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广电总局发出“管理提示”这种方式,虽是针对各地广电管理部门,实则是对行业各环节的及时提醒。
12月7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
《管理提示( AI魔改)》
(下称《管理提示》)。《管理提示》指出,近期,AI“魔改”视频以假乱真、“魔改”经典现象频发,这些视频为博流量,毫无边界亵渎经典IP,冲击传统文化认知,与原著精神内核相悖,且涉嫌构成侵权行为。
各相关省局督促辖区内短视频平台排查清理AI“魔改”影视剧的短视频,并于12月10日反馈工作情况。
严格落实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审核要求,
举一反三,对各自平台开发的大模型或AI特效功能等进行自查,对在平台上使用、传播的各类相关技术产品严格准入和监看,
对AI生成内容做出显著提示。
今年7月,AI爆改《甄嬛传》就曾引起过一波热议,行至年底,越来越多的经典影视剧成为AI魔改的素材,《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些经典名著无一逃过被魔改的命运。其中,有些魔改的内容相当离谱,比如《三国演义》经典桥段桃园三结义从“结交天下豪杰”变成“结交天下流氓”,令人目瞪口呆。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赵占领
认为,这种“魔改”视频往往使用原来影视剧中的部分片段,而未经著作权人授权就使用,
构成了侵权
。同时,使用原来影视剧中某些人物形象,
可能会涉及侵犯明星的肖像权。
值得注意的是,广电总局发出“管理提示”这种方式,虽是针对各地广电管理部门,实则是对行业各环节的及时提醒。
早在11月22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曾针对“霸总”微短剧发出的《管理提示》,其中提到——
“避免用写实的外衣包裹荒诞不经的故事,更不能以荒诞艺术手段为借口随意编造过度离奇却缺乏价值关怀的情节,从而影响大众对中国企业家群体的认知,损害企业家群体形象。”
“避免局限于爱情撕扯和家庭纠纷,尤其要防止宣扬攀附权贵、豪门、富豪的婚恋观。”
“加强对‘霸总’微短剧的管理。压缩数量、提升质量,不以‘霸总’之类的字眼作为片名吸睛引流。”……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已达10.74亿,占网民使用率的98.3%,其中经常观看微短剧的达39.9%。据测算,2023年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到373.9亿元,预计2024年将达到500亿元。
市场大、影响大,意味着责任也大。
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当前微短剧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首先,大量剧目集中在一些网络文学的固定题材中,缺少创新作品。其次是一些微短剧制作水平粗糙,整体质量不高,盗版、抄袭等现象时有发生。与此同时,微短剧的发展缺少正面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短期逐利倾向比较严重。
此时,加强管理显得愈发重要。
尤其是,微短剧瞄上了银发族市场。数据显示,今年微短剧市场中,40—59岁用户占比为37.3%,60岁以上用户占比为12.1%。于是,从闪婚老伴竟是豪门,到代驾老爹王者归来,再到27岁总裁爱上50岁保洁大姐,这类“霸总”题材微短剧迎合人性中渴望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弱点,收割中老年受众的钱包。
在10月31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中老年题材微短剧)》,指导和规范中老年题材微短剧的创作和传播后,11月22日再次针对“霸总”微短剧发出《管理提示》。
10月底出台中老年题材微短剧管理提示,11月下旬又发布霸总微短剧管理要求,这一系列举措能够在问题萌芽阶段就进行有效遏制,防止不良创作风气在行业内蔓延,保障微短剧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偏离主流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