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良渚这个地方,不在当地的朋友们可能不了解啊,
作为
扎根杭州多年的日站君,
确实得给大家说道说道
。
这个区域横过来竖过去的看,都能称得上一声
世界级建筑大师群星大舞台,有胆你就来
。
比如看到下边这张图,相信眼尖的各位已经瞧出了其中
典型的个人特点
。
是的,它正是由
普利兹克奖获奖设计师、日本建筑设计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清水混凝土的风格清晰可见。
随后,另一位
普利兹克奖设计大师大卫·奇普菲尔德的良渚博物院
即刻登场,以简约线条、
“一把玉锥散落地面”为设计理念让整座建筑脱颖而出。
博物馆依山傍水,拥有很浓的江南韵味。
无论是哪一面墙,
哪一个角度都
是
值得被记录。
再然后,又一位
普利兹克奖获奖设计师,中国建筑大师王澍的“四大版本馆”之一的杭州“文润阁”
也在良渚。
以中国古画中的建筑元素为灵感,通过大量的木质结构和宋代常用的屋顶结构,以及建筑之中山水的加持,版本馆展现出穿越般的美学意境,让人一秒回到古代。
不过,虽说可以在古画中找到建筑的蛛丝马迹,但杭州的版本馆
绝对不是单纯的“仿宋”建筑群。
而时至今日,良渚又将迎来新一位
普利兹克奖获奖设计师,建筑大师坂茂
的设计:
良渚博物院2期
。
不得不说,在收集普利兹克奖设计师作品这块儿,良渚确实是赢麻了,我愿称之为
普利兹克奖收割机
。
▸
图源:钱塘精选
而这次坂茂的项目设计灵感,确实还和收割有点关系。它的内部使用竹子制成的集成木材,以流线的结构纵横“织”成,
灵感来源于收获期的黄金稻田
。
很多人都知道良渚以玉闻名,然而可能大家并不了解,
稻田农耕也是良渚文化经久流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
而这一重要的文化要素,被坂茂通过建筑表达了出来。
建筑的外立面由于依水而建,采用了与川岸同频的线性造型,同时以一座桥梁将两个地块进行衔接。
与
1期大卫·奇普菲尔德的封闭式结构不同,坂茂的2期设计采用了透明、开放的设计,形成了两相对比,带给我们完全不同的体感,非常期待了!
作为题外话,日站君称坂茂为
设计界“菩萨”
,原因在于这位设计大师多年以来,一直都在进行
赈灾设计和支援活动
。
他最为人熟知的,还是结合当地建材与实际资源,利用纸筒搭建的临时赈灾场所。
纸筒的应用,来自于坂茂年少时办展的经验,为了减少木材和其他展览材料的浪费、降低成本,他采用
打印机等设备使用过的
回收纸筒
经过再加工后进行布展。
并于之后将其改良,作为新材料用在了赈灾应用上。
而光看官网,你就能看到坂茂密密麻麻的赈灾项目,遍布全世界,总数已经有60多个。
他还自1995年起专门成立了NPO赈灾组织“VAN”,无私的为世界各地的灾民奔走进行设计,至今已近30年。
其中的很多项目,坂茂本人鲜少提及。
比如可能很多四川的朋友都不知道,2008年四川地震之后,
成都市华林小学
的纸筒临时校舍就是由坂茂主持设计,并与中日120名志愿者一起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