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
注我们,记得“星标”或“置顶”呦~
造价主管部门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监管和服务能力,并有效落实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工作?
安徽省滁州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以下简称“滁州市站”)党总支书记张正金在采访中提到:
“造价站单位不大,事关重大;
人员不多,事情很多。
小单位要办大事、办要事,必须要深化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改进工作手段。
”他强调,滁州市站工作高效的开展,四个“监管和服务平台”起了大作用。
在安徽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以下简称“安徽省站”)统一指导下,滁州市站成为安徽省造价主管部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探索的先行者。
滁州市站作为试点地区率先开展多项创新业务,沉淀经验,进而将成熟的建设方案推广至全省。
那么,滁州市站是如何一步步实现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呢?
2016年,安徽省站为响应住建部发布的《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中对建设工程造价实行全过程监督管理的要求,站在为行业监管服务提效增质的角度,由滁州市站率先尝试将工程造价全过程监管业务由线下转移到线上,通过远程在线报备、在线智能审查,为企业提供便利,为主管部门提升审核效率,提供决策依据,实现智能监管,同时大幅度降低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工程造价全过程监管平台的建立和应用,在监管领域成效突出,坚定了滁州市站打造信息化平台的决心。
2017年,滁州市站在信息价编制的业务上面临着数据采集难、加工耗时长、数据质量把控不到位的问题。
经过多番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信息价数据从数据采集到发布各环节、各参与方平台化的思路,并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究、建立了信息价“采、编、审”服务平台:
该平台通过计算机的数据高效计算能力,实现采集任务在线发布、材料价格实时填报、信息价快速生成及智能加工等业务需求;
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对材料价格异常数据自动审核预警;
此外结合电子磁卡的应用,规范信息价管理手段;
进而实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时间、人力、物力成本,提升了工程造价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2018年,为进一步提升行业服务能力,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投资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滁州市站积极响应《安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条例》,将指数指标业务纳入2018年的重要工作项中。
业务开展初期,滁州市站面临数据加工耗时长、人力成本过大、企业配合度低、数据质量不可控等问题,滁州市站又一次陷入了思考:
如何能够快速的获取高质量数据?
需要在当地建立怎样的数据标准?
如何快速加工数据?
如何来辨别成果的合理性?
在探讨过众多方案和设想后,滁州市站再一次决定利用信息化平台来助力指数指标业务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