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枪稿
汇聚媒体精英智识,每天发表电影相关之深度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北交通广播  ·  【992 | ... ·  8 小时前  
CINNO  ·  苹果 iPhone 16e 一文汇总:升级 ... ·  2 天前  
河北交通广播  ·  注意!此路段高速今天起收费有调整~ ·  昨天  
河北卫视  ·  城市烟火 ... ·  3 天前  
河北交通广播  ·  今年首次!降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枪稿

好电影就是让你一次次被套路而不自知

枪稿  · 公众号  ·  · 2019-03-19 21:29

正文


《绿皮书》的票房悄然超过了4亿人民币。


这已是除《泰坦尼克号》之外,奥斯卡最佳影片入华的最优成绩了。


算上《三块广告牌》《水形物语》,我们的观众,终于慢慢恢复了对进口剧情片的胃口。


作为好莱坞剧情类型的范本,《绿皮书》值得细致地解析。



石头、枪和家书 |《绿皮书》剧本学习笔记


文|贺子壮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编剧帮”】


作者简介:电影编剧,金鸡奖、华表奖得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七届理事。



在刚刚过去的奥斯卡颁奖仪式上,电影《绿皮书》获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奖。正如专家所言,最佳影片给《绿皮书》,说明今年的奥斯卡是个小年。而我认为, 《绿皮书》夺得“最佳原创剧本”,则可以说名至实归,货真价实

看到朋友圈里一位年轻同行说:《绿皮书》剧本虽然不错,但貌似都是些套路,语气颇有些不以为然。我同意他的结论,但对其不以为然的态度,我也不以为然。没错,《绿皮书》获最佳剧本奖,是经典剧作法的胜利,剧本里某些“套路”,读过点初级剧作技巧的人都能看出来。但“看出来”是一回事,能否用好,甚至创造性运用,则是另一回事。

《绿皮书》获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影片奖


各路专家已经就《绿皮书》写下许多文章,从时代背景、社会氛围、人物设定、主题内涵等各方面做了不少阐述,及大扩展了观众的思考空间。这方面不是我的擅长,因此无从置喙。作为编剧,我关心的是作者如何娴熟地运用他的剧作能力,有声有色、令人信服地完成了这个题材并不新鲜的故事(粗略地说,我把《绿皮书》视为《午夜狂奔》和《为戴西小姐开车》的升级版)。


限于篇幅,今天我不能全面解析《绿皮书》中所有的剧作技巧,仅想对其中的一个“套路”—— 复合型细节 ——谈一点我的解读。之所以说它是一个套路,因为,几乎所有的编剧教科书都会把它列为一个篇章。

我们知道,细节是一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法想象一部作品中可以完全没有细节。但这里所谈及的,并非泛泛的一般细节,譬如“某人手腕上有个针眼,说明他曾是一个瘾君子”之类。我想分析的,是 那种能够推进剧情、催化情感、将隐藏得很深的内涵凸显出来,并一锤定音地完成人物塑造的复合型细节

《绿皮书》在细节处理上,精巧且完美


打一个简明易懂的比方:假如情节是一根绳索的话,那这种细节便是栓在绳索上的一个个套环。绳索本来是笔直的,可一旦那些个套环被拎起来,绳索立刻便有了起伏弯曲,变得生动好看起来。这方面,《绿皮书》提供了精彩的范例。

或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契诃夫早就说了:如果第一幕客厅墙上挂着一把枪,第三幕这把枪就必须开火。所谓“复合型细节”不就这么回事吗?

不错,契诃夫的“枪”理论是剧作技巧中最重要的法则之一,每一个影视初学者不但都懂,而且会用。不幸的是,时至今日,连普通观众也略知一二了。你好好的客厅墙上挂一把枪干什么?于是观众就坐在那里等枪响。枪真响了,观众哈哈一笑:果然不出我所料,你编剧大爷也没比我聪明多少嘛。

“枪”的出现及何时和如何扣响是值得推敲的


所以,对于今天的编剧来说, 枪还是要挂,但怎样挂,挂在哪里,却大有讲究 。挂在客厅墙上,还是挂在枪械库,或是挂在某个奔跑的人裤腰上,效果完全不同,高下立判。


让我们来看《绿皮书》:托尼和博士的车子开到一个小镇上,托尼下车买吃的,经过一个卖饰件的摊子,顺手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有点沾沾自喜。这一幕被博士看见,他要求托尼将石头放回去,因为显然那块石头是从摊子上掉下去的。托尼认为博士小题大做,两人因此发生了争执,最终,托尼拗不过博士,气鼓鼓将石头放了回去。博士达到目的,想缓和气氛,被托尼一句话怼了回去。这一场,可以看成是细节的埋伏部分。


石头是一个伏笔,但高明之处在于,观众暂且相信石头已经不在托尼身上


两人经过几个月长途旅行,现在要在圣诞节晚上赶回纽约。因为经历了一路上那些事,两人捐弃了阶级和种族的偏见,成为同气相求的朋友。此时暴雪降临,开车越发困难。这时博士突然对托尼说:那块石头呢?拿出来吧,它是我们的幸运符。托尼一愣,转而得意地从口袋里掏出石头,放在了车子挡风玻璃前。两人一起笑了,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两场有关“石头”的戏,给予观众很多东西。但究竟是什么东西?观念的融合?友谊的升华?肯定是。但更多的是令观众感染到某种情感的温润,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这就是细节比语言更有力量的地方。

在这里,“石头”这个细节第一次出现时,并不像契诃夫说的那样,是一把明晃晃静止地挂在墙上的枪,而更像是两个人为了抢这把枪而闹得不可开交,它本身就是一场具有推进剧情、刻画人物的戏份!因此观众大抵不会预感它后面还有下文。


当“石头”再次出场时,有了两人关系和情感有了升温的预示


尤其是编剧准确拿捏分寸,没有让托尼在藏起石头后再亮出来,以显示他的狡猾和得意。以致于石头的再次出现完全出乎观众意料之外,这一点非常关键。试想一下,如果观众知道那块石头还在托尼身上,他们是不是会等着后面发生点什么事呢?那样的话,戏剧效果将大大减弱。


与“石头”相比,“托尼的枪”则运用得更加精妙。博士在一个酒吧里遭到几个当地混混的滋扰,托尼闻讯前去救驾,泼皮们仗着人多势众,围将上来要对托尼动手。此时托尼沉着地右手插腰,作出拔枪的姿势震慑住对方,把博士营救了出来。事后,博士问托尼到底带了枪没有?托尼回答:当然没有!


(广告由系统自动推广)

注意,在这场之前,影片从未表现或暗示过托尼是“带枪的人”,即便之前发生过两次斗殴,托尼都是凭拳头制服对方,所以此时观众对托尼没带枪是深信不疑的,也因此对托尼的机智及忽悠(之前托尼曾自夸有忽悠的天分)深感佩服。及至托尼发现两个小偷在对他们的凯迪拉克行窃时,突然拔出手枪朝天开枪示警,此时不仅博士大吃一惊,相信所有的观众也是一万个没想到!

酒馆打架时观众不免为托尼是否有枪而揪心


不知各位看到这里怎么想,反正我除了猛吃一惊,更是浮想联翩:如果前面那几个泼皮真不知死活上来围殴,相信托尼必将拔出枪来对付他们,即便犯下杀人罪也在所不惜! 一把枪,两场戏,不仅机智有谋略,更兼勇武敢担责,从不同侧面塑造出托尼立体的形象。


这算不算套路呢?恐怕得算;但你能不能玩得那么转呢?恐怕不能。很多自以为懂得套路的编剧经常会说:“这儿我得先埋个伏笔”。这种时候,我总是劝说千万不要。这里,与其说我反对伏笔,倒不如说我担心胡乱伏笔,搞成一览无余的“套路”,伏笔不成反漏气,像契诃夫挂在墙上的枪,弄得观众眼巴巴等着你开枪。

托尼掏枪一击精彩绝伦


最后,来看看《绿皮书》里“托尼写信”的处理,这里编剧显示出真高手的段位:托尼出发前,妻子要求他常常写信回家,这对没有多少墨水的托尼是个不小负担。起初,托尼的信写得简单而无聊,吃了些什么,看到些什么,最后千篇一律以“PS,替我吻吻孩子们”结束。中间博士看不过去,便开始启发托尼写信要富有感情,要倾诉对妻子家庭的爱意,甚至干脆为之捉刀,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托尼妻子读到这些滚烫的书信,不由感动得热泪涟涟。


说实话,我在看到这些时,心里是有预感的,托尼妻子不可能感觉不到这些信不是托尼写的。我因此等待着“挂在墙上的枪”什么时候开火,但我真没想到,直到影片最后一场,几乎最后一个镜头,托尼妻子拥抱博士时,在他耳边低语:“谢谢你为他写的那些信”。电影到此戛然而止,而我顿感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眼睛莫名地湿润了。


信件是影片的又一处伏笔


在此不妨做更深入的描述:托尼和博士冒着漫天风雪,终于在圣诞节之夜赶回纽约。托尼邀请博士共度圣诞,但被博士婉拒,因为他觉得圣诞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光。托尼走进家门,受到全家热烈欢迎,但他却郁郁寡欢,提不起劲来。另一边,博士回到自己的寓所却倍感孤独。此时,观众必然期待博士返回托尼家,没有这样一个结尾,电影根本就没法结束。


仿佛是为了呼应观众的期待,门铃响了,托尼兴冲冲跑去开门,但进来的却是当铺老板夫妇。托尼与他俩寒暄,心里却难掩失望之情。然后,他突然发现门外还有一个人:是博士,笑吟吟手里拿着一瓶红酒。托尼开心了,一把将博士拉进屋里。此时托尼妻子跑过来拥抱博士,说出了全片最后一句台词:谢谢你为托尼写的那些信!影片结束。

这里,编剧反复延宕观众的期待:托尼家到了,两人却分手;门铃响了,进来的却是不相干的老夫妻。当博士最后出现时,观众终于松了口气,觉得功德圆满,可以结束了,却未料还有托尼妻子最后的那句台词!这是编剧真正想给影片打句点的一笔,因为出乎意料之外,所以效果反而倍增!我佩服编剧的大胆和不落窠臼。什么叫牛逼?这就是牛逼!


影片末尾最后揭晓的伏笔,温暖而动人心弦


你等待“挂在墙上的枪”开枪,它就是不开,等你忘记了,它突然爆响了 ,这样的处理其实也不是什么新手法。远在莎士比亚的《奥赛罗》里我们就看到:奥赛罗因为嫉妒误杀了黛丝德蒙娜,事后真相大白,奥赛罗追悔莫及,决心自刎以谢罪。这是奥赛罗说得明明白白的事情,但莎士比亚的处理还是让观众吃了一惊:他先让奥赛罗回忆自己的丰功伟绩,然后请求众人宽恕他的弱点,大段的台词使观众忘了他要干什么,接着他说:

在阿勒颇地方,

曾经有一个裹着头巾的土耳其人,

殴打一个威尼斯人,

还诽谤我们的国家,

那时我就一把抓住这受割礼的狗子的咽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