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鲁柏祥博士
企业让企业家去经营,让我来帮助企业家好梦成真——鲁柏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凤凰网读书  ·  每次去到陌生的城市,我都会先去寻找书店 ·  昨天  
蓝钻故事  ·  人性的真相,400年前就被他戳穿了 ·  3 天前  
英国那些事儿  ·  泰勒·斯威夫特的1亿美元的房产帝国曝光,网友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鲁柏祥博士

鲁柏祥:观自在何如?陆

鲁柏祥博士  · 公众号  ·  · 2019-02-20 08:00

正文

快乐源自内心,烦恼同样出自本身的想象。曾有一位女士交了一位“高明”的男朋友——他总能把身边的人情世故说得头头是道,详细到每个人行为的动机与反应。一段时间内,这位女士把他捧到了天上,拉着他为身边所有女友分析各自单位的人事、恋爱、家庭等。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经他分析的事件,都阴险莫名;经他分析的人,都是心机深沉,心怀歹意;经他分析的世界,总是一片争斗和黑暗。当他剖析了种种肮脏以后,大家都感谢他为她们发现了身边的坏人和生活中的危机。但后来却发现,他分析来、分析去,其实都是在分析自己, 他不知不觉地就把自己的恶意投射到了别人身上。

恶意投射出去越多,返回来的就越多,形成的烦恼也就越多。因此表扬别人一定比批评别人智慧得多。那些经常在批评别人的最终只是使自己徒增烦恼而已。所以,众生常言“人贵有自知之明”。 “自知”不容易做到。诸法所现均为象,所思所想也是象,即使最“好象”也不过为“似乎”而已。只是众生往往“好象”,众生口中的“自知”其实最为“不知”。而圣贤努力“求是”,勇于“自以为非、格物致知”。这无非是众生自我放弃、自我宽容的一个托辞,一种借口。除了“自以为是”外,众生最易犯的错就是“信以为真”,这是众生的“悲”。 “人贵有自知之明”中的“贵”并不是“最重要的”意思。如果解为“最重要的”,则意为人已经有自知之明。而实际情况是天下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有自知之明啊!因此,这个“贵”是难得、 稀少之意——因为难得、稀少,故为贵,我们才要去追求它。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该这样解: 一个人很难真正做到认识自己,因而就珍贵 。因此我们说:与己坐坐,自觉自证;与玉坐坐,智者交锋。平时我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其实只是自我退却、自我放弃、自我逃避的托辞而已。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说的,很多人的办公室里都还挂着幅“难得糊涂”。郑板桥有没有说错?没有,因为他是高人,所以他应该提醒自己适当糊涂一点。可是我等是郑板桥吗?我等平时是难得糊涂吗?众生大多数时候是迷糊的!那该怎么勉励自己呢?难得清楚。把“难得糊涂”改成“难得清楚”,唯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变得清醒些。当然,郑板桥还是可以说“难得糊涂”。所以,高人用来修理自己的话,我们众生是不能简单拿来用的,否则会吃错药的。同样地,多少人只记住了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今朝有酒今朝醉”,而忘掉了曾经的李白也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们平时简单接纳得多,思考得太少了,深入更少得可怜。这就是学习的意义,这就是交流的意义,也是鲁班的意义所在。

如果一个落水昏迷的女子被救起后发现自己一丝不挂,她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尖叫,捂住自己的眼睛。通常的反应都是这样,这就是典型的不愿意直面自己的“缺陷”。 事实上,当我们蒙上自己的眼睛的时候,自己早已暴露无遗了。因此很多时候,人们总习惯地认为把自己眼睛蒙上,以为别人什么也会看不见了。而这就是众生的又一大不足:自欺欺人。

因而要有自知之明,就要把蒙住眼睛的东西放下,不断地把它去掉。这个过程就是解放思想。因而,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放下的过程——放下比拿起更重要。所以,智者都有两下子——学会放下,活在当下。

“观自在”是有我还是无我呢?是有无我的我,也就是说,我没有那虚妄的我,我只有那个真实的我。这样,就做到了对宇宙万法的洞悉,达到了“智周”的境界,才有接下去的做什么,成什么,才能达“万物”。

那么如何做到观自在呢?答案就在“观自在(观世音)”前“大慈大悲”这四个字。“大” 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彻底、完全的意思。那么,“慈悲”又是指什么呢?“与乐曰慈,拔苦曰悲。四无量心中之二无量也。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丁福保佛家大辞典》)。“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 故称同体大悲。”(《佛家大词典》)

我们注意,“慈”与“悲”两个字应当分开来解。从两个字的字形结构来看, 它们都是上下结构:“慈”就是“兹”、“心”——意为有心;“悲”就是“非”、“心”——意为无心。“慈悲”就是此心非彼心,有心而无心。则“大慈大悲” 就是指完全的有心,完全的无心,也即平时所讲的全心全意。

“有心对人”即为“慈”,因而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慈母”的概念——母亲把所有的心都放在子女身上。而“无心对己”则为“悲”,即达到“无我”境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