“穿布鞋的马云,是一个可随手打太极的马云,是一个完全不再管身高是多少的人,是一个随性的、还原了本真的马云,是一个脚踏实地、不易随风飘起的马云,是一个不被神化和传奇化的马云。在这个越来越多的人穿皮鞋的时代,马云喜欢穿布鞋。”而当这么一个随性的、还原本真的马云穿着布鞋独立于成堆的皮鞋中时,本身就在续写着下一个“传奇化”的乐章。

 

穿布鞋会显得低调吗?恰恰相反,老总们穿布鞋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是一种高调的宣扬,是企业家人生观、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宣扬,尽管他们自己有时都浑然不觉。这种高调宣扬不会流于浮华和表面文章,而是企业家内心的富足与自信的流露。对于成功的企业家来说,喜欢穿布鞋的不只是马云。


人只能睡一张床、吃一碗饭——柳传志


1984年,柳传志决定“下海”时已是“不惑”之年。一间12平方米的小棚子一度蜗居了柳家七口人。逢年过节,柳传志都起个大早,赶在菜市场开门之前去排队,一开门就往里冲,为的是在凭票定量供给的猪肉、鸡蛋之外还能买到一只鸡。如今早已确定了中国商界巨子地位的柳传志坦承,当时“实在憋不住了”,就像被解除了束缚,欢快地奔跑在时代的前面。“虽然40岁才出来,我仍然生逢其时!”这样的生活方式似乎在他取得成功的辉煌后仍然延续,在生活方式背后,是柳传志的使命感、信念和追求。

 

企业家为什么做事有奉献精神?因为有使命感的驱动。像马云、柳传志这样事业可以称为如日中天的企业家,做到这个程度,他们在追求什么?绝对不是赚钱,至少不光是赚钱。彭剑锋总结了这样一个规律:我们会发现越是成功的企业家,生活越是简单,赚的钱用到自己身上的就越少。柳传志曾经搞过一个CEO Club,他所投资的那些董事长每年在这参加三天培训。我参加过两次,给他们讲课。早晨我就观察富人在吃什么,结果发现越有钱的人都在喝粥、吃咸菜,刚刚创业者都是大鱼大肉。没有出名的时候喜欢穿品牌衣服,但真正功成名就以后,其实穿的都是最便宜的,没品牌,都穿布鞋。老柳他们穿布鞋,在北京也就几十块钱一双。真正的企业家不是为他自己奋斗,是真正为社会奋斗,所以企业家是应该受到社会尊重的。他们创造价值,最终回归到自己享受的东西越来越少,因为人只能睡一张床、吃一碗饭。


就算穿破衣服,人家也不会把我当成穷人看的——宗庆后


一件普通夹克衫,一双有点旧的黑布鞋——每天清晨,当宗庆后走进弄堂小店,叫上一份两块钱的大饼油条时,很多人都会好奇:这个看起来一身土气的老头,凭什么几次当选“中国首富”?关于“成功秘诀”,宗庆后轻松作答:“我就是多走市场。只有吻合需求才能卖得好。”走市场说来简单,背后的用心投入却不能不令人惊叹。而宗庆后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关注,与“布鞋精神”中的接地气吻合无间,也绝非巧合。

 

这位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自称“可能是全世界喝过饮料最多的人”,他的办公室、仓库摆满了各种空饮料瓶。68岁时,他还要每年花200多天泡在市场里,每到国外,必尝当地饮料。尝尽天下滋味,让“饮料大王”保持了灵敏的商业嗅觉。脚踩一双布鞋,是宗庆后节俭习惯的延续,也是他倡导企业发展成果要让员工共享的最好辅证。

 

2013年宗庆后做客两会特别访谈《企业家说》,也是一双布鞋。当时“幸福”是流行词,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宗庆后曾,当别人问到他穿布鞋与幸福感的关系,他说,“实际上每个人的幸福感都不一样,有的人认为享受好了就比较幸福,有的人认为事业成功了才感到幸福。”“不是说我的幸福感不如我的员工,我感觉我也很幸福,每件事做成功了我也感觉幸福。我是说我的消费还不如我的员工,因为我一是没功夫消费,二是从小就节俭惯了,也不去享受那个,创业之前就是普通老百姓,那个时候饭吃不饱、衣穿不暖的时代也经历过,上过山、在乡下也待过15年。现在就算穿破衣服,人家也不会把我当成穷人看的。”其实是几十块钱的衣服,他半开玩笑地说“穿我身上,人家都以为上千的,质量好就可以了。”宗庆后的节俭在他们公司甚至行业内都是出了名的,员工们如此评价:“宗总很节俭,至今一日三餐还基本都在公司食堂吃。”

 

采访中问到对于财富的看法,宗庆后说,“我感觉我现在体现的是价值,可能从生活角度来看,我的财富几辈子都用不完。而且现在全国老百姓对于财富的看法要转变,政府对于财富的看法也要转变。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人有钱了,但是我觉得这些财富大部分是靠勤劳致富得来的,当然也有少数权钱交易得来的不义之财。所以我们应该要机会均等,结果是要靠自己努力,鼓励老百姓勤劳致富。对于拥有财富的人也不要忘记两句话:先富帮后富,才能共同富裕。现在可能两方面都是有问题的,一方面是仇富,另外有人也没想通,企业发展也没有让员工共享,也没有提高员工的收入。”谈到对哇哈哈发展和自身的期许,宗庆后说,第一是勤奋,不勤奋的话是做不好事业的。第二个是职业道德。另外你脑子稍微灵光一点就好了。

 

2012年宗庆后曾登福布斯富豪榜首座,但他还是一直说自己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我经常跑市场,另外我现在在全国各地都有投资,所以跟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接触,所以我也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希望得到什么。”作为连续三届的人大代表,十年时间里他在经济、民生方面累计提交了100多件的议案和建议,网友说他是最接地气的、为民发声的代表之一。当被问到对这个评价怎么看时,宗庆后说,我不太清楚,大概我是为他们说话的,反映老百姓呼声的。显然他并未将替百姓发声作为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去做了。不管是身为企业家,还是人大代表,宗庆后都将他的“布鞋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华为致敬“布鞋院士”——李小文


说到布鞋,2014年被广泛关注的布鞋院士李小文,一度成为舆论热点。而后,华为公开对布鞋院士的致敬,又引发一片哗然,科技界和企业界纷纷讨论,华为致敬“布鞋院士”,是装逼还是有料?

 

14年6月5日以来,《参考消息》登了半版华为广告,《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等这些中国主要时政、科技和财经报刊上,都出现了同样的内容。以往华为广告正中是大大的设备或手机宣传照,旁边是性能指标说明;这一次设备和手机不见了,一位黑衣蓄胡、光脚穿布鞋、一身清瘦的学者正专注地埋头看文章,照片下备注:李小文,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地理学与遥感科 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右侧旁注一行大大的字:华为坚持什么精神?努力向李小文学习。

 

那么,华为向李小文学什么?综合各方面的解读与分析,应该有以下几点:

 

第一,专注精神。“华为教父”任正非是想借此强调,华为在其研发以及专利方面的突破以及耐得住寂寞沉浸于研发的精神。“在大机会时代,千万不要机会主义。”是任正非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研发方面,就芯片而言,目前大多国产手机尚不具有自研能力,还在争夺高通联发科的使用权,而华为则自主研发芯片,麒麟芯日益突发猛进,无疑是其研发能力的体现。而论及专利,查阅专利墙,华为国内专利申请32047件,遥遥领先。青衣布鞋、满头灰白的李小文,为研究遥感坚持数十年,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创建了“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让中国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专注的精神不就 是任正非本人和华为公司在坚持研发、技术创新数十年如一日的华为企业精神吗?社会上有络绎不绝地到华为“朝拜”想学习华为管理的人,而华为的管理 的秘决其实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这一点与李小文教授并无什么分别。

 

第二,科学精神。华为要大张旗鼓向李小文学习,还有一条重要理由:科学家是华为核心价值观中的英雄。去过华为深圳总部参观过的人可能都会留意到,园区里有很多道路都是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典型的有冲之大道、居里大道。据说工程兵出身的任正非有个特别的爱好,就是做建筑设计。这些道路的命名,也体现了这位个性鲜明的企业家的英雄观:崇尚科学家。崇尚可不是挂在嘴上说说就算完的,论中国企业对科技之推崇、研发投入之大、技术专利之多、技术人员地位和收入(互联网兴起之前)之高,华为要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因为任正非极其推崇小平同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华为的核心战略能力就是技术+市场,华为一开始的名字就叫“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英雄观,也是华为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真正世界级的伟大企业都是非常尊重科学家的,红透全球的清洁能源电动车特斯拉Tesla便是一位科学家命名的。如果没有特斯拉的贡献,我们现在可能还在使用效率低、安全系度低的高压直流输电,还在使用直流同步电动机,还不能通过WIFI连接上网……因此特斯拉被人们称作交流电、无线电之父。崇尚科技英雄,是一个伟大技术公司骨子里的情结,是装不出来的。

 

第三,务实精神。身为院士的李小文,低调朴素,但他的研究成果却领先世界,因而被称为“扫地僧”。回归华为核心价值,不炒作,不浮夸,专心做产品,本身就是华为务实精神的体现。任正非和华为人最讨厌说什么主义。从实用角度,务实精神是深入到华为每一个毛孔的精神特征。李小文的研究精神契合了华为的理念。任正非多次强调“华为的乌龟精神不能变”,要有“马拉松精神”,这种精神无非就是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务实。不忘本色,不拘小节。李小文穿布鞋,不是因为他懒,更不是因为他穷,而是因为他有更高洁的追求,与随性与极简相关联的是高效和纯粹,是对自我和理想的坚持。这和华为近期内部倡导的:“坚持自我,不为互联网冲动”、“在大数据时代开创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等等调性十分相似,显然,这不是空喊口号,更不是群情激奋的豪言壮语,而是众人皆醉背后的警醒之钟。不惧权威,敢争敢上。李小文搞科研,从来不惧怕外国权威,敢于与同行争论。李小文身上的那点纯粹,正是大多数俗人所不具备的。对科学家来说,“纯粹”是牛顿头上的那颗苹果。日之所思、梦之所萦,都是自己上下求索的问题。这对于全球化的华为来说,无疑是竞争和发展的必备精神。

 

我们要看到,专注、科学、务实,华为的精神来源于任正非个人气质和精神的融铸与丰富。任正非总统套房打地铺是业内的一个著名段子。1996年3月,为了和南斯拉夫洽谈合资项目,任正非率领一个十多人的团队入住贝尔格莱德的香格里拉。他们订了一间总统套房,每天房费约2000美元。不过,房间并非任正非独享,而是大家一起打地铺休息。此外,任正非自己虽然不穿布鞋,但他的行为无疑很贴切地诠释了“布鞋精神”。1997年的一个周末,公干之余,任正非带员工去巴西亚马逊热带雨林自费旅游。出发前去当地商店买旅游鞋,有三种档次,分别是35雷日尔(巴西货币,当时1雷日尔大约折合1美元)、45雷日尔、55雷日尔,华为每天的出差补助有75美元。员工们都选择了名牌耐克,每双55雷日尔,任正非却选择了35美元的不知名的普通旅游鞋。当时员工们很不理解,任正非说:“我是来巴西出差的,和你们长驻人员不一样,我的鞋穿一次就扔掉了,不用买名牌的。”然而,旅游结束返回驻地后,员工却发现任正非正在卫生间里用刷子刷洗那双鞋,回国时把鞋带回了深圳。

 

当然,可以看到,穿布鞋或者具有“布鞋精神”的企业家大都在底层吃过苦、流过汗,任正非的节俭习惯也跟他的经历有关。在《我的父亲母亲》一文中,任正非动情地回忆了父母的苦难和自己的成长经历,三年自然灾害、文革,对他的影响也不小。华为的创业期,任正非将其形容为炼狱:“华为二十几年的炼狱,只有我们自己及家人才能体会。这不是每周工作40个小时能完成的,我记得华为初创时期,我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自己没有房子,吃住都在办公室,从来没有节假日、周末……”这是任正非对华为成功的总结,他将眼前的成绩归结为苦难的累积。

 

任何一个创业起家的企业家应该都对这种经历心有戚戚,不管他们脚上穿的是布鞋,几十块的旅游鞋,抑或名牌皮鞋,这种对苦难的感恩、铭记,都是他们驱动企业成长壮大的源动力,而最终融铸为企业家精神和企业精神的内核。而且,不只是在商业圈,在各行各业取得成功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布鞋精神”的支撑。

 

2015年1月10日,李小文因病在北京逝世。在他生前,同事问他“怎么给华为做广告代言了?”李小文回答:“华为的副总来找过我。这件事我确实点头同意了,但条件是,一分钱代言费也不能给。”接近李小文的人都这样说:“要跟李老师谈钱非常非常难。他对生死、金钱都看得比较淡,他很注重名节,的确有侠客精神”。斯人已逝,斯情长存。我们欣喜地看到,与侠客精神一同孕育于民间的“布鞋精神”,在企业界得到了继承和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