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贝聿铭——这位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且几乎件件都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师——的尊敬与喜爱,总是溢于言表。老先生的祖籍江苏苏州美术馆从3月开始,举办大型贝聿铭文献展,算作一份给老先生特别的生日礼物;很多艺术家、媒体人都在近期发文表达了对贝聿铭的祝福,三联生活周刊更是在封面标注贝聿铭为:影响世界的人。
很多人的建筑启蒙始于贝聿铭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很多人千里迢迢去往苏州,就为走一遍他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还有多人从香港寄回明信片,选择的就是以中银大厦为中心的沿海风景照;也有很多人将汉考克大厦或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写进旅行清单,作为下一站的前往。我们以开启城市建筑名片的方式,回顾贝聿铭的经典作品,并在文章的最后,邀请4位从事建筑工作或学习的朋友们,与我们一起分享他们心中的“贝式建筑”。
法国·巴黎
▲法国巴黎,卢浮宫金字塔
发生在贝聿铭与巴黎之间的故事,叫做“卢浮宫金字塔”。1982年,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找到贝聿铭,希望他能够负责主持卢浮宫的翻修工程,自第一次邀请发出,经过后来的考察、设计,然后是1984年的提案会,又历经质疑、坚持,等到这一通透的建筑正式竣工,时间已经走到了1989年。
▲贝聿铭在卢浮宫金字塔前
若把卢浮宫前的这座玻璃金字塔称作是贝聿铭最为著名的作品也不足为过。金字塔进程期间,也就是1984年,贝聿铭成为法兰西艺术学院外籍院士;之前的1983年,他刚刚拿下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卢浮宫金字塔的伟大与争议,是建筑界关于贝聿铭永恒的话题。当年众说纷纭的这一“意外来客”,如今已成为卢浮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不可能没有争议,而之所以伟大,是在争议之后,仍旧令人念念不忘。
卢浮宫金字塔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它所用的玻璃:完全透明,借鉴了德国用于喷气式飞机的玻璃技术,由拥有悠久历史的法国Saint-Gobain企业采用古老工艺制造而成。
美国·华盛顿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广场上的小金字塔据说是卢浮宫金字塔的灵感原型。
曾有建筑圈内的人士调侃:在贝聿铭的建筑版图中,若没有华盛顿恐怕就没有巴黎。虽是一句玩笑话,但却事出有因:当初法国总统密特朗之所以钦定贝聿铭为卢浮宫翻修的设计师,就是因为在他到访美国的时候,深深为贝聿铭所设计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所吸引,至此决心邀请贝聿铭参与卢浮宫的世纪大工程,而卢浮宫金字塔的原型,据说正是来自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广场前的小型金字塔。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美国·波士顿
▲肯尼迪图书馆
华盛顿之外,在美国贝聿铭作品足迹所到的另一处经典,就是波士顿。那儿的肯尼迪图书馆和汉考克大厦,是贝聿铭带给这座城市的礼物。
▲肯尼迪图书馆,远方高耸的就是汉考克大厦。
图书馆的项目在肯尼迪遇刺之后为了纪念这位总统而启动。在贝聿铭及其团队的努力下,不到三年就顺利竣工。
▲60层高的汉考克大厦
由贝聿铭及其合伙人亨利·N.柯布共同合作设计的汉考克大厦,相较贝聿铭的多数作品,略显“高调”。首先它真的很高:60层,790英尺;其次,通体的蓝色玻璃幕墙,使得大楼在晴日里与天空融为一体,分外夺目;外形方面,则采用了平行四边形的造型,使得整座楼具有现代主义的极简感。
▲汉考克大厦
美国·纽约
▲艾佛森美术馆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纽约,贝聿铭的纽约,叫做艾佛森美术馆Everson Museum of Art。设计于1968年的艾佛森美术馆,通过其创造性的造型形式和自身作为当代艺术承载体的存在,挑战了传统的博物馆类型。贝聿铭赋予其开放的设计,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各个方向进入美术馆。
▲艾佛森美术馆拥有多通道入口
日本·滋贺县
▲藏于茂密山林中的美秀美术馆
依山伴水的滋贺县位于日本中部,连通东西,这儿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延历寺”,还有来自贝聿铭的美秀美术馆。于1997年11月开馆的美秀美术馆,遵循当地的文化传统,以神社为设计原型,透过吊桥与隧道进入馆区,仿佛一条关于建筑与艺术的漫漫朝圣路。
▲樱花时节,前往美术馆的通道风景别致。
卡塔尔·多哈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贝聿铭的建筑之旅,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化之旅。他曾说过,“从1990年起,自己对建筑外观造型的热情不再如过往那般强烈,而开始通过建筑作品探索不同国度、民族的文明。”也正因为这样,有了后来的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这座采用了伊斯兰传统样式、将古典风格与现代几何感造型完美结合的公共建筑。
▲采用伊斯兰传统样式的博物馆
香港
▲关于香港的经典印象
“我从海的这头望过去,看到了中银大厦。”这可能是隔海相望时,上个世纪的香港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之一。地标性的建筑中银大厦如今在高度上已被更多更新、更华丽的建筑超越,但它之于香港的意义、它带给人们的回忆,却很难被谁取代。而中银大厦的设计师,正是贝聿铭。位于香港中西区中环花园道1号的中银大厦,是中银香港的总部。于1985年4月18日启造,1990年5月17日正式投入使用,曾一度是香港及全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其外型为棱柱状,就像一节套一节竹笋,寓意“节节高升”。玻璃外墙与表面的几何线形切割,简约而现代的设计,直到现在看来依然前卫。
▲至今依然前卫现代的中银大厦
台湾
▲呈三角造型的路思义教堂
位于台湾台中市东海大学的路思义教堂(The Luce Chapel),始建于1962年,并于1963年落成,是贝聿铭与台湾著名建筑师陈其宽之间的一次经典合作。
▲路思义教堂
教堂造型被简化为三角形,在体现西方信仰的同时也融合了东方精神的沉静之美。建筑屋脊分开、安有天窗,从里往外、从下往上看,具有“一线天”的含义;而由顶部洒落的天光,更是给教堂添增了一份神秘感。
▲路思义教堂内部一线天
北京
▲香山饭店,北京
贝聿铭参与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比起在北京落地一座建筑,其背后更大的意义,是一次对故土的致敬——用艺术的方式。那是1977年,彼时以及蜚声海外的贝聿铭,如一个初学者般为设计这座饭店花费了无数的心思,为的就是想借此把西方的建筑技术与古典中国本土风格融为一体,从而为即将迈入新时代、百废待兴的中国,在建筑领域先打开一扇现代之窗。项目执行期间,贝聿铭不辞辛劳走访了北京、南京、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各地的建筑和园林,为的就是从中国古典的建筑形态出发、让香山饭店与周围的水光山色融为一体。
▲香山饭店,北京
而关于香山饭店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贝聿铭与好友、艺术大师赵无极的“跨界”合作。作为建筑师,贝聿铭始终坚信建筑需要艺术。香山饭店落成后,在他看来,厅堂最好的装饰莫过于壁画,而最合适的画家人选,莫过于赵无极。为此,他特意邀请老朋友为香山饭店创作了大型壁画。而多年后,赵无极用另一种方式“回报”了这次合作:据说当年密特朗的卢浮宫翻修项目,就是通过赵无极联系到贝聿铭。
▲藏于满山红叶中的香山饭店
苏州
▲苏州博物馆
兜兜转转一圈,让我们回到苏州,故事开始的地方。普利兹克奖得主、以美籍华人身份蜚声海内外的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祖籍苏州。多年游走四海的他,心里一直藏着一份故土情,而这份情谊自上世纪70年代的香山饭店之后,终于回到贝聿铭的祖籍——苏州,他为我们带来世纪初最好的经典之一: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黑白几何的运用是其标志。
最初成立于1960年的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馆址分两部分,东部旧馆是太平天国忠王府旧址,西部新馆正是来自贝聿铭,于2006年建成开放。
▲将江南水乡的古典造型,藏于苏州博物馆。
大家的贝聿铭
我们问了身边从事建筑工作、学习的朋友们,请他们简单聊聊对贝聿铭作品的感受,以及最初是如何接触到贝聿铭的作品。最后,每个人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形容他们心中的“贝式建筑”。一圈问答过后,我们总结出了关于贝聿铭的三个关键词:卢浮宫金字塔、苏州博物馆、中银大厦。
王默涵,初创游戏公司合伙人。
贝聿铭带给我最深的三个印象是:卢浮宫外的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和苏州博物馆。尤其是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总能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的电影《卢浮魅影》。我大学念的是建筑系,那时候都赶时髦,研究扎哈、库哈斯、李伯斯金、妹岛,总觉得贝律铭老先生与我的距离有点远。现在想来,这之间的距离,就是所谓的经典吧!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贝式建筑”,我觉得是:几何。
S,建筑系学生。
说实话我没有特别认真的专门研究过贝聿铭,可能大师都是用来远观欣赏的吧!记忆中最早接触贝聿铭先生,是小学课本里写他在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之后学建筑,对他创作于80年代的一批中国建筑印象比较深刻(香山饭店、中银大厦),也在一些展览上见到过模型和相关文章。我认为贝聿铭建筑的逻辑还是比较理性和几何的原则,又在中国的实践里似乎加入了一些符号化的传统元素,这种结合可能还是更多的基于西方的空间方法。但同时贝聿铭的建筑感觉又会比较关注精神性,用一些几何的秩序构成纯粹的空间,而且设计也十分精密。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贝式建筑”,我觉得是:冷静。
DX,建筑工人。
贝聿铭对于我,绕不开苏州。在大二的暑假,我和同学一起去苏州玩,看到了他设计的苏州博物。很新鲜,第一次见到经过认真设计的建筑。后来又去了很多次苏州,每次都会去那里看展,这个博物馆对于我而言,就变成了熟悉而日常的地方。我很喜欢这里公共开放的氛围。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贝式建筑”,我觉得是:那个考了第一名的同学。
C-saw-u,空间设计师。
大一被苏州博物馆震撼住了。后来又去了中银大厦和卢浮宫。
如果用一个词组形容“贝式建筑”,我觉得是:稳固的三角钢架。
- THE END -
WORDS by Ladong
PHOTOS by wikipedia
关于贝聿铭和他的作品,
你又有着怎样的回忆与故事?
欢迎留言分享给KINFOLK,
聊聊你的“贝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