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一种说法,生孩子会让女人变老。为什么?
女人怀孕后,身体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体重增加,代谢率飙升,脉博加快,子宫扩张,进而压迫周围的器官和血管。此外,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也会急剧攀升,而脑灰质则会缩水。
这些变化虽然对分娩有利,甚至不可或缺,但很多都会在日后造成麻烦。性激素水平升高可增加生育机会,但也提升了罹患乳腺癌的风险。有丝分裂活跃意味着细胞受损加重。孕期和哺乳期所需的高代谢水平提升了氧化应激反应——该过程据信会加速衰老。
胎儿的骨骼发育也会造成母体钙质流失。作为一种“异物”,胎儿的存在也会迫使母体抑制免疫系统,从而改变母体对感染的响应。
因此,一些研究显示生育和寿命缩短相关,也就不足为怪了。2007年,一项针对19世纪末美国犹他州人口数据的研究发现,生育子女数量与妇女的死亡风险存在相关性。2006年,一项针对波兰农村妇女的历史研究也显示,生育的子女数量越多,寿命也就越短。
另一方面,指向相反结论的证据也许更加出人意料。托马斯·珀尔斯(Thomas Perls)是新英格兰百岁老人研究中心的创始人,2015年,他领导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在美国和丹麦,40岁后生育过的妇女,其活到100岁的概率增加了三倍。针对萨米人村落、阿米什家庭和其他群体的历史研究也显示,高龄生育与长寿之间存在相关性。
2009年,研究人员分析了荷兰1850年到2000年的相关记录,并发现,即便是控制了早年生活中影响自然选择的因素之后,多生多育与育龄后存活率之间依然表现出了相关性。
去年,一项针对危地马拉玛雅农妇的研究发现,女性养活的子女越多,她的染色体端粒就越长(控制了初始长度)。端粒是染色体两端的“小帽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短,一旦磨损殆尽,细胞也将死亡。
该论文第一作者巴勃罗·内波姆纳希(Pablo Nepomnaschy)是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生物人类学家和流行病学家,他分析说,这种端粒效应也许是雌激素作用的结果,已有研究证明,雌激素分泌能抑制氧化应激反应,防止端粒缩短。
或者,妊娠状态本身能重新激发出母体活力,至少对晚育妇女而言是如此。2015年,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研究人员发表的一篇论文就提出了这种观点。
2010年,一项研究曾发现,高龄怀孕小鼠的肝脏,其再生方式与未怀孕高龄小鼠完全不同,再生速度也是后者的两倍。
另外,发表于1994、2004和2006年的若干研究也显示,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在怀孕后,复发率相对前一年会有所降低,活跃的脑白质病变数量减少、区域缩小,而且相对于完全不生育的患者,多生多育者罹患该病的风险也更低。
研究人员还发现,通过化学手段诱发脑白质病变,怀孕小鼠的神经再生能力和麻痹控制能力也相对更强。
看上去,怀孕确实对寿命产生了某种影响,只是这种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学界并未达成一致。它更有可能是哪一种?在进化过程中,我们对孕育后代发展出了怎样的响应机制?
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近一个世纪后,科学家才开始认真地构建与衰老相关的进化理论。在此之前,有一个问题始终让他们困惑不解:自然选择为什么能持续地容许衰老的发生?为什么就不能进化出青春与健康永驻的途径?衰老究竟服务于何种目的?
上世纪50年代,进化生物学家彼得·麦达瓦(Peter Medawar)提出了一条有关衰老的待验证理论,即“突变积累理论”。他认为,自然选择并不关心育龄后个体的健康状况,因为那个阶段对个体的存活影响甚微。因此,进化过程忽略了中老年时期才显现出来的突变,无论其影响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1976年,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出版了《自私的基因》一书。他在书中指出,适者生存不是发生在个体层面,而是在基因层面。基因是自私的这一理论框架进一步强调:帮助个体繁衍后代的基因不会关心个体日后的健康状况。道金斯称,相对于我们的健康与寿命,更重要的是将DNA传递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