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象公会
精神鸦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李楠或kkk  ·  其实,既然说 ai ... ·  16 小时前  
财联社AI daily  ·  都来了,DeepSeek“朋友圈”再扩容 ·  20 小时前  
财联社AI daily  ·  都来了,DeepSeek“朋友圈”再扩容 ·  20 小时前  
中国商报  ·  蛇年开盘,DeepSeek唱大戏! ·  23 小时前  
中国商报  ·  蛇年开盘,DeepSeek唱大戏! ·  23 小时前  
昌吉日报  ·  中奖名单公布!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大象公会

搪瓷是怎样沦为怀旧用品的|大象公会

大象公会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21-04-14 21:35

正文

从珐琅工艺品到大白茶缸子。

文|狸花猫

搪瓷是中国最具时代特色的家常器具类型,今天电商网站上热卖的搪瓷水杯样式,绝大部分都是计划经济情调的怀旧商品:
 

• 而且价格不太上得去

 
事实上,搪瓷制品并不是非得做成这种形象,今天仍然有很多家常器具是搪瓷的,只是店家更倾向于称之为「珐琅」:
 
 
它们也实在不容易跟人们熟悉的搪瓷联系起来:
 

 
为什么搪瓷制品的形象如此回天乏术?
 
来自朝鲜战场的搪瓷
 
早在 1910 年代,工业化的搪瓷产品就已经进入中国,但中国人普遍开始使用搪瓷制品,起始于 1950 年爆发的朝鲜战争。
 
最初,搪瓷缸子是作为全国人民慰问品送上前线,虽然不是标准军品,但它结实耐用、清洁方便的特性,很快通过了实地使用的检验而获得前线指战员的好评。
 
 
比起水壶,搪瓷缸既可以作为水和食物的盛具,还能用于加热,在非战斗状态下有力改善战士的生活条件。
 
1955 年公私合营时,搪瓷日用品便作为重要的轻工业产品,列入到国民经济计划序列,1956 年轻工业部更提出「家家有,人人用」的普及目标。
 
当时,脸盆和茶缸的年产量分别为 1500 万个和 3000 万个,这么点产量显然不够,这一时期民用、军用的搪瓷生产均受到空前的重视和发展,到 1965 年时中国搪瓷产量已经达到 52000 吨,到 1976 年产量又增长近一倍,产品类型也从脸盆茶缸发展到医用、卫浴、日用品等多个门类,并成为出口物资。
 

• 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63军创办的西安人民搪瓷厂并为其题词


搪瓷茶缸首先在军营普及。一直到 90 年代末,在战士的记忆中,搪瓷茶缸依然是重要的伙伴。
 

• 军用加厚 9cm 口径制式搪瓷茶缸

 

• 老战士对搪瓷缸子的回忆。摘自某博客网站

 
在民间,搪瓷制品的耐用性也很适合计划经济下的日常生活,加上举国量产推广,逐渐取代了旧式的粗瓷陶瓦,成为不可缺少的日用品。
 
但是工业品依然是昂贵的和稀缺的。相比脸盆2元左右的价格,当时人们的年均收入也只有不到 100 元。
 
因而,很长一段时间里,脸盆茶缸承担了两个重要功能:奖励品和新婚礼品。
 
白底茶缸印字、写字最为方便,可以作为奖品或者纪念品发放给各条战线上的有功人员。印上不同时期的口号,也便于宣传党的政策。
 

• 那个时代的「奖杯」。和满墙的奖状一样,这是一个时代人们对于光荣的理解和记忆

 

• 具有纪念意义的茶缸,1997 年还在生产

 
作为新婚礼品的,则是平时舍不得买的脸盆。直到 1980 年代,搪瓷脸盆仍然是城乡拿得出手的新婚礼品。很多家庭的搪瓷脸盆也是这样得来的。
 
所以,当时脸盆的主要花色就是大红「囍」字配上表达吉祥喜庆的图案。
 

• 什么图案不重要,重点是得有「囍」字


不过,这些形象统一的脸盆水杯,其留下的印象对搪瓷并不公平,它们甚至不是中国人在 1950 年代前熟悉的搪瓷形象。
 
高大上的搪瓷
 
珐琅技术自古以来屡次由西方舶来,现存最早的珐琅制品产生于约公元前 13 世纪的古埃及。
 
公元前 12 世纪,古埃及王朝逐渐衰落,生产水平迅速下降,珐琅制作方法经地中海来到希腊半岛最南端的迈锡尼,随即得到迅速发展。
 
• 现存最早的珐琅制品,采用的是镶嵌工艺(约公元前 13 世纪)
 
中世纪(5~14 世纪),宗教为珐琅艺术注入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珐琅与贵金属、宝石镶嵌工艺相结合,以艺术品形态存世。
 
珐琅制品的繁荣促进了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多个品种。其中,掐丝珐琅技术在元代传入中国,并在明朝景泰年间得到高度发展,被称为「景泰蓝」。
 
明清时期,景泰蓝引进了青铜、瓷器工艺和传统绘画、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 掐丝珐琅缠枝莲八吉祥藏草瓶(明永乐~宣德年间),香港苏富比 2018 年春季拍卖会上以人民币 17,571,480 元成交

 

• 被称为「绝世孤品」的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香港佳士得 2010 秋拍中以港币 129,460,000 元成交,为当前景泰蓝器物最高成交价

 
搪瓷则属于画珐琅类型,画珐琅制品约在康熙年间通过广州口岸来到中国。康雍乾时期,出于帝王偏好,画珐琅工艺被引进宫廷制作。
 

• 文化庙会重现的乾隆皇帝在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督导」御制珐琅场景

 
一直到晚清,珐琅还主要作为艺术品流传,有「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的说法。
 
它变成日用品,则在搪瓷工业化以后。
 
西方近现代搪瓷工业可以追溯到 18 世纪末。1839 年,钢板搪瓷在英国取得专利。到 1900 年,钢板搪瓷全面替代了此前较为落后的铸铁搪瓷工艺,产品在 1903 年前后输入中国。
 
随后,英国、德国、日本等搪瓷厂商先后在上海建厂并引进搪瓷技术。到 1949 年以前,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地相继开办搪瓷厂数十家。
 

• 民间收藏的益丰搪瓷厂股票(1944 年)

 
当时,华商搪瓷生产技艺已经较为先进,所生产的器型包括口杯、饭碗、平底锅、食盒、瓷牌、面盆、痰盂等。
 
工业化使得作为艺术品的珐琅和作为日用品的搪瓷逐渐区隔。而在民国时期,中国国产的搪瓷器具,与此后人们看到的还有所不同。
 

• 民国时期搪瓷制品器型和图案

 
在国货运动背景下,厂商邀请知名画家设计作画,搪瓷制品的民族风格也很明显。
 

• 这样的搪瓷制品,在人们的记忆中比较少见

 
从宫廷器物到艺术品,再到日常用品,搪瓷都不是人们记忆中脸盆茶缸的样子,而且设计虽然有一定规制,但并不统一。
 
仅以杯具为例,就有接帮杯、口杯、圆底杯、牛奶杯、盖杯等多种样式。即使是同一种样式,也有大小不一多种规格。
 

• 图片来源:李慧婷.近代上海日用搪瓷器物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9.

 
高大上的搪瓷,后来是怎么变成标准化的大白茶缸子的?
 
怎样打造计划经济搪瓷
 
1950 年代,随着公私合营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旧有的搪瓷业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旧时搪瓷生产厂家受制于钢材原料,其制坯和搪烧分开,上游的坯体要从外国厂商订购,成品自然形状不一。
 
公私合营之后,坯体制作工序并入搪瓷厂,成为了后者的内部车间,搪瓷厂则列入轻工业生产计划序列,搪瓷制品便走上了形象设计举国统一的道路。
 
1955 年,中国提出设立管理技术标准的机构,逐步制订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1963 年,国家科委标准化综合研究所成立,于 1966 年颁发国家标准 1000 多个。
 
搪瓷工业先行一步,轻工业部于 1956 年就颁布了技术标准,对器型、规格作出了明确规定。
 
在具体选型上,脸盆选用了 36cm 「德胜」面盆作为标准件,有 30~42cm 等规格,其盆口、盆底、盆高比例约为 3:2:1;茶缸选用了盖杯样式为标准,口径从 6~12cm 不等,直径和高度比接近 1:1,其中 9cm 规格为标准件。
 
此后到 1984 年,轻工业部才又几次改进标准,逐步取消了器型规格等方面的要求。但是厂家和民间已经约定俗成,全国人民使用的都是大同小异的脸盆茶缸。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