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蕨经
医学、天文、艺术。靠谱到令人发指、幽默到寒冷刺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蕨经

借疫情充电、借疫情训练自己适应老后可能面对的孤独,或许是疫情赠送的一份厚礼。

蕨经  · 公众号  · 医学  · 2020-03-31 22:4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今天又忍不住嘴馋去吃了和昨天一样的一大碗北海道拉面,让服务员小兄弟给加了最爱的双份浇头,那可是顶上盛得满满的大葱。



正宗日式拉面是很咸,有时咸得发齁,对健康当然不利。对血压不好、增加肾脏负担、升高胃癌风险。但拉面有个好处是吃起来非常爽。这个爽字在疫情蔓延全球的当下简直是无价之宝,好像儿时超爱的漫画七龙珠里的仙豆那般能够治愈一切伤痛的好东西。是的,说不清道不明、无论如何努力去形容都觉得难以精确到位,如迷雾般轻盈却笼罩天地与心间一切缝隙的淡淡哀愁,会在一口又一口下肚的爽脆大葱、酥烂叉烧与浓郁汤头面前瞬间散开、令阳光下来,直到吃完之后才会重聚起来。


这,大概就是日本文化里所谓的小确幸了——小さいけど確かな幸せ:小小的,却在当下能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确切的幸福感。放眼全球到目前为止除了中国的钟南山之外,全世界已经看不到任何业界权威机构或者大牛站出来说疫情将有望在今年夏天之前结束,这里面还包括中国的张文宏医生。不是不相信钟南山院士,而是根据循证证据等级金字塔,哪怕再有明再天赋异禀的专家,个人一家之言的证据效力其实还是相当低的。放眼全球的思维观点碰撞,我依然非常信任钟南山这个人,但我不太敢随意相信他这个具体观点。


所以假如一切注定要论持久战的话,我猜我必须劳逸结合,必须随时能够在变得不同的环境里找到乐子,而且是在保持social distancing状态下孤独的乐子。


尝试过,但很难接受视频电话甚至语音电话的寒暄联络方式。那粗糙的画质、卡顿的节奏以及镜头造成的轻度脸部扭曲,实在是令人兴味索然。我相信2002年的SARS可能成就了阿里巴巴这样基于互联网的电商,但我非常怀疑这次疫情会成就更加极端的基于网络的远程社会交际沟通模式并成为未来常态。这一次和上一次差异太大,上一次是只需把东西搬上互联网就是成功,而这一次理论上可行的东西在现实中体验依然极差,连基本顺畅都做无法完全保证,更不用说开发出一种工具让人与人之间的远程实时交流能够像线下聚会那样,通过对方一举一动一个细微表情变化就能感知相互间关系与默契的程度。


所以工作之余我的乐子之一是大量阅读。或许是因为彻底习惯了电子阅读,疫情不断严峻之后换来的不断清净的社会环境,让我觉得打开iPad Pro开始阅读时的幸福感与日俱增。以前会难免担忧深度的长时间的电子阅读会否令自己和社会脱节,好像恨不得24小时挂在SNS上才能获得始终与世界与时代同步的心理暗示。如果没有疫情强制猜下一半暂停键,那么这个契机将永远无法出现。病毒,让你不敢轻举妄动,或者说就算你胆子够大无所谓,你动了也没用,你动起来有所价值的前提是别人也在动。众人都停下时你一个人动和不动,没啥卵用。想清楚这件事情之后,咖啡+阅读时的幸福感似乎达到了迄今最佳。这是我又一个小确幸。


↑我还有一个小确幸就是坚持长跑,在天气允许情况下每天基本上8公里。长跑的最大好处是心肺功能增强吗?在我看来不是,而是在心理建设。习惯跑步之后你会更加适应向内求索,自我对话的生活方式。很多思绪的整理与创意的迸发就在长跑里随机冒泡出来,常常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更重要的是,长跑能让你为未来人生可能到来的孤独作好充分准备,无论这种孤独是因为疫情还是其他任何原因。为了将来多做准备、一鱼多吃绝不是坏事。世界局势、人类寿命、社会变迁、技术发展,似乎无不在轻声启示:我们这一代人在老年之后面对孤独是大概率事件。假如新冠病毒让我们提前开始了热身与训练,我想我们甚至应该感谢它。


想起儿时幼儿园里和伙伴们午睡结束之后的固定节目之一就是边吟唱边做的这个游戏:


三三三,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讲话不会笑,还有一个不许动!


在我心里,新冠病毒和这首儿歌似乎已经绑定,只要提起病毒脑海里就会显像出这首儿歌以及游戏情境里的画面。不许动三个字,实在太形象了。说起来围绕这次疫情对于经济民生的影响和2008年次级贷危机那次相比哪个更甚这个话题网上有很多讨论。但在我看来,这次疫情远超2008年几乎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次级贷危机是人类自身经济玩法发生严重错误之后的自然修正,修正之后只要游戏规则和制度设计合理化,人间的营生就能立即重启。但这次的病毒不同,它没有美国华尔街那样的高智商玩法或者尔虞我诈,它非常简单纯粹——它就只是让你不许动。不要动,你动了你就面临死亡风险,越是乱动就可能死得越快、死得越多。


这一招实在太狠了,用一个比较重口味不恰当的方式来形容的话,新冠病毒好似一把牢牢抓住了人类胯下的蛋蛋:你只要不动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你只要敢动就痛得你哇哇大叫甚至晕厥。而 全球化之中现代化人类经济能够成立的一个基本大前提就是人与人之间充分的接触与沟通,需要大量真实世界下的面对面,再高速的网络到目前为止也只能作为补充支持,绝对不可能替代,因为人都有欲望:


见面增进信任让自己的想法更容易被接受,目的更容易实现的欲望。

真正切切看清对方避免自己被骗被坑的欲望。

向对方充分展示自我并留下深刻印象来让自己感觉更好甚至高人一等的欲望。

互相安慰开导、抱团取暖的欲望。

不断强化亲近关系、增强利益捆绑的欲望。


看似能够简单被远程工具轻松取代的这些真实情境沟通背后潜在的人性的东西,决定了哪怕再好再流畅的大厂产品都绝对不可能奠定未来疫情结束之后的人类社交沟通新趋势。这些工具之所以现在能够如此热门只是因为人类别无他法,蛋蛋被病毒狠狠抓在手里而已。除非远程工具有革命性的体验创新,否则将来一旦疫苗横空出世令它松手,人类将马上回到原有模式。


所以既然不能动、不能在真实世界里相聚,我宁可放弃和许多朋友的联系。沟通品质远比沟通数量重要。 但在这 不太能 的岁 月里,自己该怎么办


除了面向马拉松长跑前的自我心理建设、精神上张弛有度、珍惜每一个小确幸之外,我猜想自我充电恐怕也是这段时期最值得去深耕的事情。虽然国内已经恢复工作生产,但很多地方因为需求萧瑟,实际工作量远不如疫情之前。此时若能利用起来学习自身领域之外的多样化知识,尤其如果还能做到不只是浅尝辄止,而是有一定深度、成一定体系的话,可能对疫情真正过去之后的长足发展相当有利。毕竟若是在平时,可能一辈子都在庸碌之中没有时间或者骗自己没有时间而始终止于一个我好想学这我好想学那的心愿。


疫情给到了理想的契机。想一想,如果强制摁下暂停键的疫情里你都没能够好好捡起一样东西学好的话,疫情过去之后更多诱惑更多喧嚣嘈杂更多琐碎烦扰的人间里,你以为你还可能有机会去学一样新东西吗?无论心态还是现实,都更加不可能。所以每当聊天群里看到一些朋友说今年是完了,什么事情都干不了了,就这样苟活混起来先,等到疫情结束之后再好好干的时候我会不免感到蹉跎与惋惜,因为他们给自己找了一个完美的借口,一个不但放弃积极作为,而且还很容易让自己深陷于悲观情绪的借口。这就相当于病毒没有让你死亡,却从你这里偷掉了一年甚至更久的寿命,而你浑然不自知。



吃完面, 和拉面 馆里这位看上去二十多岁模 样的服务员小兄弟聊了起来。 以一个中国人视角去到日本各个城市大街小巷里的庶民饭馆体验中国人在东瀛版本的深夜食堂,是我接下来想要深挖的第三个小确幸,而这个小确幸不只是闭上眼金一顿胡吃海喝,还包括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聊天、沟通,体验最接地气的民生。


我之所以已经连续在这个馆子吃面了好几天,是因为两周前一个夜晚我在这里偶尔吃了一碗面离开时走到门外却只见天降豪雨。没办法,我打算站在屋檐下等待雨停,于是看起了手机。没想到大约五分钟之后背后门开了,这位服务员小兄弟从店里走出来,手中拿着一把在日本最最普通常见的透明塑料伞,对我说你不嫌弃的话就带走吧,甚至不用特意还回到店里了。那个瞬间我是相当感动的,因为那时候店里食客几乎铺满了吧台生意忙得不行,他竟然还能如此细致地透过门上的小窗注意到我在外面屋檐下躲雨,然后周到地专门跑出来帮我一下。第二天中午我就把伞还了回去,此后就隔三差五到这里吃面,一方面我觉得要还这个人情,还有一方面是小兄弟做的北海道拉面非常正宗好吃,汤头浓郁叉烧酥烂,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那那一类最不健康的拉面。可能是这些因素,也让我觉得和他聊起来很开心。


我问他你觉得疫情怎么样。他说生意有影响,有点担心:客人少来了大概40%左右,因为毕竟拉面馆里人和人之间坐得实在太贴近,这是一个风险因素。但如果不考虑收入的话他说他觉得疫情里政府的各项措施都很好,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他根本不在乎那些东西,本来就不喜欢和社会接触,也从来对看樱花没兴趣。工作之余他只想宅在自己家里打游戏弄摩托车,这两样东西他才是他真正的爱好。游戏也是单人单机,从来不去网上组团对战什么的,他觉得一个人很好。我就半开玩笑地问他你有没有女朋友,他噗嗤笑了,用力甩了一下手中的巨大长柄漏勺,告诉我说没有、根本没有兴趣,想想就觉得烦(考えるだけで面倒くせえ),觉得没什么比这件事情更不值得花精力的了。有这点时间还不如去学点对将来有用的东西。


最后这句『对将来有用的东西』去和女朋友什么对比的思路让我忍不住也笑了,我问他你觉得学什么有用?他说他想学一点程序,譬如Python什么的,这样将来如果疫情一直延续下去最后店铺倒闭了,他也可以在家靠写写程序打工吃饭,而且不用和社会接触,因为『那实在想起来就觉得 面倒くせえ 』。


听到这里,我算是直观地体验了一回东京到现在还没有被封城的原因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