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人生中,他承认自己有过狂野的追求,但否认自己精心规划出现在的一切成就。他觉得很难说就是自己的妙笔创做出了这幅徐徐展开的油画巨作。在他讲述的故事中,许多幸运的事情成就了伯克希尔–哈撒韦,这样一个生钱机器只是在不经意间锋芒毕露的。
晚上好。今天又是早上写字,断断续续写了一天,晚上才最终完成。「滚雪球」这本书分「上」「下」两册,不算鸿篇巨制,但篇幅超过了大多数企业和个人的传记故事。
「滚雪球」讲述了巴菲特的成长故事,许多细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今天介绍一下。
顺便说,这本书开头花了相当多篇幅回顾巴菲特家族史,很容易看睡着,请做好心理建设。
1、恐慌时刻怎么做?
2008年春天一片混乱,巴菲特坐下来认真考虑了自己近 60 年的职业生涯中未曾改变的价值和风险。总有人说规则变了,但是他说只是短期来看如此而已。
巴菲特仿佛回到了童年,又开始弯腰捡「烟蒂」。他不会幸灾乐祸,但是在投资生涯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侧重的一面。这样的时候就是他最能施展才华的时候,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
就在巴菲特考虑通用再保险公司的赔付计划之时,世贸中心南楼内部起火倒塌,五角大楼的一角倒塌。几分钟内,美国联合航空公司 93 号航班在宾夕法尼亚州尚克斯维尔附近坠毁。接下来的半个小时,政府大楼的人员纷纷疏散,世贸中心北楼倒塌。纽约股票交易所关闭,曼哈顿区的市民冒着呛鼻的烟雾,踩着满地的碎片纷纷撤离。
这一系列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巴菲特的工作依然按计划进行,即使在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下他也能顶住压力。他完成了对一家小公司的并购,此前已经开始进行相关并购工作。而后,按计划参加了与家得宝公司总裁鲍勃·纳德利的会议。接着,他来到奥马哈高尔夫球乡村俱乐部, 100 多人在那里徘徊,饿了就吃汉堡和冰激凌。
巴菲特告诉大家比赛还是按计划进行,但是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由安排。
( 1987 年 )10 月 19 日这一天,问题全面爆发,道琼斯工业指数狂跌 508点,创下了道琼斯指数日跌幅之最,这一天也被称作「黑色星期五」。 9所有人都希望能够尽快逃出这个牢笼,股市差点儿就重蹈 1929年股灾的覆辙,交易所几近选择停盘。
在股灾发生后,人们不断听到股市崩盘的消息,不断被累加的损失轰炸着,但是巴菲特、蒂施、戈特斯曼、鲁安、芒格等人却在关注股票价格,不断打着电话。股灾之后,他们没有选择抛售股票,而是在不断买进。对,他们在不断买进。
真是淡定。
2、红颜知己都有谁?
1984 年 3月,苏珊返回奥巴哈参加巴菲特母亲利拉 80岁寿辰的庆祝活动,其间,苏珊并没有向巴菲特隐瞒自己的情史,告诉沃伦自己离开奥马哈搬到旧金山居住和另外一个男人有关,但同时她也承认这不是离开的全部原因。
这件事情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几乎在一夜之间,巴菲特就瘦了 10 磅。
「滚雪球」的副标题是「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其实也可以是「巴菲特和他的红颜知己们」。
苏珊是妻子但更像妈,把丈夫养大之后就跑去加州,准备和她的网球教练长厢厮守,但还不时和前男友往来。概括一下就是拿巴菲特赚的钱养男人。
凯瑟琳是商业伙伴更像妻子,两人一路相互扶持,都有成长。凯瑟琳也一手安排了巴菲特与比尔·盖茨历史性的会面。
桥牌冠军奥斯伯格是玩伴,传记里说俩人没日没夜打电话打桥牌。
最没有存在感的,是陪伴了老巴许多年的阿斯特丽德。
3、是股神还是并购之王?
看完巴菲特操刀的并购觉得黑石都甘拜下风(一定程度上也因为,巴菲特只需要买,黑石还得考虑卖)。
提到并购,还有一点印象深刻:国外即使是私有公司,只要你收购了足够多的股权(哪怕是在田间地头买来的),就可以通过合理方式参与到公司治理。但在国内即使是上市公司,都有闹出全武行(抢夺公章)的案例。
4、对钱的态度和对家人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