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典学研究
古典学研究专致于研究、解读古典文明传世经典,旨在建立汉语学界的古典学学术园地,促进汉语学界对中西方经典和其他传统经典的再认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2CC新传媒  ·  抗衰老需求激增1003%!这些成分异军突起 ... ·  6 小时前  
低吸波段王  ·  2月13日 神行午盘 ·  16 小时前  
微同城本地便民  ·  控油去屑必囤!自带山茶花清香,清爽蓬松 ·  昨天  
微同城本地便民  ·  控油去屑必囤!自带山茶花清香,清爽蓬松 ·  昨天  
江苏警方  ·  1,000,000元保住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古典学研究

岁末盘点 | 2020年国内近代哲学研究文献索引

古典学研究  · 公众号  ·  · 2021-01-21 09:00

正文


岁末盘点

2020年国内近代哲学研究文献索引

赵璧




引言

INTRODUCTION

2020年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我国的近代哲学研究却仍然逆流而上,再攀高峰。得益于大量优秀学者的潜心钻研与勤勉耕耘,过去的一年里近代哲学研究成果丰硕,不但横跨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多个视角,呈现出研究进路的多元化倾向,还进一步拓宽了思想史的研究视野。与此同时,近代科学思想史日益受到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大量国外重要二手研究著作被译作中文,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气象。值此开年之际,本文整理了过去一年里国内近代哲学的重要研究目录。为了更全面地展现国内近代哲学的研究现状,也增补了部分2019年的重要成果。编辑整理难免挂一漏万,还请各位读友多多见谅。

作者简介

赵璧,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18级外国哲学硕士。



01

研究专著


1. 贺方婴:《卢梭的面具:〈论剧院 与启蒙戏剧》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




《卢梭的面具:〈论剧院 与启蒙戏剧》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年4月



内容简介:卢梭在《论剧院》中以多幅修辞面具现身,忽而是“公民卢梭”,忽而是“哲人卢梭”“立法者卢梭”,实在令人困惑。而且,卢梭几删其稿,《论剧院》的修订次数甚至超过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我们有理由推测,卢梭的修辞背后隐匿着重大的政治哲学论题。本书从卢梭《论剧院》这封致启蒙友人的公开信入手,通过考察卢梭与其启蒙友人之间的分歧回到卢梭生活的时代,进而呈现18世纪中叶在法国上演的这出“启蒙戏剧”的内在冲突,厘清启蒙知识人之间复杂的思想纠葛,在历史的政治语境中理解《论剧院》中的卢梭的写作意图。



02

研究论文


01

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与政治思想史


1. 吴增定:“权力的游戏——马基雅维里与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比较”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马基雅维里与斯宾诺莎这两位早期现代政治哲学家对于人性与权力的基本看法有着共识与内在分歧。马基雅维里批评和拒斥了传统道德哲学对于人性和政治的目的论式的理解,把人类的政治世界看成一场获取和维持权力的永恒游戏。斯宾诺莎则是将马基雅维里的这一思想推到极端,他认为:包括人类政治世界在内的整个自然世界都是一个永恒的权力的游戏,在其中人和万物都为自己的生存而尽可能地追求权力。但是,就像阿尔都塞所说的,马基雅维里之后的现代自然法哲学家,如霍布斯、洛克和普芬多夫等,又建构了一种新的道德秩序,以此来掩盖人类政治世界的权力的游戏这一事实。与之类似,斯宾诺莎也试图通过一种理性的沉思,也就是对于上帝的“理智之爱”,来超越人类政治世界的权力的游戏。


2. 聂敏里:“洛克‘自然状态’概念的内在理论困难” ,《哲学动态》,2019年第4期。[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摘要:在洛克的“自然状态”概念中存在着和平状态和战争状态的内在冲突。如何从理论上解释这一冲突,是学界争议的焦点之一。本文首先通过批评阿什克拉夫特的调和方案来揭示这一冲突,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概念澄清,确定洛克的“自然状态”是一个处于自然法之下的普遍政治状态,并由此指出洛克的“自然状态”概念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概念之内在理论联系,最终证明战争状态就内在于洛克的“自然状态”概念之中,洛克的“自然状态”在逻辑上深陷于战争状态总是不可遏制地要突破和平状态这一理论困境。此内在矛盾根源于原子式个人无限占有权利的基本设定,它造成了洛克“自然状态”概念在战争状态与和平状态之间的冲突。


John Locke

洛克的肖像(Godfrey Kneller绘)


3. 张沛:“洛克的‘白板’与现代人的‘自然权利’”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要:一般认为,洛克的《政府论》或政治哲学和他的《人类理解论》或认识论哲学并无实质性联系。不过重新审视洛克的"白板"理论,我们发现这不仅是洛克用以驳斥笛卡尔主义者认识论哲学的一个核心隐喻,同时也是洛克的政治哲学为现代人"自然权利"声张的某种话语实践。在这个意义上,认为洛克"大概是所有伟大哲学家中最缺少一致性的"的看法不尽准确。事实上,洛克的"白板说"构成了我们整体理解洛克哲学——他的认识论哲学和他的政治哲学,二者皆旨在提倡现代人的"自然权利"——的夹城秘道。


4. 施璇:“笛卡尔与塞涅卡的幸福观念辨析——从莱布尼茨的一个批评谈起”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摘要:许多研究者将笛卡尔的道德哲学视作斯多亚伦理学尤其是塞涅卡思想的回声,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批评来自莱布尼茨。通过分析比较笛卡尔与塞涅卡的幸福观念可以看出,尽管两者共享诸如本性(自然)、理性、德性与快乐等概念,但它们绝非一回事。塞涅卡主张幸福与德性的同一,并指出心灵的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必然结果;但笛卡尔正好相反,将幸福生活定义为心灵的快乐与满足,并主张幸福是德性的奖赏。此外,塞涅卡坚持作为身体快乐的享乐是有害的且与幸福生活不兼容,但笛卡尔则相信作为身体快乐的享乐也可以带来幸福,这一区别在两者的激情理论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1651年版《利维坦》首页


5. 刘海川:“霍布斯的道德哲学概念” ,《哲学动态》,2020年第12期。[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摘要:霍布斯的道德哲学概念至少包含三个要点:就对象而论,道德哲学的基本对象是品性;就范围而论,道德哲学只同一部分品性相关,即“交往中,一个人对待他人的那些品性”;就研究方法而论,对于常识道德的关切以及一般而论的信心构成道德哲学探究的始点。对这些要点的深入探究,将有助于揭示和克服当代霍布斯道德哲学研究中几种观念先行的做法。


6. 陈玉聃:“承上与启下:马基雅维利与霍布斯的历史身位” ,《史学月刊》,2020年第9期。[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内容提要: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都从古典思想家那里获得了自己的理论概念和学说基础,却又予以倒置和修正。他们都是时代的产儿:前者在一个讲求政治实践的时代,谋划国家的生存和伟大;后者在一个探究国际秩序和自然法则的时代,描绘国家间的自然状态。比较而言,马基雅维利偏重个体,着眼于某个具体国家该“如何做”;霍布斯偏重整体,着眼于国家和国家组成的社会“何所是”;由此,他们共同为近代以来的国际政治观念奠定了基础。通过重酿“旧酒”,他们为时代的“新瓶”灌注了内涵,成为国际政治思想史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


02

形而上学与哲学史研究


1. 宫睿:“贝克莱的深度知觉理论” ,《世界哲学》,2020年第2期。[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视觉新论》是贝克莱形而上学的奠基之作。在这部著作中,他详细分析了深度、距离、形状等视觉观念的形成,其中尤以对深度知觉的分析最为重要。贝克莱充分发挥了"一点论证"的效力,反对几何光学进路,否认对于距离的直接感知。视觉的直接感知对象既不是三维的物体,也不是二维的平面,而是不具有任何空间性质的“最小视觉物”。但据此贝克莱就不能合理地持有视觉的二阶理论,以触觉辅助视觉的方式会遇到各种困难。不过,虽然贝克莱的深度知觉理论未能成功地解释空间观念的形成,却开辟了一条通往观念论的独特道路。


2. 吴功青:“斯宾诺莎对目的论的批判” ,《哲学门》2019年12月出版。[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摘要:中世纪晚期以降,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中的形式因和目的因被逐渐瓦解,动力因成为现代科学-哲学的基本解释范式。和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一样,斯宾诺莎主张用动力因取代目的因,将自然世界和人类生活的本质解释为基于必然性的活动,希望以此根治宗教迷信和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对斯宾诺莎来说,所谓的目的不过是欲望,是事物趋向自我保存和力量增长的努力(conatus)。相应地,所谓的善恶,不过是欲望自身力量的增长和消退。历史地看,这种对善恶的动力性解释,蕴涵一种去伦理化的、“超善恶”的可能。只不过,斯宾诺莎意识到了这种可能,转而强调理性对欲望力量的引导和制约,这使得他的学说虽蕴涵着革命性,但仍保留在传统伦理学的限度之内。


Rijnsburg Amidst郁金香花丛中的斯宾诺莎住宅


3. 吴树博:“斯宾诺莎哲学的内在性原则及其对近代哲学中主体性的批判” ,《世界哲学》,2019年第4期。[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由笛卡尔等人开启的近代欧洲哲学呈现为一种内在性哲学,内在的思维是其根本构建原则,而作为认知主体的自我在其中处于关键地位。然而,同为近代哲学之代表,斯宾诺莎却构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内在哲学形态,因为他的哲学的内在性是通过神(亦即唯一的绝对实体)确立起来的:作为最高生产者,神在将万物产生和并合于自身之时,也通过万物展开和阐明自身。在这种绝对内在性的视域下,只有神才是真正的主体,而笛卡尔等人为人心所赋予的认知主体地位则被斯宾诺莎消除,这也使他的哲学表现出强烈的非主体性倾向。


4. 李鹃:“单子、现象和物体——莱布尼茨的物体复合问题以及欧拉的批判” ,《哲学动态》,2020年第8期。[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摘要:《单子论》所引发的物体复合问题始终是个谜,这也使得单子反复经受着被简单降至物体基本元素的命运。这一切肇始于1746年由欧拉主导的柏林科学院单子论之争。然而,这一争论最终涉及的根本问题是,形而上学实体和物理学物体在何种意义上是相容的?通过分析莱布尼茨和欧拉关于该问题的文本,本文试图指出:其一,莱布尼茨对现象之双重意义的区分是他将一切现实物体之单纯聚合还原为一个具有更高维度的单子世界的前提。其二,如果欧拉能认识到绝对时空假设并非必要,那么他其实也有可能承认一个按照机械论法则运行的自足的单纯现象世界和一个以单子界为前提的永恒流动的实在现象世界至少是不冲突的。


莱布尼茨

四元素


5. 杨璐:“日常生活的自然意涵:休谟精神哲学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2020年第6期。[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本文从笛卡尔以降现代人的怀疑论处境出发,围绕日常生活的自然意涵来探讨休谟精神哲学的方法论意义。现代人通过纯粹理性找寻生活的确定性,却使日常生活变得可疑而不可理解。休谟抛弃自笛卡尔以来以数学为模型认识世界的方式,转而选取日常的视角,关注日常语言和观察标示的精神现象。俗人的思维是习惯性和情感性而非高度理性化的,这使其彼此连带性地生活在由先例习俗历史性构成的整体意义秩序里。当人们从各自理想的精确标准出发,轻视这种连带性的整体经验传统,同情与协商的基础就可能被损耗。休谟认为,俗人日常生活中数量占多的精神现象具有合理性。这种规则性包含常识和情理,可以取代自然法的单一理性,成为社会规范的基础。休谟最终揭示,精神哲学是一种与自然哲学借助数学模型寻求普遍法则极为不同的,有其自身对象与方法的科学。本文重返休谟的日常生活的精神哲学,是为了探讨如何超越自然科学对社会的"有限理解",真正深入人的精神世界本身,挖掘并呈现其背后观念、情感、信念、习惯等社会连带性的精神因素,为超越对立、趋近宽和提供思想资源。


6. 倪逸偲、先刚:“斯宾诺莎——谢林:建立一种“力量本体论”的尝试” ,《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力量”概念与谢林中期哲学中的“潜能阶次”理论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两者都意在凸显存在概念的基础性动态结构,并打通从基础性存在概念到现实存在的理论通道,从而建立起一种能够以动态发生学的模式刻画存在概念的全新本体论框架。因此,不同于静态的“实体—主体”概念模式,谢林哲学将展现斯宾诺莎哲学与德国唯心论哲学的另一关键联结点——一种动态的“力量本体论”。

莱布尼茨


7. 李志龙:“作为欲望的活力——对莱布尼茨动力学的形而上学解读”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年第10期。[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莱布尼茨的动力学,在十七世纪机械论的世界图景中是异类,其根源是莱布尼茨试图对物理学做形而上学的解读。面对机械运动的泛化,莱布尼茨重新复活了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说和目的论,并且试图调和机械论与有机论之间的争论,从笛卡尔的物质——广延转向了作为欲望的活力。活力,蕴含抵抗力和冲动力之间的统一,这种统一就表现为知觉和欲望,即对目的的趋向。作为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前奏,活力概念就成为了莱布尼茨形而上学的新切入口。


03

自然法传统与政教关系


1. 聂敏里:“古典政治经济学与自然法传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摘要:现代经济学由兴起于17、18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而来,但古典政治经济学却可以追溯到古代政治学—伦理学的传统,实际上它是从古代的道德哲学、经过中世纪和近代早期自然法传统的历史嬗变、在近代道德科学的体系中演化发展而来的。古代道德哲学是对古代社会生活体系的描述性和规范性研究,而近代自然法传统则深入到对社会生活建筑于其上的基本人性法则及其相应社会权利的研究,它在研究方法上是分析性和建构性的。正是在对权利的深入研究中,作为近代道德科学体系一个分支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才产生出来,它在性质上首先不是“经济的”,而是“政治的”,它在最初拥有社会的整全视野。


# 古希腊的劳动者


2. 黄启祥:“斯宾诺莎的无神论问题:历史争论及其原因” ,《现代哲学》,2019年第2期。[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暨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摘要:“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是西方近代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在斯宾诺莎生前还是在其身后都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无神论者,但是斯宾诺莎生前坚决拒绝这一称谓。他不仅通过其哲学论证神的存在,论证人的最高幸福在于对神的理智的爱,还通过其生活方式来证明自己不是无神论者。通过考察批评者的观点、斯宾诺莎的著作以及无神论的含义,我们看到关于“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的争论,既源于人们对神与无神论所具有的不同观念,也源于他们对斯宾诺莎著作的不同解读。由于不同人心中神的观念可能不同,对斯宾诺莎哲学的理解也可能不同,人们对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仍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会不断促进人们对斯宾诺莎哲学的理解与研究。


3. 翟志宏 (1,2) 、陈强强 (3) :“古典自然神学的论证意义与思想边界——从莱布尼茨的解释原则到休谟的证据批判” ,《世界宗教文化》,2020年第4期。[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2. 武汉大学宗教学系;3.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在现代早期基础主义和证据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莱布尼茨和休谟以不同方式对古典自然神学进行了审视与考察。莱布尼茨在肯定其论证效力的前提下,尝试在理性的论证原则和解释原则之间寻求平衡;休谟则依据其彻底的经验主义原则,对自然神学的论证合理性提出了证据批判。本文在比较两者对待自然神学的不同态度中,探究了理性原则在阐释神学形而上学命题方面的论证意义和思想边界。



笛卡尔为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讲解几何


4. 王楠:“自然法与宽容:洛克的信仰立场及其现代性意义” ,《学海》,2020年第5期。[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洛克的自然法思想的完整性始终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其关键在于洛克自然法背后的神圣世界观基础。本文试图从洛克自然法学说的信仰前提入手,来讨论洛克是如何将欧洲信仰传统与自己的神圣自然观调和起来,并以此作为自然法学说的基础。本文还尝试进一步讨论洛克的这种改造对于道德与信仰关系的改变,以及相应的对政教关系产生的意义。洛克的宽容思想实际上是其自然法信仰与相应制度安排的自然后果,并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5. 丁宁:“财产权何以可能——论洛克、康德和黑格尔的财产获得思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第06期。[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摘要:近代政治哲学的转向使政治建构从神学的视域下解放出来,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由此,财产权作为人格自由的表征在近现代政治哲学中便占有着愈发重要的位置,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即我们是如何获得对财产的占有的。在对财产权何以可能的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回答中,洛克、康德和黑格尔的解释起着支配性作用,而且他们的思路呈现为一个在逻辑上有递进关系的表现形式:从洛克以劳动为中介的经验性占有过渡到康德以普遍意志所确立起来的理智的占有,再过渡到黑格尔对自由的思辨性理解所表现出的直接性占有。这个颇具正、反、合的发展理路使财产权由近代的自然法或自然状态的经验性视域转移到德国哲学的先验视域中去了。这在更高奠基的角度上使近代的政治哲学建构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03

译    著


1. [英]霍布斯著、段德智译:《论物体》 [译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论物体》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20年5月

内容简介: 《论物体》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的一部专论其物体哲学或自然哲学的著作。霍布斯是唯物主义第二种形态即机械唯物主义的典型代表。物体观是霍布斯机械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因为按照他的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哲学的唯一对象是物体,而物体有两类:一类为自然物体,一类为国家。据此,霍布斯将其哲学区分为两个部分:“自然哲学”与“公民哲学”(公民哲学又细分为“伦理学”和“政治学”)。在《论物体》这部著作中,霍布斯在对其哲学的一般原理做出阐述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他的“自然哲学”,其极端重要性不言而喻。


2. [德]莱布尼茨著、 段德智编译 :《莱布尼茨逻辑学与语言哲学文集》 [译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莱布尼茨逻辑学与语言哲学文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20年11月



内容简介: 莱布尼茨不仅是西方最伟大的近代哲学家之一,也是西方最伟大的逻辑学家和语言哲学家之一。他不仅改革和发展了西方古典形式逻辑,而且还开创了数理逻辑,在西方逻辑史上产生了深广影响。不仅是继亚里士多德之后最伟大的逻辑学家之一,也被罗素等现代逻辑学家公认为现代数理逻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本文集收录了莱布尼茨1666—1715年间著述的28篇阐述其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的短文和书信。其内容主要包含下述三个方面:一、莱布尼茨对西方古典形式逻辑的捍卫、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为:(1)提出并论证了主谓词逻辑;(2)充实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3)改革和完善了古典形式逻辑的逻辑规律理论,尤其是提出了“莱布尼茨律”。



3. [美] 阿摩斯·冯肯斯坦著、毛竹译:《神学与科学的想象:从中世纪到17世纪》 [译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神学与科学的想象:从中世纪到17世纪》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年9月



内容简介: “神学”发端于12—13世纪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乐趣,本是为超自然知识领域保留的术语。但在16—17世纪,大量自然哲学家和世俗人对神学经典论题的讨论,使得科学与神学以全新的方式结合在一种话语模式中,“神学关切以世俗化的术语表达,而科学的关切则以神学术语表达。神学与其他科学几乎成为同一个领域”。由此形成了一种看待神圣事物的独特方式,即“世俗神学”。后者虽然只短暂存在了一个世纪,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神学与科学的想象》是犹太思想史家阿摩斯·冯肯斯坦一生阅读与思考的结晶。全书细致考察了早期现代科学理念在中世纪的形而上学基础,讨论16—17世纪的“世俗神学”对后世科学、社会学与历史观念的影响。作者以独到的问题意识和视角,将人们耳熟能详的各个思想史片段整合为一幅全面的思想史图景。



4. [法]伊夫-夏尔·扎卡著,董皓、谢清露、王茜茜译:《霍布斯的形而上学决断:政治学的条件》 [译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霍布斯的形而上学决断:政治学的条件》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年11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