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内聚人心,外树形象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科院微生物所陈义华研究组成功构建NAD+从头合成的新途径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公众号  ·  · 2021-03-04 09:54

正文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 + ,辅酶 I ,维生素 B3 的活性形式)是所有细胞都必须的基本生命分子之一。 NAD + 和其相应的还原形态 NADH 作为质子的受体或者供体参与各种氧化还原过程(如:糖酵解、柠檬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等)。
另外,在细胞的生长、分化、调节等非氧化还原过程中, NAD 作为反应底物参与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的修饰,(如: NAD + 参与的 DNA RNA 修饰、 NAD + 依赖的组蛋白去乙酰化、 NAD + 依赖的泛素化等)。 NAD + 由腺苷一磷酸 (AMP) 和烟酰胺单核苷酸 (NMN) 组成。在生物体内, NAD + 的合成包括从头合成 途径和利用烟酰胺类前体的补救合成途径。现在已经发现了两条 NAD + 的从头合成途径:天冬氨酸途径( Pathway I )和色氨酸 - 犬尿酸途径 Pathway II )。


近日,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陈义华研究组 在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保罗霉素生物合成的启发下,设计创建了从分支酸到 NAD + 的人工合成途径— C3N 途径。在 C3N 途径中,研究人员首先利用参与吩嗪类化合物( PhzE PhzD )和保罗霉素( Pau20 )生物合成的酶与芳香族化合物降解酶( NbaC )完成了从分支酸到喹啉酸的转化;进一步利用 NAD + 合成途径中的后三步反应,实现了 NAD + 分子的合成。
为了验证这一途径,研究人员将 C3N 途径构建到 NAD + 从头合成缺陷的大肠杆菌中,证明了 C3N 途径可以独立地高效合成 NAD + ,保障大肠杆菌的正常生长。
人工设计的 C3N 途径突破了细胞固有的代谢网络调控限制,还解除了 NAD + 与蛋白质合成间的耦联。经过一系列优化后,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极高水平的 NAD(H) 积累。
随后,研究人员以重要的药物中间体 2,5- 二甲基吡嗪和手性胺的制备为例,证明了在高水平的 NAD(H) 底盘细胞中, NAD(H) 依赖的氧化还原酶的反应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C3N 途径可以方便地应用于高值化合物的高效生产等领域。
由于 C3N 途径的前体分支酸广泛分布于细菌、古菌、真菌和植物中,这一途径在理论上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人工设计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